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五期班讲义] 第七讲:五律的写法:对仗

查看: 2264|回复: 0

[五期班讲义] 第七讲:五律的写法:对仗

[复制链接]

93

主题

984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653
发表于 2015-3-19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五律,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五言,八句。
一般来讲,要求颔联、颈联对仗。
如:  送友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除了八句的,还可以多句,即:五言排律。
除了首联和尾联不要求对仗,中间无论多少联都要求对仗。
如:
五排·沧浪风首届诗词风云《武媚娘传奇》追魂序
放歌的鹅
云回武氏榻,雨暗李家池。
红烛惹尘泪,清霜弄鬓丝。
转眸痴女子,擎剑好男儿。
殿入麒麟客,台登杨柳姬。
竹幽寻梦枕,花艳漾情枝。
挽手尝同醉,倾身试并骑。
琼芳诚已远,倩影总难离。
持笔五更伴,调筝万里随。
朱弦音欲断,青袖舞将垂。
逝水流萍早,飞书寄雁迟。
雄心应未改,宏志复相知。
中夜票楼出,三江锦帐移。
但留今夜月,堪忆昔年时。
贯日何需问,遗英尚可追。
当教承素业,休去恨穷羁。
胜败千秋曲,悲欢四海诗。
高吟穿雪径,浅酌破冰姿。
谄妄心能遣,妖言罪莫辞。
长风靡古道,广厦振新维。
杀气期伊忍,哀荣寄我思。
追魂存一梦,莫笑吾侪痴。
从上面大家可以看律诗是要求对仗的,我们再来详细的介绍一下。
什么是对仗:
说起对仗,我们不能不说对偶。
对偶是汉语言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应用非常广泛。“对偶”的定义是: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如:
过五关,斩六将
如:胸怀有多大,世界有多大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偶中,不论平仄,也允许重字。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说起对仗,就不能不说对偶。对偶是汉语言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应用非常广泛。“对偶”的定义是: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偶中,不论平仄,也允许重字。
所谓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求避免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它不仅要求“词性相同”,还要求“平仄相对”,还要求“结构一致”,还要求“避免重复”,严格的讲还有“六相”一说。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说起词性一致,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对偶和对仗,这二者,一个是修辞格,一个是写作手段,是运用在不同的文体当中的,对偶在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顿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正是因为近体诗本身关于对仗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也很特殊,所以,在近体诗的语言中,不能说是“对偶”,而单独称之为“对仗”。因为律诗的美学特点是工稳、典雅、精练,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对仗”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
这样来说,对仗对于律诗来说,是犹为重要。对仗应用到对联中,又有所不同。前面提到“六相”,什么是“六相”呢?就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六个“相”,简称“六相”。也是对联的六要素。其中的“意义相关”,在律诗的对仗中,只要求与主题相关,至于一联之中,可以相关也可以不相关。但是,由于对联篇幅有限,所以只能直接通过这小小的两句表达情感,如果这两句再各说各的,那么就不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了,所以对联上下句必须关联。当然无情对除外。律诗中的对仗比对联更宽泛,对联可以用在诗词里做对仗的修辞方法,而对仗不一定可以当对联。
对仗按照宽严来说,可以分为工对和宽对。我们先看工对:
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它要求完全合乎对联对仗格律:
句式一致,词性相当,结构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一般讲,出句和对句之间,相对应的词做到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即为对仗。但诗人们往往不满足于此,还追求把对仗写得更工整些,即所谓“工对”。工对,不仅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而且又把各种词(特别是名词)分出许多小类来。在这些小类里选词相对,才算工对。过去的启蒙先生教学童背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他们背诵的就是工对范例。当然,并不是说“天”只能对“地”,“雨”只能对“风”,这里只是指出一个大体方向,说明类似这样的词相对才算工对。科举时代,按对仗的需要,对字词作了分门别类,在传统的说法中一般是分为28个类别的,介绍如下:
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例如:
  天 文:天、空、日、月、风、雨、霜、雪,等等。
  时 令:年、岁、晨、夕、昼、夜、春、秋,等等。
  地 理:山、水、江、湖、城、村、洲、邑,等等。
  宫室建筑:宫、殿、楼、台、房、舍、门、窗,等等。
  器 物:舟、车、刀、剑、旗、鼓、帘、帏,等等。
  衣 饰:衣、裙、巾、冠、钗、环,等等
  饮 食:酒、茶、饭、菜、羹、肴、丹、药,等等。
