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2|回复: 0

[讲义资料] 4月词月讲座2樱桃讲虞美人听雨

[复制链接]

108

主题

1327

帖子

348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88
发表于 2016-4-4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虞美人 听雨

作者: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南宋末年词人,不同于南宋大部分词人大篇大篇的长调巨制,比较善于写一些明快轻隽的小令,比较著名的有《一剪梅 舟过吴江》,里面的名句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虞美人听雨》也是经典中的经典,虽然短,绝对是可以列入宋词经典之中的。

这首《虞美人》分为上下两阙,九字句统一作“上四下五”。

它经典的地方是其构思独特。全词都是在写“听雨”,但是是撷取了人生中不同阶段的三个听雨片段,蕴含着丰富的人生身世之感。

首句“少年听雨歌楼上”,少年时代,听雨的地点是在“歌楼”之上,繁华绮丽,听雨的环境是“红烛昏罗帐”,红烛高烧,昏暗的歌楼内罗帐低垂。现在不是还有烛光晚餐的浪漫吗?昏暗的烛光下显得特别有旖旎情怀,何况歌楼之上可能还有女人宛转唱歌、跳舞等等,少年时代听雨是甜蜜的、不知愁的,也充满了奢华和放浪的意味。此时听着屋外的雨声,温柔甜蜜滋味可知。少年只一笔,接下来转到“壮年”,壮年听雨的环境是“客舟中”,关于“客舟中”的理解有两说,一说“客舟”理解为“名词”,“客”修饰“舟”,一说“客”是动词,不管是哪一种,都是说壮年时候出外生活漂泊,辗转江湖,在舟中听见雨声,可以推知心里想的定然是生计漂泊,身世沉沦,讨生活大不易。此时听雨的气氛也格外地肃杀,是“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辽阔的江面,低压的云层,失群的孤雁,凄厉的西风,风中传来大雁的叫声,显示出此时的心境也是苍茫低沉,壮阔又凄凉的。一个中年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下阕起笔就写“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显见这是老年时期,鬓间星星点点白发,而听雨的地点转到了“僧庐”,而今境况,更是凄然。为何会在僧庐听雨呢?是因为南宋接近灭亡,辗转逃难,避居寺庙屋檐之下,心境更是淡泊。壮年时期听雨,可以觉察出愁绪很重,心境很肃杀,但到了老年,似乎看淡了很多,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而今听雨僧庐下”, 见惯了世道荣枯浮沉的老人形象,就让人品味了。本以为中年时已是浮沉沦落,没想到如今更破落,有种“今日如此,又能怎样”的感慨,但情绪上更加淡定了,老人看透世情的淡泊和通透,表现得透彻。这句很为周作人所欣赏。经历国难,经历波折,同是老年,可能能引起共鸣吧。后句抒情道:“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经历了人生很多的悲欢离合,最终只能达到“无情”的麻木之境,悲欢离合的波折和快乐似乎都是无情之事物,不管词人的心能否承受,依然发生着。“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显示作者是一夜无寐,听着雨滴打在台阶上的声音,也许台阶前种了芭蕉或梧桐树,总之雨声是点点滴滴,敲人心扉。为何无眠呢?肯定是心里在想事情。可见即使承受了那么多的乱离悲欢,心中仍对这个世界有牵挂,有放不下的东西,所以前面的“听雨僧庐”只是假洒脱而已,是一种自我保护式的淡定和麻木,仍然心中是有热情的。


虞美人是小令,但这首小令取胜在构思独特,短短几十个字,三个人生的截面片段,围绕着听雨这个中心,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气氛和心情,人的一生境况和不同的经历心境,就都展现了,甚至还包含有家国破亡的沉痛和悲伤,很值得品味。没有经历过人生起落的人,怎么能写得出来呢?而且因为是小令,字字不落空,字字不虚发,只“歌楼”两字就引人联想绮丽氛围,一个“客”字,就写出辗转漂泊,始终作客,一个“总”无情的“总”字,感叹的味道,直抒胸臆的感情,就喷薄而出了。而且其中不论是抒情还是景语都与每个年纪的经历十分协调,景的衬托,直接的抒情,读来很淋漓尽致,很有味道。“少年”、“壮年”、“而今”的三个人生时期不同境况,似乎也蕴含了一点人生普遍的感慨和哲思,很隽永。


而且因为主题写的是“听雨”,有文艺细胞和古人细胞的人,每当下雨时候,都会想起古人的很多诗句——比如“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夜雨剪春韭”,比如“天街小雨润如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等,这首词就算是宋词里面写“雨”最经典的篇目了,所以也是时常会想起的,某天还把它翻成了英文,只不过偶的英文很蹩脚而已,第一句偶翻成“When I was young, I usuallylistened the rain on the tower, while the lover singing”,反正总是很蹩脚就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4-28 22: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