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96|回复: 15

中级班第一讲 格律诗的基础知识

[复制链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4-11-6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级班一讲——格律诗的基础知识
故乡的云
大家好,新的学年又开始了,在新的学年里,还是由我“故乡的云”为大家介绍格律诗的基础知识,我们都是老朋友了,我就不自我介绍了。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我,谢谢。
从今天开始,大家就是中级班的同学了,那么中级班的课时是四个月,16课时,前面初级班我们学了,两个月,加上高级班,那么大概一年多一点时间。初级班主要是讲对联的知识,中级班主要讲诗的格律和有关问题,高级班主要讲诗歌的创作理论和词的写作方法以及现代诗的写作,所以高级班的任务比较重,
从前次的考试来看,许多同学是不够认真的,答案去百度复制,百度有吗?大部分没有,所以都答错了,比如“一三五不论”的三个条件,只有我的讲义里有,除此之外就是千度也找不到,不要说百度。
那么学诗的条件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如何悟,一是学懂讲义,结合别的知识,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把讲义说出来,要说的更完整,比如我自己,我在学习的时候,老师没有教我推导律诗的平仄格式,是我自己归纳出格式的推导方法的(这个推导方法下次再讲),再比如,一三五不论的三个条件,也是我故乡的云自己归纳的,这些归纳出来,就比较有条理,写诗的时候就不会混乱。
第二个悟就是读古诗,或者平常聊天的时候,会有所触动,那么要及时把这点触动记录下来。
第三个悟就是不怕拍砖,在别人点评的时候,也会对你有所启发,独到的启发也要及时记录。下面我们讲今天的课程;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段内,我们都学习格律诗的知识,那么在学习格律诗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先搞明白什么是格律诗?在这里我给格律诗下个定义;格律诗是按照一定的格律形式,用最精炼的语言,采取分行排列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志向和品格的文学体裁(“故乡的云”)。知道了定义,那么我们也要知道律诗的相关规则和称呼;
这里简单说明一下,我在论坛里看到同学们的诗,个别同学是最最基本的东西也没有搞懂就把那所谓的“诗”发论坛了,这种勇气是可贺的。不过不提倡。因为,你连哪句平收尾,哪句仄收尾也没有搞懂,肯定不能发表啊。
五七律的联的称呼;律诗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合在一起叫“首联”,也叫“起句”。
第三句和第四句合在一起叫“额联”(也叫“颌联”),也叫“承句”。
第五句和第六句合在一起叫“颈联”,也叫“转句”
第七句和第八句合在一起叫“尾联”,也叫“合句”(结句)
那么排律也是按顺序组合成一副副联,因为排律比较长,所以只能叫“第一联、第二联……
凡是超过八句的律诗就是排律,注意排律除首尾联外中间每联都是对仗的,而且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知道了这些叫法,我们今后在讲课中就按这些叫法来讲课。
那么什么是律诗的“格律”?格律就是格的形式和律的韵律综合称呼。
格的形式有;1;字数;一首格律诗,有规定的字数(排律除外),有规定的行数,每句有规定的字数(言)。比如;七律是五十六个字(题目不计),分八行,每行七个字(每行七言).