  文 具:琴、棋、书、画、纸、墨、笔、砚,等等。
  文 学:诗、词、章、句、文、赋、歌、谣,等等。
  草木花果:松、柏、杨、柳、桃、杏、荷、兰,等等。
  乌兽虫鱼:莺、雁、虎、马、蚕、蝉、鱼、龟,等等。
  形 体:身、心、头、手、影、魂、音、容,等等。
  人事心情:功、名、宴、游、才、情、爱、憎,等等。
  人伦身份:父、母、夫、妻、君、臣、佛、仙,等等。
  代 名 词:我、余、他、谁、子、何;者、人,等等。
  方 位:东、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后,等等。
  数 目:一、二、千、万、独、双、数、几、半,等等。
  颜 色:红、绿、丹、朱、金、玉、彩、素、玄,等等。
  干 支:甲、乙、子、丑,等等。
  同义双音词:山川、江 湖、梳妆、宾客、友朋,等等。
  反义双音词:短长、表里、古今、兴亡、纵横,等等。
  重 叠 字:时时、处处、声声、漫漫、沉沉,等等。
  副 词:欲、将、不、皆、亦、未、曾、须,等等。
  连 介 词:与、和、共、而、还、则、只,等等。
  助 词: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以上每一个方面的字,所以划归一类,是因为它们意义相关,都涉及一个大方面的事物。同一门类的词,在意义相关的前提下,具体内容有的相类(如植物方面的“桃”与“李”),有的相反(如方位方面的“上”与“下”),有的相趁(如天文方面的“日”与“月”)。在对仗中,也正是要取其相类、相反、相趁之意。
简单的说,出句用了某一门类的词,对句如果也能找到这一门类的词与之相对,就可形成工对。例如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中出句用了“两”字,是数字,对句也用数字类的字(“一”)与之相对。出句用了“黄”字、“翠”字,属于颜色类,对句也用颜色的字(“白”“青”)与之相对。出句用了“鹂”,对句就用了“鹭”,都是鸟类。所以说,这是一联很好的工对。
  掌握工对,总体须注意这样几条:
  一是同类对。如前所述,造成工对,最基本的方法就:先取同门类(或邻近的)字词,用在出句和对句的各相应的位置上。例如: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子。”(储光羲《咏山泉》)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胜》)
  “雪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刘禹锡《骂姑山》)
  二是习惯对。有些字词,在分类表上虽然并不属于同一门类,但因意义上的关联比较紧密,所以在传统上,习惯上,历来认为把这些字语对用属于工对。如“诗”与“酒”,“歌”与“舞”,“声”与“色”,“心”与“迹”,“兵”与''马”,“人”与“地”,“老”与“病”,“无”与“不”,等等。例如: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白居易《除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九日》)
    三是句中自对。出句和对句,本身内部都有对仗意味,既自对又互对,就显得特别工整。即使两句之间某些字对得较宽,亦堪称为工对。例如:“草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王维)在出句中,“草”与“木”对,“雨”与“露”对;在对句中,“荣”与“枯”对,“乾”与“坤”对。两句之间又互对。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句中自对而又互对。
 所谓工对,真正做到字字都对得很严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没有必要。一联诗中,只要多数字、主要字对得很好,就算工对了。特别是把数字、颜色、方位、叠字词对好了,就会显得很工。例如前面说的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历来认为是极好的工对,因为数字、颜色都对得特别好,至于“柳”字和“天”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重要了,又如苏轼的“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也是极好的工对。“歌管”与“楼台”,“秋千”与“院落”,都有句中自对之美感,两句互对又很工整,特别是“细细”与“沉沉”两个叠字词对得很工,这就够了。至于说“声”字和“夜”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应计较了。
  需要指出,对联(楹联、春联等)比诗中的对仗要求更严。原则上,对联都应是工对。流传很广的对联,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都是工对。写出好对联,需要懂平仄,懂词性,有思想,有意境。所以说创作对联,是一种技巧很高的艺术。
  再来看宽对
  宽对,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宽松的对仗,只要平仄相对、同词性的词相对就可以了,不讲究词的具体门类。“宽对”一般有下面几个情况:
(1)词类可以不拘
(2)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
(3)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
(4)上下联语法结构有异。
(5)局部不对。
  写诗只讲工对不行,大多数情况离不开宽对。严格的工对很难,一般也没有必要那样苛求。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尽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总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复。再者,求工太过,常犯“合掌”。如“室”对“房”,“别”对“离”等。
好的工对,往往属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凿出来的。
前一段,我有一对
风依柳黛三分笑,月上云鬟一串珠。
所以多数诗作,用的都是不太严格的工对、邻对即把相邻的门类合用,如把天文、时令、地理方面的词,合在一起用,还有宽对。即使总体上算工对的对仗,往往也有少量或个别的字用了宽对。
像刚才的,笑和珠,明显就不是一类。
