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77|回复: 2

孝 治 天 下 (之四)----《孝经》札记

[复制链接]

34

主题

192

帖子

122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2
发表于 2016-5-1 15: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倡导谏争

    孔子特别反对愚孝愚忠,极力主张“谏争”,认为「不争则非忠孝」,若儿女看到父母有过而不去劝谏,一味顺从,就会陷父母于不义,这是不孝;人臣见到领导有过失而不去劝谏,盲目服从,就会陷领导于不义,这就不忠。经文中不仅在两个章节中提到谏争,而且还将「谏争」专列一章,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

    在「谏争」章,「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当学生曾子请教孔子,如果儿女将慈爱恭敬、安亲扬名都做得很好,一切顺从父母,这是否可谓孝子?孔子听后,连说两句此言差也。接着教诲:从前,天子、诸侯、卿大夫身边都曾有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天子身边有谏臣七名,诸侯身边谏臣五名,卿大夫身边谏臣三名。由于建立了讷谏、劝谏机制,所以即使天子偶有失察,也不至于失去天下;诸侯一时未善,也不至于亡国;卿大夫间有差误,也不至于丢掉封邑。士身边如果有敢于时进忠言的朋友,他就能够保持美好的名声;父母如果有敢于规过劝善的儿女,他就不会做出不义的事情。所以,面对父母、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做儿女和臣僚的,不仅不能盲目服从,而且必须竭力谏争,勇于匡救。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忠。

    但是,谏争还必须讲究策略,讲究艺术。古人云:「武死战,文死谏」,这当然说的是极端情形。《论语》中,也有「君子信而后谏」的警语,这些都是古人谏争的艺术精典,值得我们借鉴。臣僚欲达到的劝谏的效果,首先平日要忠于职守,取得君王的信赖,在你谏争时他就易于接受。当然君王也有一时昏晦,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那就另当别论了。这时犯颜谏争,也许就是不得不采取的方式。《晏子春秋》和《史记 滑稽列传》等经典名著中都记载了许多巧妙谏争的事例,足以说明讲策略、有艺术的谏争效果,均值得后人效仿。

    在「事君」章,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孔子在专论如何事君时,又再次强调谏争的重要性。他认为君臣之间,休戚相关。作为一个称职的臣子,事奉君王时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上朝时,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献计献策,竭力尽忠。二是退朝后,不仅要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存有过失,还要思虑君王的政令是否存有不妥,如何防微杜渐。对君王正确的决策,坚决遵照执行,对君王的过失,要竭力劝谏,防患未然。只有这样,君臣之间才能同心同德,上上下下才能互爱互敬。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孝治天下”是《孝经》的核心论点,是处在春秋战国历史大变动期间的孔子,对西周时期文武二王及周公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和向往。在以宗法家族制度为基础的君主专制社会里,出于社会现实的本身的需求,历代统治阶级都把“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的理政观念,尊崇为自下而上的执政手段和治国方略,把孝治推崇到政治伦理和治政理念的核心地位,有其特定的历史实践意义。从那以后,在历时两千五百来年的中国社会中,历代统治阶级多数都把孝道视作施政治国纲领的核心内容,帝王将相、巨子碩儒为《孝经》作注者代有其人,孝治天下的践行者更是层见迭出。

孝道,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孔子所推祟的先帝之道、明王之政、圣人之治、君子之行,无一不对历代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建设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发掘《孝经》的精神实质,汲取其积极因素,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廉明执政,社会安定,都有着不可忽略的借鉴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4730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2923
发表于 2016-5-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主题

2391

帖子

9461

积分

论坛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461
发表于 2016-5-24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3-29 12:5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