2;对仗,对仗也是有规定的;就是七律、五律、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可以自由外,中间不管几联都要对仗。王力先生说;“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
3;替、对、粘,“替”和“对”前面已经讲过,粘,等会再讲一下。
4;平仄,平仄的使用方法,我们在初级班已经学过,这里我再提一下,格律诗的平仄使用方法是采用马蹄韵,就是平仄两两交替使用。
5;押韵,
律诗,凡是双数句都是平声字收尾而且都必须押韵(就是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单数句都是仄声字收尾而且绝对不能押韵(第一句除外)(单数句就是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第一句可以押韵,可以不押韵,不押韵的第一句必须仄声字收尾,一般七律的第一句都押韵,绝句的第一句基本不押韵。律诗必须押平声韵,不管多长的律诗都要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6;起承转合;以后讲
上面这六点就是“格”的形式,也就是写格律诗的条件;
律;律包括有音律、声律和韵律.(现在的人基本不懂,也很少运用)
格的形式和律合称为格律;
下面我们逐点解释格律;
对于1,字数,我想大家都知道,就不用啰嗦了,
2;对仗,我们在初级班学了那么长时间的对联,那么对对仗也应该知道一些,对仗和对联大同小异,我们知道对联是一种相对完整的能独立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及品格的文学体裁;而对仗仅仅是律诗的一部分,不能独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第一点的不同之处。
第二点不同之处是;用韵的不同;对联的用韵是非常宽泛的,只要对句是任意一个平声字收尾就行了;而对仗的用韵必须服从整首诗的韵,对仗的韵必须在已经选定的韵字里面选择。
第三点不同之处是,对联的上下联必须关联;而对仗就不一定了,对仗的上下句只要围绕中心主题就行,上下句不一定有关联。
第四点不同之处是作用,对联的作用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而对仗在诗里是起承、转的作用。
那么对联和对仗有什么相同点呢?
相同点就是对联的六要素的前五要数都适用在对仗之中。
通过这几点的分析,我们应该明白对联和对仗的不同了。
对仗有一种是本句也同时自对的情况;如;
柳绿桃红春处处=
莺歌燕舞日欣欣
这联的(对的不好,)柳绿和桃花,莺歌和燕舞,都是本句自对。
3;替;前面我们学过就是根据马蹄韵,然后平仄两两交替使用,这是本句之间的关系。前面已有定义,这里只是点明一下。“替”在每一句诗里都适用。
对;这里的对不是“对仗”,这里是指一副联中(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上下句之间相同位置的平仄必须相反,这是一副联中上下句之间的关系。“对”在每一联的上下句之间适用。比如;前面说的“首联”里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的平仄就适用“对”的规则。
粘;粘我们初级班的时候没有学过。粘是指律诗中上一副联的下句与下一副联的上句之间,相同位置的平仄一样(尾字除外)。也就是说;在律诗中从第三句开始,凡是单数句诗句的平仄都和上面紧邻着的双数句诗句的平仄是一样的(尾字除外),“粘”的看法,主要也是看双数(就是二四六位置)字的平仄是不是和前面句相同,如果相同了就是“粘”了,是正确的,如果不相同就是“失粘”了,必须改。一三五不论只要满足我们学过的条件,那么在这里同样适用。粘是只上一副联和下一副联之间的关系。“粘”是在两联之间相邻的两句之间适用。比如;前面说到的“首联”和“额联”之间的相邻的两句就适用“粘”的规则(尾字除外)。
今天讲了许多普通的知识,请大家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下,把今天的和以前的整合起来,比如,“孤平”,比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条件等。这些今后都要用到的,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律诗的平仄推导方法,谢谢大家,
作业;一,名词解释1;律诗
                  2;替、对,粘。
      二,简答题;对联和对仗的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级班二讲——律诗的基础知识(平仄推导)
故乡的云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讲律诗的基础知识,格的表现形式中的平仄,从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中,我们懂的了什么是马蹄韵,什么是“替、对、粘”,也知道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条件,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些知识来掌握律诗的平仄格式。
如何掌握律诗的格式啊?根据这些知识来推导律诗的平仄格式,这“推导”是本人首先提倡的。
