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92|回复: 3

[四期班讲义] 星光诗校四期班第二章​ 律诗的章法 第一节 第一节 律诗的章法总论

[复制链接]

200

主题

3518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869

表演奖(铜)2表演奖(铜)最佳情侣(铜)最佳情侣(铜)2舞会魅力舞者初级水王最佳杀手首届风云纪念章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1-30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蕙质兰心 于 2015-1-31 16:30 编辑

第二章 律诗的章法

第一节 律诗的章法总论

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前边我们学习了律诗的平仄、押韵、句式、对仗,那么我们从今天起开始我们用十课时时间来学习律诗的章法。

所谓章法,就是指诗文的结构框架。我们知道文学创作,无论诗、词、曲、赋、骈、散文等,皆需注意结构,结构严谨方能不杂乱无章。结构是诗歌创作中的一大要项,它是诗歌的骨架,又是诗歌的筋骨,它包括诗歌的布局、走势和一些基本法则,与诗歌创作的成败紧密相关。所以古人作诗非常注重结构,注重诗的安排布局。

关于诗之章法,历代论诗诸家,多有专论,择其要者莫过于起承转合一法。所以起承转合这几个字几乎就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专用术语了。

起承转合最早并不是律诗拥有的特征,实际在《诗经》中已经有所表现。最早在枚乘定义之前已经有不少作者在楚辞和汉乐府中进行运用,比如宋玉的《神女赋》、屈原的《渔父》,再到后来的司马相如的《止林赋》,以及杨雄、左思、班固、张衡等人的作品,都在自觉的运用起承转合这种结构进行创作。不同的是,当时起承转合并未纳入到格律中,一直到隋朝才把起承转合正式规定为格律的一部分。起承转合也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其作用是:

一、可以让文章眉目清楚。

二、是可以使作品内容丰蕴。

那么起承转合到底什么是呢?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展开来说,起承转合就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

诗歌的创作,尤其是格律诗的创作,很讲究起承转合。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借林黛玉之口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看似开玩笑的几句话,轻松地阐明了格律诗与起承转合的相互关系。”可见,古人认为起、承、转、合,是很要害的。

周振甫先生在他的《诗词例话》中就列了一些条目,论述结构和法则,如开头、承转、结尾、线索,这些都是诗歌创作的基本结构和法则。将之总结概括一下,主要内容大致有三点:一个是开头和结尾,另一个是层次段落,再一个是过渡照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起承转合。其实,起承转合不仅仅用在近体诗的写作上,填词遵循的也是它的法度,词的上片多为铺垫景色、埋下伏笔,下片多为抒情达意写心绪。词的过片,无疑就是起承转合中的那个“转”。

近体诗的形式中,我们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对律诗而言分别称为1,首联(起联),2,颔联(承联),3,颈联(转联),4,尾联(结联),对绝句而言则分别称为起句、承句,转句,结句。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说说:

(一)起

所谓“起”,即诗歌围绕诗题所安排的起始句,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开头。万事总要有个起端,文章总要有个开篇。就好比我们看那说书的人,把那醒木“啪”的一声使劲一拍“话说……如何如何”,这就算开场了。我们写散文,写议论文都要有个开头,写诗文,更是要有个好的开头,术语上就叫“起”。

“万事开头难”。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故人们又有“起头“之说。诗人必须在入题之笔点明你到底要向读者说什么,俗语称之“破题”。是说事、说人、说情、还是说别的什么,都必须不离开你的题目宗旨!律诗的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这些起的方法和形式我们会在下一节具体讲)。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往往有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二)承

“承”即承接起始句所做的进一步的叙述。就得紧扣主题,写景、写物、写人、引典故什么的,还是都必须不离题!天南海北尽你宣泄,但都得围绕你的题目来写。故人们有“承”接之说。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诗的承接之法,要点是紧接起联,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与起句的气脉要连贯而不可断了,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既要接续起联,又不要和起联一样的平行描写,要有所递进,或者舒展。

承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写景色,写情绪,都要不松不紧,若即若离。承联一般适宜匀称舒缓一些,尽量不要用很突兀很激昂的情绪表达。基本原则是跟着起句走,注意这个“跟”字,要跟的住,说白了就是一个连贯性。

(三)转

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就是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即从另一侧面对诗题做新的发挥。它是诗意的一种“提升”(跃起),但又不能是没有准备的提升。它的准备和基础就是前面的铺垫,没有前面两联充足的描写做铺垫,也很难转出精彩来。这就相当于跳远。跳远比赛时我们看到运动员都需要有个助跑,跑的目的是起步,提速,为这一跳而提供能量。跑的慢了,跳的就不远了。助跑速度快了,跃起时在空中的时间就长,还可以潇洒的空中漫步几下呢!所以起联和承联,就相当于助跑了,起承转合中的转就相当于这一跃。而这个跳跃,可以是景到情的跳跃,也可以是量到质的跳跃,是诗从平铺直叙到引人入胜的高潮。

转也有很多形式,由景转到情,由情转到景,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或如奔腾咆哮之江河,曲曲折折向东奔流;或遇千重高山之阻挡,重重迭迭顺势起伏。

转的概念好理解,转的处理却需谨慎。要转得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转的使诗为之一振,精神起来,又不能转的脱离了主题,它是律诗打开局面的关键之笔,是进一步点明题义的精妙魂魄,既要放得开,又要恰到好处!

