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0629第二十讲:八声甘州 
 
 
各位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另外一个比较“好填”的长调——【八声甘州】。 
 
 
这个词牌子的根子在唐大曲《甘州》,是从《甘州》中截取的一段。因全词共八韵,故名“八声”。《碧鸡漫志·甘州》记载,仙吕调,有曲破,有八声,有慢,有令。按,此调前后段八韵,故名《八声》,乃慢词也;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乐章集》亦注仙吕调。周密词名《甘州》;张炎词因柳词有“对萧萧暮雨洒江天”句,更名《萧萧雨》;白朴词,名《宴瑶池》。 
还是先来看下《钦定词谱》里的正体: 
 
 
八声甘州 双调九十七字,前后段各九句,四平韵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仄◎平◎仄仄平平 
一番洗清秋 
◎◎仄平平[韵] 
渐霜风凄紧 
仄◎平◎仄 
关河冷落 
◎平◎仄 
残照当楼 
◎仄平平[韵] 
是处红衰翠减 
◎仄◎平◎仄 
苒苒物华休 
◎仄仄平平[韵] 
惟有长江水 
◎仄◎平仄 
无语东流 
◎仄平平[韵] 
不忍登高临远 
◎仄◎平◎仄 
望故乡渺渺 
仄◎平◎仄 
归思难收 
◎仄平平[韵] 
叹年来踪迹 
仄◎平◎仄 
何事苦淹留 
◎仄仄平平[韵] 
想佳人 
仄◎◎ 
妆楼颙望 
◎平◎仄 
误几回 
仄◎平 
天际识归舟 
◎仄仄平平[韵] 
争知我 
平平仄 
倚阑干处 
◎平◎仄 
正恁凝愁 
◎仄平平[韵] 
这个牌子其实变化不大,体例也不算多,《钦谱》中以柳词为正体,咱们也就以此来延展开来。 
这个牌子之所以说“好填”是因为它是一个比较适宜抒写精壮质朴之情的词,说白了,就是可以平铺直叙写得粗放一点而不妨碍出佳作,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由貌似复杂的形式保证的作品。说它貌似复杂是因为不小心的话,很容易写“瞎”了,这个谱子是“坑”最多的谱子之一,坑在哪儿呢?待我一一道来: 
1、 起句(第一韵),通常是八字句+五字句,八字句=1+7,这个1,就是第一个领字,多用去声,就是说这第一句的八字句,必须要写成一个去声领字加平起七字律句,错了就是瞎了;也有一体是五字句加八字句的,这个第二句的八字句也是一样,1+7,一个去声加一个平起七言律句。这一句宜气韵通畅,直贯而下,就是一定要领得漂亮接得顺。 
2、 第二句(第二韵),三句,5+4+4,这三句应该是一个领字领起三个四字句,一般是上偶下单的句式,就是前面两句是偶句,第三句是单句。这是第二个领字了啊!在意脉上,皆是直承起笔。这三句要紧承上一句,无论是画面还是情感。接下来的三四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结构上要注意承上与启下,为下片留好铺垫。 
3、 下片第一韵,三句,6+5+4,这个六字句需要紧扣上片结句,通常是2+4的结构,没什么特别的。但接下来的五字句要注意了,这是一个1+4的结构,不一定非要1+4+4的写成一字领两句,但这五言句本身一定要1+4,这个大家切记; 
4、 下片第二韵,二句,5+5,这句的第一个字是词中第三个领字,是要领起这两句的。就是说这两句是1+4+5,不可随意写成两个五言句; 
5、 下片第三韵,二句,7+8,这两句是两个三字逗,换言之是要写成3+4,3+5的,这两句音节必定要拗,就是不能按习惯的律句来写,一定要拗着写才成。而且这两句是全词中最为抒情的部分,情感必须喷薄而出才有劲。 
6、 下片最后一韵有三句,3+4+4,最后一个坑在倒数第二句的四字句上,这个四字句不能照着常规的四字句写,而是1+2+1的结构。古代作品虽然也有2+2的,但正体还是以1+2+1为多,不可大意。 
就文字本身而言,能把这六个坑都踩平,你这个作品就是合格的【八声甘州】了,平韵相对仄韵会简单一点,这个可以写得慷慨激昂也可以写得低回婉转,情绪比较容易把握。大家可以试一试。 
 
 
下面咱们来看两首风格迥异的【八声甘州】作品: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作者:吴文英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作者: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这里,我们举吴文英和苏轼词各一首为例来看看。 
起笔,吴文英作“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苏词则作“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吴词的起法是先提后顿,而苏词则是一气贯注直下,这两种笔法互有优长,如用苏词的笔法,则较宜于悲慨,而用吴词的笔法,则较宜于沉郁。另外在注意一下吴文英的是5+8,他的八字句也是有领字的。 
第二韵,苏词以写江潮起,故接以“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吴词起笔点明吊古,则接以“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二位大师从“承”的角度来说,是完全一致的。大家要学习这一点:承,就一定要承得紧。不能虚虚晃晃的,接这儿也行,放那句也可。 
第三韵吴词作 “箭径酸风射眼, 腻水染花腥” , 苏词作 “不用思量今古, 俯仰昔人非” , 
共同之处皆在于是由外物转到自身感受。因为长调词的篇幅比较大,不必像律诗那样压缩,可以适当“铺张”一点,所以更能够表达丰富的感情。 
第四韵对第三韵加以点染勾勒,为下片抒情伏笔。 
过片三句,吴、苏二家皆是追溯往事,但苏词用“记取”一词直接点明,吴词则潜气内转,泯灭痕迹。这里大家注意一下第二句的句法。吴词“倩五湖倦客”,苏词“正春山好处”,都是相当清晰的1+4。 
下片第二韵,上句吴词作“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苏词作“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注意下首字,二者皆为去声作领字。 
下片第三韵,两个三字逗的长句,全首精神,皆赖此点睛之笔。情感要在这里铺垫足,结句是哭是笑,全看这两句的安排了。 
结拍看似平淡,但不可松懈,必须要能绾合全篇。吴词作“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 
平” ,这是含蓄的结法(注意他的第二小句,是2+2而没有用1+2+1);而苏词则作“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老苏的就是1+2+1,这种句法比例比较高,所以龙榆生先生谱中也是这样要求的。老苏这是比较直露的表达,显得感情很充沛。 
纵观通篇,选择含蓄还是直露的收尾,与词人的性情有关,也要看通首整个的基调而定。吴词步步缩,步步留,通篇是以深婉沉郁为主,故宜于含蓄的结尾;而苏词则全首悲慨苍凉,激情澎湃,故而宜于直露的表达。我是直性子,总体来说喜欢老苏的比较多些。但对比而言,吴词更加有一唱三叹之致,更加切合词的本来的体性——呵呵,话是这么说,真的写的时候,也未必一定如此,看各自的感觉吧! 
龙谱解说:【注】结尾倒数第二句是特殊句法,中间两字多相连属。又诸领格字并宜用去声。前片一、二句亦有作上五、下八者,亦有首句不用领格字,于第三字豆,结尾倒数第二句不用特殊句法者。 
  
【八声甘州·独木桥体作别二期班】 
作者:一苇一苇 
又荷青梅老雨丝长,轮回一年年。 
忆徐州相识,沧浪共进,业已经年。 
尽是诗心不老,兀兀以穷年。 
不觉浑忘了,此夕何年。 
 
常道盛筵未永,但芸窗遥望,聊渡华年。 
奈小儿总角,入学在今年。 
泪潸然、别离况味,梦几回、欢笑似当年。 
多珍重、谢诗文友,各自延年。 
2015-6-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