有了这个推导方法,根本就不用去背律诗的平仄格式了,这个推导方法上一届的同学我就教他们了。我在网上看到大部分讲义都罗列十六种律诗的格式,那根本就是让同学们背的焦头烂额啊。你们来这里听课是幸运的,不用背平平仄仄了,今后还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大家探讨,这些见解是任何网站任何人都没有的,是我自己感悟出来的。对学习写作诗词,有一定的帮助。
在讲推导律诗的平仄格式之前,我还要讲一些相关的知识;我们以前学过,“替,对,粘”主要是看“二四六位置的字”,那么律诗的“句式”,什么起什么收的“句式”的分别方法,就是看“第一句”的“第二个字”和“第一句”的“尾字”。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尾字也是平声字,那么就叫“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也可以叫“平起首句入韵”,(前面说过,律诗首句以平声收尾的都要押韵,入韵就是押韵)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而尾字是平声字,那么就叫“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而尾字是仄声字,那么就叫“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而尾字也是仄声字,那么就叫“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简称的时候“首”字前面的两个字可以省略。
知道了这样的叫法,下面就按这种叫法讲课。
下面我们讲律诗格式的“推导”,
假如我们要写一首七律,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根据“替”的知识,写出第一句的格式,我们就写“平起首句入韵”,根据马蹄韵和“替”的规则“得出”七律的第一句的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样正确吗?  不正确,因为要求是“首句入韵”,我们知道入韵的句子必须平声字收尾。那么这里我们推导出是仄声收尾,所以必须把这句最后的“仄声”改为“平声”,得出;
平平仄仄平平平,
这样最后面出现了三个平声字,我们学过“三平尾”是不行的。那么我们还学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三五不论,那么我们就把第五个字改为“仄声”(句子中间出现三平三仄都是没有问题的)。现在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的第一句格式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1)
有了正确的第一句,我们写第二句,写第二句的时候就是用“对”的规则,因为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一联叫首联,联内上下句之间相同位置字的平仄必须相对(尾字除外,因为第二句必须押韵)。那么我们根据“对”的规则得出第二句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
在上节课我们讲到“双数句都要押韵”,也说过“押韵必须押平声韵”,因此这里得出的第二句还不正确,必须把最后的仄声改为平声,那么就从新得出第二句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样也可以了,如果你感觉不好看,可以把第五个位置再改为“仄声”,那么就是这样了;
仄仄平平仄仄平(2)
现在我们看这推导出来的(1)和(2)是不是平仄相对了(主要看二四六位置)。
平平仄仄仄平平(1)
仄仄平平仄仄平(2)
正确,现在有了这两句为基础,我们推导第三句,这前面(1)和(2)是一联是首联,第三句是另外一副联是“额联”,那么两副联之间的关系是“粘”的关系(以前讲过的)。那么我们就用“粘”的规则推导第三句诗的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里的格式是不是和(2)相同啊,是相同了,但还是不对,大家要注意粘的定义后面括号里有(尾字除外),就是尾字不能和上面句相同,因为第三句不押韵,必须仄声收尾,所以这里的格式必须把尾字改为“仄声”,那么得出为;
仄仄平平仄仄仄
这里又出现了三仄尾了,是不行的。必须再改,根据一三五不论的条件,把第五个字改为“平声”得出正确的第三句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3)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一联(颌联),根据联内“对”的规则,我们可以推导出第四句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4)
有了第四句,推导第五句,第五句是另外一副联颈联的上句,那么就根据两副联之间“粘”的规则推导出第五句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里第五句和第三句一样是不用押韵的,必须仄声收尾,像第三句一样。根据相关规则改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5)
