| 
 | 
 
  写诗或者写文章一样,不外讲究“字词句章”。前面咱们共同学习了对偶与格律之后,就算是掌握了格律诗的基本工具,下面要正经开始作诗了!以“字词句章”四要素来说,“字”最小,最实,也最容易上手,所以我们由此进入。  
 
 
  诗要出色,必须要有好句子;句子要好,则必须得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字眼”。从诸多合用的字中挑出这个“字眼”的过程,便是“炼字”。古人诗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就是写炼字的之难,很形象吧。炼字对于诗家来说是相当的重要,不炼字,情不切、意不深,句子不出彩,情怀不动人——那你的诗就是缺乏艺术感染力。纵然平仄、对偶都没问题,也顶多算是“无过”,难出佳作。相反,如果能得妙字,往往能因字成句、再因句成章,我认识不少诗友便是这么写诗的。虽然我并不赞同这种成诗之法,但不可否认,炼过的句子比没炼过的,就是不一样。 
 
 
  炼字,就是要摆脱平庸作品,出精出奇出佳作! 
 
 
  不论五言或者七言,每句炼一字可矣,最多一句中的字眼也不能超过两个,再多就满句都是“眼”了。通常对于某一句,下笔之时要特别用心的琢磨出一个关键字,这个字放在哪里很重要(这个话题咱们是五言和七言混在一起讲,五言为主)。字眼一般来说都是实词,如果是唯一字眼的话往往是个动词或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果有两个字眼的话,第二个可能是名词,但总归是实词作字眼的多,不然不亮。 
 
 
  五言句,字眼通常可以放在第二字、第三字或者第五字,咱们逐个说来。 
  五言炼第二字: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句中“蒸”“撼”二字,动感十足,形象逼真,气象壮阔。此联在岳阳楼相关五言中排名第二,很有气魄。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句中“落”“空”二字既是过程又是结果,山枯水竭的秋景跃然而出。这是写秋天秦岭风光的一组诗里的一首。山溪的水位下降了,鱼龙都进入了“夜”的黑暗状态——日子不好过了,鱼龙这些都不活跃了,更显得水浅。。。 深秋季节山里小果子、草籽都越来越少了,小鸟、老鼠什么的,入了秋都很惶惶的,估计也会往山下跑,就更显得山空。 
  这是字面,另外这是安史之乱期间,政局动荡无定 。大家都知道“鱼龙混杂”这个词,“白龙鱼服”也听到过吧,是说无论皇帝还是官员,是鱼是龙,水一浅日子都不好过了;鸟鼠还用来比喻那些小人物、低层官员,他们捞些小便宜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仓充鼠鹊喜,草尽狐兔愁”,包拯这诗没有老杜这个说的深,意思有相通之处。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句中“垂”与“涌”不仅生动的描摹出江边夜色中星与月的状态,特别是“涌”,月光随江如涌,气魄宏大,场面逼人,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感。 
 
 
  五言炼第三字(这是最为常见的形式):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这里“横”“绕”一刚一柔来写山与水,不仅有动态,更有效果,很耐品。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崔颢《题潼关楼》 
  句中“雄”是形容词作动词,雄壮守护的意思,“扼”则更加形象的标明了潼关军事位置的重要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句中“钟”“割”二字很妙,“钟”有凝聚之意,但比“凝”要厚重沉稳得多;而“割”字则是近于传神的形容了泰山雄奇高峻的山势,南北两面明暗俨然,如割一般。这个字诗中并不多见,因为不好用。这个“割”字,实在很厉害,这是个很难用的字 
 
 
  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杜甫《晚行口号》  
  句中“浮”“集”既是动作的表述,亦是动作导致的极具画面感的效果。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这句很出名,为炼字经典啦。 
 
 
  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可以在这些位置上用力,然后想一想,挑一挑,字,都是有感情在里面的。 
 