所以诗的“转”非常重要,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是发挥诗人的魅力空间。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所以历代诗人无不在转上绞尽脑汁,以求收到“摄人魂魄”之功。

(四)合

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就是诗之收尾了。所以合也称为“结”。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最后又切回到诗题以为收束,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主旨所在,匠心所在。诗的结,最能体现作者的底蕴厚薄,以及他的写作风格了。

“结”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明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的。结有多种,但大体遵循的规律,还是要以扣题为主。收拢全篇,并发散诗思于诗外,使人读后留有余味为最佳。不管前面如何铺陈开拓,若是此处收的不拢,合的不妙,全诗便离散凌乱,颓败不堪。合为诗人的题义、题意的珍贵显露,是让读者深思,让读者同乐,还是让读者共悲。

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无穷。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妙在巧出,尽在此处。

简单的概括一下:

起,指的是首联,就是立意,营造诗的氛围,它是起始,要求平直。

承,是指颌联,就是深化,对主题作进一步描写,承上启下,要求有重量,有分量。

转,指颈联,就是扩展,使诗意更加丰富,要求有转折感,有变化,有提升。

合,或者叫“结,是指尾联,就是收结,使诗有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结局。要体现结尾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长。

 如果我们把一首律诗比作是一篇议论文,通过上述的描述,那么我们就可以这么分析,起联相当于提出问题,承联和转联就相当于分析问题,尾联就相当于解决问题。因此整首律诗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总分总”的结构。

但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文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事业。文学作品没有现成的固定作法,却有可以遵循的一般规律。知道了“文无定法”,我们的创造力就不为某种条条框框所束缚。懂得了“有章可循”,我们就可以根据文学的内部规律,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全身心地去发现,去创新。那么对于我们律诗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既要有章法可循,又不能拘泥其中。所以起承转合具体到每一首律诗中,情况又有所不同,有时起、承、转、合较难判断。

律诗四联,依次是起承转合,这是正格。例如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起联说寻访武侯祠远见“柏森森”的外景:次联承前,写进入祠内所见近景:“映阶碧草”是视觉描写“隔叶黄鹂”是听觉描写,第三联由景转而写人,由景入情,由现实转到历史,述诸葛亮一生的事功和精神;尾联接着抒写自己缅怀哀痛之情,绾合全篇。似此章法,还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秦韬玉《贫女》、杜荀鹤《春宫怨》等。

律诗有另一种起承转合,即第一联是起,第二、三联是承,第四联上句转、下句结,这虽是变格,也很常见。

杜甫《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起联总说“江村事事幽”:次联承上写梁上燕、水中鸥,一贴村说,一贴江说,表现江村景物之幽;第三联继续承上,述老妻画纸、稚子敲针,仍是一贴村说,一贴江说,显示江村人事之幽;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上句转,下句结,写个人心思,希望友人不要断了接济,能长住此幽静的江村,暗中呼应起联。类此结构,另有王维《终南山》和《汉江临眺》、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城楼》、温庭筠《利州南渡》等。

清人江顺诒《续词品》(亦作《补词品》)的《布局》一篇里就谈到结构问题:“名园之树,国手之棋。起复相应,疏密得宜。峰腰云断,水面风移。千岩万壑,尺幅见之。”

在这段话里,江顺诒就讲了结构布局的重要性和灵活性。这种重要性和灵活性在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是通过以法的论述来强调的:“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矣。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住,月到风来,何处看得死法”。这里所说的法指法则、规定,实际上就是结构就是布局。按照这个法则来写,就避免了杂乱无章的弊端;而同时这个法需要有所变化,要行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要有起伏、有照应、有承接、有转换,如果只知守法而不知变化,不知以意运法,那么这个法就僵死了,就成了束缚人的东西。这里强调的是活法,也就是要根据所写的内容来随机变化。

深谙其法的人,把它看做是个自然规律,理解它、尊重它而灵活运用它。粗知皮毛而一知半解的人,则把它看成是固定呆板的枷锁、矫揉造作的形式。理解的深浅是由知识底蕴而决定的。

李东阳的《麓堂诗话》里对章法的变化有一番论述: 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柱对峙,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闲习之余,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可以强致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法是可以超越的,但也是必需的。对于初学者的我们要知道:作诗不可无法,章法只是初学者入门之途径,等到入得其门,文字变化在乎一心了,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了,便可以不必拘泥不化,陷于沉滞呆板之境了!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起承转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完整组合。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总结、探索出来的最基本的创作手法。把握这种最基本的创作手法,对于初学诗歌创作的人,尤其是对初学格律诗创作的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工具。刚入门时按照起承转合的路子进行创作,能够使我们在蹒跚学步的路途当中少走弯路,少摔跤。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经常地检查一下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这种组合,检查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反复诵读,通过诵读,看看自己的作品是不是一气呵成,是不是连续贯通,是不是起伏跌宕,是不是首尾呼应。当然,我们前文也说了,创作有法,创无定法。格律诗的创作,要按照起承转合的路子进行,又不必把它当作教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688

帖子

167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76
发表于 2015-1-30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兰心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3518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869

表演奖(铜)2表演奖(铜)最佳情侣(铜)最佳情侣(铜)2舞会魅力舞者初级水王最佳杀手首届风云纪念章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1-31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皇上日理万机,辛苦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3518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869

表演奖(铜)2表演奖(铜)最佳情侣(铜)最佳情侣(铜)2舞会魅力舞者初级水王最佳杀手首届风云纪念章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1-31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恭迎圣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4-27 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