有了第五句推导第六句,第六句和第五句是一联(颈联),根据联内“对”的规则,我们推出第六句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6)
有了第六句,我们推导第七句,第七句是另外一联尾联的上句,根据联与联之间“粘”的规则,我们推导出第七句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
由于第七句不押韵,所以同样要把尾字改为“仄声”,再根据一三五不论的条件得出正确的第七句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7)
有了第七句,就推导第八句,第八句和第七句是一联(尾联),根据联内“对”的规则推导出第八句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8)
到这里,一首七律就推导完了,看起来麻烦,其实只要懂了规则就非常简单,举一反三,今后不管什么起什么收,都可以这样去推导,所以根本不需要去背平仄格式,我们看看刚才推导出来的整体格式;
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1)
仄仄平平仄仄平(2)
仄仄平平平仄仄(3)
平平仄仄仄平平(4)
平平仄仄平平仄(5)
仄仄平平仄仄平(6)
仄仄平平平仄仄(7)
平平仄仄仄平平(8)
正确。
注意;这种推导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格律诗诗。要学会这种推导方法,必须完全理解“替、对、粘。以及一三五不论的条件”才能熟练推导所有诗的格式。
这种推导方法同样适用于排律,因为网上没有排律的格式,只有靠自己推导,如果你不懂推导格式的方法,你就无法写排律了。所以这种推导方法是必须要掌握的。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业,根据相关知识和给定的条件,推导出一首七律的格式;
要求;把“平仄平平仄仄平”用在第四句,并在七律格式的开头注明是什么“句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级班三讲——律诗的基础知识(特殊句式的平仄)
故乡的云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律诗格式平仄的推导方法,这个方法主要是根据“替、对、粘”的规则及有关知识去推导的,那么今天还讲格式的平仄,不过今天的这种是特殊句式,这种特殊的句式是在五七律或绝句中的特殊地方的特殊用法,在一定的条件下,用这种特殊句式不算出律,并不是全首都是特殊格式,而是其中某一个地方用特殊的句式,不过大家最好少用这种句式,如果真的要用,那么一首诗里最多用两处这种特殊的句式。
下面我们看这种特殊的格式;
这种特殊的格式其实是一种变异的格式,原来正式的格式是;
五言律诗里是
平平平仄仄
那么变异之后就变为;
平平仄平仄
这也是允许的,不算出律。这种格式就是把原来格式里面的第三字和第四字互换位置。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五言句,第一个字必须是平声。这种格式看起来好像出律,其实不算出律,所以下一句不用去为这句进行“拗救”(拗救以后讲)。一般这种特殊格式的句子是用在倒数第二句,个别也有用在别的地方。如;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里面的
遥怜小儿女(特殊),未解忆长安。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何时倚虚幌(特殊),双照泪痕干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这里就用了两句这样的特殊格式,而这两句的下句并没有进行拗救。曾经有个同学问我“遥怜小儿女”这句是不是“失替”了,当时我也没有学过这种知识,回答不出来,现在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他;不算失替。
再如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里面,
仍怜故乡水(特殊),万里送行舟。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这也特殊的例子,全诗只有这一句特殊的,而下句也没有进行拗救。
这些是五言律诗,下面讲七言律诗里面的特殊格式的平仄,七言里面和五言一样,只能最多用两句这样特殊的格式,也是用在倒数第二句比较好,七言的特殊格式也是变异来的。所不同的是七言用特殊的格式时,这句的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声。
七言的原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变异之后就是;
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也是允许的,也不算出律,其实就是把原句的第五个字和第六个字互换一下位置。用了这样的特殊格式,同样不需要拗救。比如;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这首诗里面的倒数第二句;
任是深山更深处(特殊),也应无计避征徭。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
前面句特殊格式,后面句同样没有拗救。
再如;