在七言诗句中,前四个字对得较严格,后三字,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讲究的情形,比较常见。特别是最后一字,连词性都不对的例子,也不少。例如: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
  还有就是首联和尾联的对仗,本属可用可不用,如果用对仗,就更允许宽松些。有不少就是半对半不对。似对非对,这都是可以的。例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白居易《夜宿江浦》)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怀古》)
杜甫格律严谨是世所公认,但他有许多超乎寻常的宽对,值得我们研讨与学习,我们再以他的诗为例,说一下宽对:
⒈ 有一种是词性不同,也用作对仗的,如: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四)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以上加“近接”与“长怀”、“锦江春色”与“玉垒浮云”、“万里”与“百年”,“悲秋”与“多病”等,词性各不相同。
⒉ 有一种超乎宽对,令人感觉似对非对的对仗,如:
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送贾阁老出汝州》)
“五马”与“二毛”是工对;“贵”、“侵”,词性虽不同,但都是谓语,亦可算作宽对,唯“人生”是名词;“莫受”是副词加动词,这两个词性是不相对的,但这两个不相对仗的词,却有使对仗一气贯下,流动之感,所以也算宽对了。
⒊ 有一种对仗,仅前二字相对者,如:
黄云高未动,白水已扬波。(《日暮》)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与任城许主薄游南池》)
此两联仅首两字,“黄云”与“白水”,“菱熟”与“蒲荒”相对,其它完全不对。杜甫却能大胆开拓,用这种似对非对的对偶句,使诗意流畅,毫无窒碍。
⒋ 还有一种以疑问句作对仗,常常是似对非对,如: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高三十五书记》)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观兵》)
⒌ 有杜律中有的对句甚至只有一字相对者,如:
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寄邛州崔录事》)
此联唯“有”“无”两字相对,因为此二字处于五言第三字的显要位置,它们的对仗使句子不对而觉其对。
⒍ 有一种是语法结构不同,也作对仗的。如: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何在”是宾语前置;“欲狂”是动宾结构。
杜甫律诗中有这么多种多样的宽对,常常是因为专用名词,或“不以词害意”等原因造成的。杜诗之所以有如此魅力,也许正是潜心于诗味而并不计较词语上的“小节”之故。侯孝琼教授说:“杜律正是有如此众多的宽对和似对非对的对仗句式,使得杜律能曲折尽意,既守“法”而又不为“法”所拘缚”。此话诚然。
当前有些人写诗,底子薄,功力不足,为了追求对仗工整,东拉西凑,以致写出来的诗板滞晦涩,读之味同嚼蜡,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杜甫律诗的对仗艺术和技巧,放宽律对的要求,写出真正、高品位的好诗来。
五七言律诗中要求除了首、尾两联,其他联句必须对仗,当然也有这样一些特殊的变例,其中首联、颔联和颈联对仗;颔联、颈联和尾联对仗以及首尾、颔联颈联都使用对仗的例子前面已经做了简单都介绍,下面在看一些变例:
1,蜂腰格
蜂腰格,是指颈联单独运用对仗。这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变格。它通常见于五言律诗。如:
杜甫《即事》: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即非。
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云鬓,腰支剩宝衣。
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蜂腰格,全诗只有一联对仗,所以又叫贫对仗。象这样的蜂腰格的贫对仗,前人做过很多。王维、李白、梁鍠、高适、储光羲、王昌龄等都做过。再比如:
送贾至舍人 李白
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下第诗 贾岛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⒉ 偷春格
“偷春格”,即首联对仗,颔联不对,颈联又相对,一首诗中仍保持两句对仗,只不过改变了其中一联的对仗位置。就是取“梅花偷走春光而先绽放”的意思而命名的。例如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嗍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又杜甫《月三首》之二:
并点巫山出,新窥楚水清。
羁栖愁里见,二十四回明。
必验升沉体,如知进退情。
不逢银汉落,亦伴玉绳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初唐时期已有此体.
⒊ 藏舂格
藏春格是指一、二联不对仗,三四联才对仗。如杜甫的《早花》:
西京安稳未? 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
现今的律诗中,这些变格被当作游戏之作了。其实,前人可以这样做我们当然也可以这样做。只要在诗题后面的括孤内注明是什么格就可以了。
律诗中对仗的应用,有其工稳性,也有其呆板性。但是,如同前时期我们讲的音律,平仄,押韵等规则一样, 只要守住基本规则,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要求。
“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对仗的法门当以工整为原则,以灵活为手段。
关于对仗的一些别的分类的内容我们下讲继续。
今天的作业:五律《春》,允许借鉴上次的七绝《春》,时间二周,限韵一东。
------------放歌的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4-29 09: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