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41|回复: 1

[四期班讲义] 星光诗校四期班律诗第十讲第二章律诗的章法 第五节 律诗的承(下)

[复制链接]

200

主题

3518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869

表演奖(铜)2表演奖(铜)最佳情侣(铜)最佳情侣(铜)2舞会魅力舞者初级水王最佳杀手首届风云纪念章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3-27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蕙质兰心 于 2015-3-27 22:33 编辑

第二章律诗的章法
第五节 律诗的承(下)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律诗承法从写作内容上分景承、意承和点题,今天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

二、 按写作手法分

1,顺承:

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沿上句所造之 “势”,顺势延伸。是在 “起’’基础上的发展,安排意象要在“起’’的背景上展开。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颔联顺承起句的地点,写莺燕,看到眼前“莺”争着飞向树上;顺便接下来就问谁家的“燕”在衔泥筑巢?是诗人游程中先所见地方是“孤山寺北,贾亭西”。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接下来就是燕,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里形成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这两句先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后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独具匠心。这样的思路前后是连贯的,脉络是清晰的。

所以顺承有几个特点:

一是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二是在内容上和起句都是并列的。

三是进一步扩展起句。

四是起句布景,承句抒情或言事,而起句叙事承句写景。

2,递进式承接。

即承的第一句承接首句,而下句比上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在两个句子中,后句的意思在前句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推进。由不一定十分明确到比较明确,意思进了一层,两句间是递进关系

如:王维的《从军行》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

承联递进承接,是说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后分句“争渡金河水”在前分句的“笳悲马嘶乱”基础上由浅到深,这个承句就是递进承接式。

3,并列承接:

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分叙有关联的两件事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前后两个句子各反映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但这两个意思成横向并列,也就是说明关系的前后两句共说一个意思,是一句说明另一句。各层次平行排列,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表述诠释或验证中心主题,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

如:王维 的《早朝》

皎洁明星高,苍茫远天曙。

槐雾暗不开,城鸦鸣稍去。

始闻高阁声,莫辨更衣处。

银烛已成行,金门俨驺驭。

这首诗颌联是并列承接,“槐雾暗不开,城鸦鸣稍去”两句没有直接的联系,同在一个画面,但是没有依属关系。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条理清楚,内容具体,结构完整。

又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三四两句,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均写的是月夜下茅店的场景,是并列的,只是作者采用了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而已。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再如: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两句诗叙述了诗人两段值得纪念的经历,而这两次征战金军的经历均以失败而告终,使诗人的希望成了泡影,所以在这十四个字中包含了作者无比愤激和辛酸的感情,雄浑悲壮,气宇轩昂,为人们广泛传诵。“楼船夜雪”与“铁马秋风”正对,既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又给人一种荒凉萧瑟之感,所以它表现出感情是比较复杂的。“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只是这几个名词,摆出几个孤立的形象。不写战争,而战争紧张空气,自然流露。有如对弈举棋子在手,静中有动,令人深思。这就是内心的激愤的并列意象。

4、一问一答:

就是采用设问的句式。这种设问的好处是一方面可引起悬念;另一方面可使全诗跌岩起伏,避免单调、平铺直叙。

如:秦韬玉《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与首联“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相承,起的第一句以“未识绮罗香”衬“贫”字。第二句以“伤”字点题立意,贫女自伤,以“伤”贯通全篇线脉。

颔联上句是自矜身份,下句是鄙弃时俗,紧接起的描述伤感地揭露和批判鄙薄的流俗。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流水对。

5、逆承:

是在承接起的时候,不是按起句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正好作了颠倒。

清代著名学者金圣叹有过精辟的论述:“三四(笔者注:此指律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自来只是承之一体,不必用力太过。若上文发笔意在起句,则三四可尽承起句。若发笔意在次句,则可尽承次句。若发笔起句次句尽有意,则三四必须双承之。双承之者,或是顺承,或是逆承。顺承则三承一,四承二;逆则三反先承二,四乃徐承一也。

如王安石的《葛西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这首诗颔联“归梦不知山水长”承接首联第二句,颈联承接首联第一句,“缺月昏昏漏未央,”

打破了颔联在颈联前应承接首联第一句、颈联在后应承接第二句的习惯性思维模式,故称此种方式为逆承。

无论律诗或绝句,承在诗中是四大台柱之一,作为一个要素存在,其地位决不可低估。

在诗中,如果将起承转合划分为两个小组,承理所当然地应归到诗的前半部分,和起联手,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部分,为转合提供一个坚固稳定的平台,好让转合在其上演绎出撼人心魄的诗情。

三、如何写好颔联

1、 它是承接首联的句子,一般是两个对仗的句子。

2、要紧承首联,稳健顺承,紧接起的立意,要气脉相通,意境相连。自然地按照起的意境来继续深入地描写。

3、“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无论哪种方法,要依据起在构思布局、考虑事物方面的内在联系,气不中断,意不偏离。

4、在描写时,和起的描写有所不同。

5、诗在一联两句之间衔接问题,不能只顾了描写而忘记了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

6、承要重视律诗的层次与结构。哪一句该承接哪一句或哪几个字,都有严格的章法,须得一丝不苟。

7、注意起如果是急的起,那么承宜纡缓,起如果是缓的,那么承宜坚挺赴之。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均须以虚实螺旋式描述之。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渊永超迈之妙。

8、要为颈联做铺垫和准备。

特别说明一点,起和承是相同意境或话题下的两个步骤或环节。不能割裂开来。承是起的佐辅,承的任务就是对起的意境或话题进行扩展、提升或深入,并以之突出起的意境或话题,使得起的意境或话题更有力度。因此,承,绝不能脱离起的话题而另起一个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主题

318

帖子

242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27
发表于 2015-3-27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4-29 23: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