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毛主席的这首诗里面的倒数第二句;
我欲因之梦寥廓(特殊),芙蓉国里尽朝晖。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如;
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大家看这首诗的倒数第二句;
借问瘟君欲何往(特殊)?纸船明烛照天烧。
仄仄平平仄平仄          在平平仄仄平平
如果一首诗里偶尔出现这种特殊的格式的句子,我们不要说他出律,也不要说他没有拗救,如果他进行拗救,反而说明他不懂这种特殊的格式。
那么,这种特殊句式的条件是什么?条件就是;一,用在倒数第二句,二,五言里用的时候,该句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七言里用的时候,该句第三字必须是平声。
近体诗的节奏,
节奏也就是音节的划分,一般来说,是两个为一个音节,不过也不是规定的,就看你怎么写的生动了。如;
登高
杜甫    朝代: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里的最后句,大家一定认为我划分的音节是错误。但我感觉是对的,“浊”不应该和“酒”划分在一起,因为大家都说这尾联是对仗的,既然对仗,那么结构也应该是一样。我还感觉“浊”,不是“浊酒”的“浊”的意思,应该有新意。应该当“动词”用。再说上句的音节划分是正确。

律诗的节奏一般是;
2221或者是22111
五律是;
221或2111
2指的是两个字为一个音节,1指的是一个字为一个音节,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业;
熟读毛主席诗词并摘录出十副你最喜欢的对仗句,交到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级班四讲——对仗与押韵
故乡的云
同学们晚上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律诗的格式,大家都会推导了没有啊?必须学会推导格式哦,因为这很好用,你学会了格式的推导,今后写诗的时候根本就不用看资料上的格式了。那么今天我们讲一下对仗和押韵。
下面我们讲对仗;
王力先生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么呢?王力先生说;“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易·干文言》)《诗经》说:
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这些对偶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里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那么从我们学过的知识和今天的情况结合起来看;有三点要主意的,一是,对偶,二是对仗。三是对联。
鄙人自定义;对偶;对偶就是把字数相同的同类概念的字词或对立概念字词并列起来,这些字词的词性基本相同。
                    对仗;对仗就是把字数相同的同类概念的字词或对立概念字词并列起来,这些字词的词性是相同,而且还要满足以下的条件;
1;出句和对句之间相同位置的平仄相反,(结合一三五不论的条件)
2;尽力不能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3;尽力做到结构相应,节奏相同,为同一个主题服务。
                  对联;对联就是把字数相同的同类概念的字词或对立概念字词并列起来,这些字词的词性是相同,而且还要满足以下的条件;
1;出句和对句之间相同位置的平仄相反,(结合一三五不论的条件)
2;尽力不能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3;尽力做到结构相应,节奏相同,
4;上下联要表达的目的一致。
这第四点就是对联和对仗的不同之处,而这第四点在对联中也是重中之重,却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
这三种是什么关系啊,对偶是最宽泛的,是祖母。对仗次之,是母亲。对联最严谨是儿子。
对偶;不论平仄,也允许重字。
对仗;是上下句平仄必须相对,也不允许重字。
下面我们讲对仗和对联的关系;
前几节课我们简单地讲了对仗和对联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要把我的课前后结合起来复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我讲的知识是有连贯性的),讲到对仗和对联都适用对联六要素的前五要素,至于对联的第六要素“内容相关”为什么可用也可不用在对仗啊?我们先看一副对仗的句子;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大家看看,这是对仗的两句,和对联有什么不同啊?
“字数相同,节奏相似,结构相近,词性相当,平仄相谐”这些条件这两句都具备了,那么就是缺少“内容相关”了,(当然了对仗里面也可以用“内容相关”的,因为对仗可以容纳对联,也就是说“对仗”可以用内容相关,也可以不用内容相关,不管用不用“内容相关”都必须为主题服务,)上面这两句对偶句上句说的是金沙江的水,下句说的是大渡河的桥。光看这两句是一点关联也没有。所以把这两句单独拿出来是不能当对联用的,那么毛主席为什么把这两句毫无关联的句子写在一起啊?一,是为了对仗,二,为了服务主题,因为有了主题“长征”,那么就把这两句串在一起了,这两句都表达出长征的艰难。
