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94|回复: 1

[四期班讲义] 星光诗校四期班第十九讲绝句第十课-讲师亚伯阳

[复制链接]

200

主题

3518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8869

表演奖(铜)2表演奖(铜)最佳情侣(铜)最佳情侣(铜)2舞会魅力舞者初级水王最佳杀手首届风云纪念章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12-12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蕙质兰心 于 2014-12-12 21:23 编辑

光诗校四期班绝句第十课

——《绝句创作中的表现手法》


我们在开始讲《绝句的创作》的时候,首先就说明,我们所讲的绝句的立意、炼字、章法、意象、意境,以及今天要讲的表现手法等相关内容,虽然前面都冠以“绝句的”,但是这些内容绝不仅仅只适用于绝句。其他文体也大都是相通的,其创作方法也都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在写作律诗、词、曲、赋,以及新诗、歌词、小说、散文时,也可以借鉴。所以,我们在课堂讲解举例时,也不仅仅只限于绝句。


什么是表现手法呢?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表达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诗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种。《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


赋就是赋陈,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杜甫的《石壕吏》,大家都不陌生。我们用先用5分钟时间来读一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的石壕吏,通篇用记叙的文笔直接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


这种直接叙事的方法就是赋,是一种直言其事的表现手法。


再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著名的绝句,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四句诗,尽管用了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但他始终就是一条轴线直接表述风景。这种表现手法也是“赋”。


也有人说,赋就类似于现代汉语的铺排修辞手法。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古代民歌中运用得极为普遍。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例如,汉乐府《江南曲》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鱼”“女”谐音,写一男子在莲叶间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但采莲女却有意躲着这位男子。于是有“鱼(女)戏莲叶东,鱼(女)戏莲叶西,鱼(女)戏莲叶南,鱼(女)戏莲叶北”,而读者为什么不会因其“东西南北”的分说而生厌烦之心呢?原来,“东西南北”分说铺陈,描写采莲女一忽儿东,一忽儿西,一忽儿南,一忽儿北的行动,从而把在劳动中青年男女嬉戏的情趣,纯朴自然的情感,细腻生动的表现出来了。


铺排也可以增强气势,一注贯注地表现急促、激动等情绪。例如在民歌《木兰诗》中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把这种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动作铺叙得风趣横生,兴味淋漓。


正如刘大白在《旧诗新话》中所说:“整整的四句,看去很呆板的,其实其间层次分明,因为有骏马而无鞍鞯,不可以骑坐,所以还得买鞍鞯;有鞍鞯而无辔头,不可以控御,所以还得买辔头;有辔头而无长鞭,不可以驱策,所以还得买长鞭。”这四句一写,把木兰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烘托出来了,使人感受到主人公对战争的泰然处之和从容不迫。


我们再看杜甫的《绝句六首》:


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


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幽栖身懒动,客至欲如何。


凿井交棕叶,开渠断竹根。扁舟轻褭缆,小径曲通村。


急雨捎溪足,斜晖转树腰。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


除第二首外,全首用对仗,实际也是一种铺陈直叙,也是“赋”的手法。


比——


比是比喻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解释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


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基本以三部分为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我们来看一下诗经《氓》三四两段的原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至于诗词中用“比”的例子那就太多了,可以说俯拾即是。


如: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就是比。比喻的本体是“汪伦送我情”,喻体是“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深。为了突出本体的“深”的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及”本体。这种比喻一般称之为“程度不等的比喻”,它的特点是常用“不及”“不如”“比……还……”等作喻词,往往借突出喻体的特征使本体得到有力的强调。


还有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将那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比作剪刀,是这把神奇的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给大自然带来了勃勃生机,给人们以活力的象征、美的启示。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是侬愁。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等等,这些古人的绝句都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


比即喻,是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所以,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是什么?就是那一江春水。


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能使道理通俗易懂,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但是,在使用比喻手法时 要注意:

一是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三是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


兴——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引出下文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 类似于写小说之前的引子,楔子。又如《诗经》中的《关睢》是中国人都知道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手法就是兴。先不说事先写眼前景,由景生情、景在先情在后,用触景生情好理解。


但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因为象征体的属性是多侧面的,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事物也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雷电象征反动势力,而在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雷电则成了歌颂对象。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象征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运用的写作手法,而比喻的目的只是为了是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属于修辞手法。


我们还是来看看具体的例子:


张九龄是盛唐时期的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他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每首都是写身有所历,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我们选两首欣赏一下。


感遇之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诗人有感于朝政的紊乱和个人身世的遭遇,在诗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本诗开篇便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


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又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感遇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


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


“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辈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


前两句从翡翠鸟骄横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窃据高位,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别人难以容忍吗?不怕从背后打来的致命的金弹吗?接着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物极必反,地位与权势在官场中愈显赫,也就愈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覆灭的日子也就愈近。正因如此,诗中这只孤独的鸿雁,并不艳慕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时失意,这就引发了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


这里所暗寓的是诗人不羡慕荣贵,澹泊名利和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多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第二层写出了孤鸿的感受。

在描写中,作者始终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表现孤鸿与翠鸟的境况。孤雁之于翠鸟,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方来自浩瀚大海,一方守着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鸟却是高高在上,统领要地。“三珠树”,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巢居”于上,可谓显贵之至。与此相反,硕大的鸿雁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处境的低微与险恶,更反衬出了翠鸟们不可一世的气焰。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此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


又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这首诗我们看写的是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但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政治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大有“都说皇恩浩荡,他怎么就吹不到我王之涣呢”之意。发泄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抨击朝廷用人不公,赏罚不明的现象。这当然是更深一层的 “兴寄”了。 


作业:
       在众多的花草树木中,选一种你最熟悉,最喜欢的一种,来写一首咏物七言绝句,但一定要寄寓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心志。题目自拟,不限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49

帖子

1万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753

首届舞会纪念章

发表于 2014-12-12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兰心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4-28 00: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