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47|回复: 0

孝 治 天下 (之二) ---《孝经》札记

[复制链接]

34

主题

192

帖子

122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2
发表于 2016-5-1 14: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移孝作忠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在起来,从伦理道德升华为政治理念,使“孝道”具有了更鲜明的功利倾向和政治《孝经》第一章,孔子就对“孝道”作了明确的定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按照这个定义,行孝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过程,且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期,在家事奉双亲,为之始孝。迈入社会后,将孝亲的精神用于社稷,服务民众,为国家建功立业,为之中孝。忠是孝的本意,是孝中大孝。到了老年,要反思自己,完 善人格,修身自好,这便是立身,为之终孝。“终
于立身”是孝道的最高层次。

    为了使“移孝作忠”的论点合情、合义、合理、合法,孔子从父子之爱的自然法则,从士族行孝的要点要旨,从孝道实现扬名后世的目标需求,从古代刑法角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详尽论证。

    在「圣治」章中,子曰:「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孔子认为,父子之爱,是天生的,是自然的法则。父亲对子,有两重恩爱,即是慈亲,又是严君,所以恩爱之厚,莫重于此。这就是说,父亲在儿女心目中是两种角色,一种是慈亲角色,一种是严君角色。慈亲讲爱,严君讲敬。爱敬是孝的两个方面,儿女爱父母,就必然敬重父母,否则就非真孝。这样,儿女从小养成孝敬,成人后自然忠君。

    在「士」章中,子曰:「资於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在古代的统治阶层排序中,士族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泛指学子和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和刚开始从政的机关公务员。对于这个属于社会未来群体的孝道要义,孔子明确概括为:用侍奉父亲的那种心来侍奉母亲,用尊敬父亲那种心尊敬上司,即「母取其爱,君取其敬」。进而明示,用孝心去侍奉君上,则为忠,用敬心去尊敬上司,就能顺。只有这样,士才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章末,孔子引用《诗经》里面一段话:「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意为士族尽孝,欲使自己的父母不受耻辱,就必须起早贪黑,加倍努力,競競业业,竭力尽忠。教导士族,对父母要孝,对上司要忠。忠与孝乃为士族孝道的完整要义。

    在「广扬名」章中,孔子提出“扬名后世”是孝道的高级标准,它只有与忠君紧密联系才可能得到实现。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在此章,孔子从孝道“扬名后世”的自身需求,对移孝作忠的论点,作了进一步论证,并继而提出齐家、治国相一致的主张。孔子认为,孝子以爱敬之诚孝亲,移作事君,必能忠君;孝子以和悦态度敬兄,移于事长,必能顺长;孝子将家务处理得头头是道,移于公务,必能有条不紊。故此,忠出于孝,顺出于悌。在家行孝,出外忠君,不仅声誉可显耀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便是「开宗明义」所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实现了扬名后世的高级标准,做到至孝。

    在「五刑」章中,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孔子在此引用古代刑法,目的是论证移孝作忠的合法性。按照古代刑法,罪名有三千条,刑罚分墨、劓、剕、宫、大辟五种。五刑中,最大的罪名是不孝之罪。不孝中,首罪就是「要君者无上」,对上不忠,可谓“无天”。因为,在古代君王就是天子,对君王的尊敬犹如敬天,故而要挟非礼君上者就是“无天”。次罪为「非圣人者无法」,之所以谓之“无法”, 是因为圣人的教导都是本性本善的行为规范和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这些法则,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如果无视或否定圣人的教化,必定使人心无所依从,引发社会不安,故而非圣人者就是“无法”。再罪是「非孝者无亲」,因为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不孝敬老人,不尊重长辈,无视孝悌者,就是产生不安定因素的根源,谓之“无亲”。 所以,孔子将无天、无法、无亲这三罪谓之三恶,并警示这三恶为「大乱之道」,是引发社会动荡的恶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4-26 03: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