 
  五言炼第五字:这种字眼放在末字,往往前面四个字是一个意群,后面一个字是单崩。 
 
 
  香雾云鬟湿,清晖玉臂寒——杜甫《闺中望月》 
  句中“湿”“寒”是形容词,却间接的写出了望月之久,情之深。大家可以细品一下。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句中“坼(读chè,分开之意)”“浮”二字,气势恢宏,既显出洞庭之大、湖水之浩,亦写出当时之世的风雨飘摇(分裂、不安定等等)。老杜这一联在岳阳楼相关里排第一,他是站在岳阳楼上看洞庭,极写湖之大,大得足以分开吴地与楚地;大得足以浮得起乾坤,基本是无穷大之意,没法再大了。。。 
  老杜生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让与他同时包括后世的写诗人难堪的。。。他真是太不厚道了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沈佺期《夜宿七盘岭》 
  句中“近”“低”是利用眼睛的错觉来写山岭之高,是炼字的精辟范例。这首是老沈在发配或者流放徒中经过七盘岭的时候写的,全诗不是特别出色,但这句很有名 
 
 
  五言炼第二字和第五字,这属于双重冲击啦,用得好极具艺术感染力。但要注意:最多炼两字,不要弄得满句乱使劲!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句中“枯”“疾”“尽”“轻”全是形容词,炼得准确精妙;而且这里“枯”与“疾”, “尽”与“轻”互为表里,因为草枯,所以鹰眼疾;因为雪尽,所以马蹄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镇江一带的江面宽阔,江水平稳,江风浩荡,船只张帆而行,这里“平”“正”是形容词, “阔”“悬”则同样起到谓语作用。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高适《使清夷军入居庸》 
  此句中“冷”“苦”“空”“干”四字,极写边塞自然环境的清冷苦寒,苍凉之意顿生。 
 
 
  七言句的炼字与五言字差不多,炼第二字的话,是把后面五个字当一个意群;炼第五字的话,与五言炼第三字相同,前面四字是一个意群;炼第七字则是前面六字系一个意群,第七字为字眼所在。这个咱们也分别举例吧: 
 
 
  七言炼第二字: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元稹《寄乐天两首》 
  “入”与“生”字为关键动词,是全句的谓语,压缩后“山入暮”“潮生春”。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杜甫《见萤火》 
  句中“惊”“乱”是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是“吃惊”和“觉得乱”之意。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杜甫《诸将五首》 
  句中“忆”“迎”一昔一今,一实一虚,对比对应,手法很赞。 
 
 
  七言炼第五字: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杜审言《大酺》 
  “惊”字写钟鼓声音之响;“照”写了新衣服花色之亮。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无题》 
  “迷”“托”写出内心的迷惘与无奈。 
 
 
  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 
  “吼”“烧”二字多么形象的写了大江和彤云,气势磅礴,不可阻挡。 
 
 
  七言炼第七字: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发”“新”写春景,生机勃勃。另外此联中“徒”“漫”二字是副词,属于虚词之列,此二字用得也是妙极,虚词是可以为句子添情、增色的。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杜甫《白帝城》 
  “逸”“存”写出战争的残酷。老杜此诗惨痛异常,用字很苛紧。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杜甫《秋兴八首之四》 
  “振”“迟”既写了战事之重,又写了战事之紧。 
 
 
  七言因为句子长一点,所以我们有时候要炼两个字 
  七言炼第二字和第五字: 
  甘受鬼神侵骨髓,常忧岐路处风波——元稹《酬乐天寄生衣》 
  句中“受”“侵”“忧”“处”四字充分表达了诗者的情感和生存状态。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去”“连”“留”“向”是一连串的动词,这串动词串起了昭君的一生苦泪。 
 
 
  帘向玉峰藏夜雪,砌因蓝水长秋苔——温庭筠《寄清源寺僧》 
  “向”“藏”“因”“长”写出清源寺之冷清与幽静。 
 
 
  七言炼第二字和第七字: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卢纶《至德中途中书事寄李僴》 
  “绕”“临”是关键字,其实“去”与“惊”也很重要,炼的是第二字和第七字(同五言句的第五字) 
 
 
  舟经故国岁时改,霜落寒江波浪收——苏轼《渝州寄放王道矩》 
  “经”“改”“落”“收”,也是一串动词,写出寒江秋浅。 
 
 
  雪压群山晴後白,月临千里夜深寒——黄庭坚《呈王明复陈季张》 
  “压”“白”“临”“寒”,这是动词加形容词的,很精妙。 
 
 
  炼字大体就是这样,我们在创作时可以关键字上用心,炼出精妙之字,方可得精妙之句。 
 
作业:五律一首,题目《探春》,不限韵部,但要有一联炼第二字的,并请作简要说明。 
 
 
2016-3-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