这就是对仗和对联的最大的不同之处。
对仗是为了服务主题的,用主题把它们贯穿在一起,使诗歌更加恢宏、宽阔、雄壮。但是那些与主题没有关系的景物,千万不要写进来。不然就离题了。
对联由于篇幅有限,所以只能直接通过这小小的两句表达情感,如果这两句再各说各的,那么就不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了,所以对联上下句必须关联。
再看杜甫的诗句;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这两句对仗句,有没有关联啊?有,第一句是在外地看到菊花已经开两次了,自然心里想着故乡啊,下句也是心系故乡。所以两句是有关联的。表达同一个目的。只是路径不同,。以前在讲对联的时候已经讲过。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看来,对仗比对联更宽泛,“对联可以用在诗歌的对仗里”,对仗可以容纳对联,而对联不能包容对仗,对联可以用在诗词里做对仗的修辞方法,而对仗不一定可以当对联。就好像人一样;对仗是母;对联是子。
还有一点,对仗或对联,上下句的字不能重复。其实诗里也尽量避免重字出现,因为诗本来篇幅有限,你再重字,那么信息的容量就会相对减少了。
那么对偶、对仗、对联它们共同点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围绕一个主题并列起来。对偶可以容纳对仗和对联,对仗可以容纳对联但不能容纳对偶,对联只能容纳对联。就好像对偶是铁矿石,对仗是从铁矿石中提炼的铁,对联又是从铁里面提炼的钢。
另外;对联具有独立性,可以单独成为一种体裁,单独表达一个主题。
比如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对联就是歌颂了忠诚,谴责了奸佞。这联就是独立运用,上下联表达的主题一致,内容是相对完整的。
而对偶和对仗一般是结合其他的句子服务于诗词文章的主题的,是起补充完整的作用。
那么我们写诗词的时候,也不要纠结于对仗和对联的区别,我们不管是对联也好,对仗也好,只要每句都为题目(主题)服务就行。
下面讲押韵;
押韵就是一首诗韵句的韵脚都在同一个韵部就是押韵。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就是我们现在唱歌也一样,押韵的歌唱起来顺口好听,不押韵的歌唱起来拗口不好听。这就是“韵”的魅力。只不过现在的歌或现代诗只要韵母相似平仄通押。而我们近体诗(就是律诗)里面只能押一个韵部而且是押平声韵,而且是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一般来说七言律诗首句都押韵,五言律诗首句不用押韵。当然了不管什么体的诗,首句押不押韵都看你自己喜欢,七律如果首句不押韵的话一般首联要对仗。所以希望大家在百度上下载《平水韵》,如果有人喜欢新韵的,那么就下载《中华新韵》。最好是两部都下载。还有喜欢填词的朋友就下载《白香词谱》或《钦定词谱》、《词林正韵》。填词用韵必须用《词林正韵》。
平水韵的来历;平水韵是宋代以後使用的诗韵系统。公元1223年,金平水书籍(即山西平水地方管理图书印刷的官员)王文郁作《新刊韵略》,将格律诗用字分为106韵,元初的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明代以後文人则沿用106韵。因原作出自平水,所以叫平水韵。
那么诗的押韵;上面说了只能押同一个韵部的字,如果用了不同韵部的字作韵脚,那么就是“窜韵”了,“窜韵”是不允许的,是诗病之一。
比如;你第一句诗用“一东”韵部的字,那么下面的就全部用“一东韵部的字作韵脚。不能用别的韵部的字作韵脚,用“二冬”也不行。                                         
我们应该怎么押韵啊?我个人的观点是;当你构思一首诗的时候,你一定会想出第一句,那么就用第一句的最后这个字当韵脚,然后查找和这个字同在一个韵部里的字,把找出来的同韵字,放到下面的韵句(就是需要押韵的那句诗叫韵句)里用作韵脚(韵脚就是韵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你想出的第一句尾字不是平声字,那么就看第二句的尾字,同上面一样找第二句尾字的同韵字就行。总之,按照你认为最满意的那句诗的尾字,决定韵部,不管你想出的这句适用在何处,都按这句定韵部,因为这句是你最满意的,必须保留,那么如果这句是仄声字收尾,那么就用这句的对句尾字定韵部。比如,我想出一句;“声音虽短小”这样的句子,不是韵句,那么我再想出下句“一唱九州知”,好,有了平声收尾的韵句了,那么我们就按“知”字去找韵部,“知”是“四支”部的字,那么我们就把这首诗定韵为四支韵,然后写整首诗。
五绝  雄鸡
文/故乡的云
身寄矮檐下,三餐无定时。
声音虽短小,一唱九州知。
这样就完成一首诗了。这个方法有点狭隘,和五音定韵脚有点不一样,大家以后如果按五音定韵脚,可能会好一点也说不定。
注意;如果你的诗里有入声字当仄声用的(就是你写的诗是古韵),那么就必须用《平水韵》来找同韵字。   如果你的诗里把古入声字当平声用的(就是你写的是新韵),那么就必须用《中华新韵》来找同韵字。并且必须在你诗的题目旁边注明“新韵”两个字。如果不注明“新韵”两个字的诗,一律按古韵去点评格律。(主要看二四六位置的字)
