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60|回复: 0

一联铭史实,万代系忠魂——谈谈方何祠联

[复制链接]

8

主题

17

帖子

6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1
发表于 2019-10-24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联铭史实,万代系忠魂——谈谈方何祠联

         方何宗祠将要竣工,其大门联勒石已成。联曰:
       管仲不为!十族凝千秋碧血
       成王安在?一言系万古丹心
      此联为庐江籍著名诗人卢国华所撰。卢国华,字实君,号筱襄,为前清举人,后留学日本,曾为湖北枝江知县。此联非常经典,用极其隽永的文字,简述方何历史,赞扬先祖方孝孺的铮铮铁骨和他忠君报国、誓死不做二臣的高贵品格。
      先解释一下这副对联。管仲是春秋时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的谋士,公子纠与兄弟公子小白争位,管仲射中公子小白腰带,小白装死。后来公子小白打败了公子纠,即位后,将管仲下狱。这时,管仲的好友鲍叔牙向公子小白举荐,说管仲有安邦立国之才。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不计前仇,重用管仲,封为国相,齐国大治。
       联中说的九族,指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即祖父、祖母、妻子、儿女、孙儿孙女;岳父岳母,舅,表子侄及子孙,姑表亲属,姨表亲属等)十族,就是九族再加上朋友、学生这一族。
      因此上联的意思是,先祖方文正公论才学能力堪比管仲,但他不想像管仲那样甘为二臣。不过,这是付出了代价的:残暴的朱棣诛杀了他的十族。
      再说下联。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陷京师,建文帝失踪。南京城破后,朱棣四次命建文帝遗臣方孝孺草拟继位诏书。孝孺身著孝服,痛哭不止,声彻殿陛。朱棣见状,起身劝他:“先生毋自苦,予效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问朱棣:“成王安在?”朱棣说:“彼自焚死。”孝孺继续诘问:“何不立成王子?”朱棣答:“国赖长君”。孝孺又问:“何不立成王弟?”朱棣不悦说:“此朕家事”。即赐文——房四宝,命孝孺写诏书。孝孺书“燕贼篡位”四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高声吼道:“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回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朱棣勃然大怒,竟残忍地下令灭掉方门十族。据说7天内共杀873人,堪称中国历史上的株连之最。方孝孺老家浙江宁海县上方村也被朱棣派兵血洗,活生生地将这个村从明朝版图上抹掉。
       方孝孺按照封建宗法制度认为,皇位的承继,只能是父传子。而朱棣身为皇叔却夺了侄儿的位,是为篡逆。朱棣以周公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为借口,比照说明自己也是为了辅佐建文帝。方孝孺抓住要害尖锐地提出质问说:“既然你说是辅佐‘成王’(此指建文帝),那么现在‘成王’在哪里呢?”言外之意是说,你休要用冠冕堂皇的话来遮掩,“成王”都被你逼死了,还说辅佐“成王”的空话有什么用呢?
      下联借用“成王安在”这正义铿锵的一问,表现了先祖方孝孺始终如一地追随建文帝的赤胆忠心。 根据《方何宗谱》记载,方孝孺遭朱棣灭十族,其好友魏泽在抄家时,藏匿孝孺之子方中宪(方圣)于袍袖之中,为方家留下一脉。方圣之子方通后来迁到庐江,易方姓为何。黄屯的何姓就是方孝孺的后裔,也称“方何”。方何后人今日为纪念先祖,重建方何宗祠,其门联也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思想价值。首先,此联格律协调,对仗工整。其格律分析如下: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可见其格律是很工整的,完全符合对联的要求。
      “管仲不为”“成王安在”皆为古文句式,对仗工巧。“碧”对“丹”,以颜色相对,不光工整,而且语义鲜明。“血”对“心”,一说故事,一倡精神。“凝”对“系”,皆有永载史册之意。
      其次,此联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段。一则借代寓意,会意无穷。用“成王”代建文帝,“管仲”代俊才之士,“丹心”代节气,“碧血”代牺牲,令人会意,妙不可言。二则反衬类比,讽刺到位。用管仲做二臣来反衬方孝孺的忠君不二的伟大品格,用周公反衬朱棣,极具嘲讽意味,令人回味无穷,而且立场鲜明,褒贬显见。三则兼用夸张,铿锵悦耳。以“十族”对“一言”,“千秋”对“万古”,既说忠君守节的代价之大,又说人们对忠义之士永世不忘,他们必然名垂万古。四则用典纯熟,不露痕迹。如“管仲不为”“成王安在”二典,运用在对联之中,似盐入水,眼看不见,品之有味。
      再就本联的思想性来说,它弘扬的是一种反抗暴力的精神,是一种甘于为自己的价值观奉献一切的殉道精神。联系当下现实,这种精神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提倡忠孝文化,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只要耐心咀嚼,都能在这副联中得到体悟。
       方何祠堂门联,凝聚了方何后人对先祖方孝孺的怀念,记载了方孝孺被灭十族的血泪史。方孝孺威武不屈、大义凛然,其铮铮铁骨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我们应该不忘先祖,记取历史教训,发扬其忠诚不二和坚持信仰的精神,传承方何宗族的光荣传统,发扬勤耕好读的家风,令何氏家族兴旺发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3-29 16: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