一首诗里不能一会把入声字当仄声一会当平声,不能混。就是在同一首诗里,入声字当仄声的就必须把诗里出现的所有的入声字都当仄声使用;如果当平声的就必须把诗里出现的所有入声字都当平声使用。
押韵的时候尽量用两个音调的字,就是阴平阳平交换使用,如果只用一个音调就根据平板了一点。词性也要多用一些,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灵活地用到韵脚上
至于词的押韵有部分不同,词的押韵以后再讲,
好了,这节课就讲对仗和押韵这两点,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业;请推导一首五律的格式;
要求;“仄起首句不入韵”并且把“平仄仄平平(4)”这句格式用在第四句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讲  律诗的起承转合(一)
故乡的云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律诗的起承转合,在律诗的格律里面,起承转合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学的,因为,律诗的其他格律都可以记,也容易理解,而起承转合是比较抽象的,有一种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感觉。即使言传也是表面的多。不管什么文章、诗词,只要做到起承转合,那么就是一篇完整的作品。
起承转合;不仅仅是律诗的格律,而且还是一种写作方法。大家只知道起承转合是格律中的一部分,却不知道是最主要的写作方法。我们写文学作品,只要运用好了起承转合的写作方法,那么一般写出来的作品就不会很差了。
至于如何理解起承转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悟”,
那么怎么去“悟”有两种“悟”的方法;
一是;在读古诗词中“悟”
二是;在和大家交流中“悟”
大家都看过《红楼梦》知道第四十八回有香菱学诗这一段,黛玉说,学诗无非是“起承转合”,可见起承转合的重要。
关于起承转合,我打个比喻;我们写诗的人就好像水管工,而诗的起句,就像是用大水管把水从江河里接过来,那么承句是用水管的变接把水分流到小区,就是具体的点。转句就好像是水管的弯头,既要连接小区的水管又要弯到家里来转出新境界,新地方,目的地。合句就像是打开水龙头。完成了。那么我们的诗也完成了。我们不要把水的味道写出来哦,我们诗人仅仅是水管工。吃水是读者的事情。我们诗人这个水管工只是起引导的作用,品尝水就留给读者。水是苦是甜让读者自己品尝。这叫留白,也就是留有余地。回味无穷。
那么我们诗人这种水管工如何在诗的水里加这些酸甜苦辣呢?那就是对自然景物的形容了,可以说形容词和动词,就是佐料,把这些佐料加到水里(诗里)读者(吃水的人)就会品尝到酸甜苦辣了。
自然界的景物叫物象,用到诗里就改名叫“意象”,那么意象就像是是水,对意象加佐料(形容词或动词),再通过弯头然后打开水龙头,那么读者就喝到你加料的水了。那么就会品尝到酸甜苦辣了。
整首诗的关键是最后的总结,看法这些东西。就是打开水龙头,如果你不打开水龙头,锁着的,读者也品尝不到你的水是什么味了。这些东西就是诗的精神,就是诗魂,也就是立意。(也许上面比喻不太准确,反正就是这样的意思)。
下面,我们先讲“起”;
我们手中有一个题目,要求我们写一首诗,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好“起句”呢?起句的写法很多,什么明起、暗起、陪起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抽象了一点,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两种简单的起的写法;
一种是起句的“面式”写法;
二是起句的“点式写法”;
下面我们先看第一种;“面式”,
杨载的《诗法家数》云;“起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地步一狭,譬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
先看一首诗;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首联,起句)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颌联,承句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颈联,转句)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尾联,合句)
我们看起句;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起句都包含了什么信息给读者啊?玉露伤枫树,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枫树叶,那么说明是秋天,地点;巫山巫峡附近。气萧森;气氛沉闷苍凉。
从起句这些信息里面,我们看出,起句需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还有笼罩全诗的氛围(气氛),既然起句气氛萧森了,后面就不能写开心快乐的事。我们看后文就知道,“萧森”一直笼罩整首诗。至于起句的气势是一般,不大,平直。另外从范围来讲,
“巫山巫峡气萧森”
也不是具体的景物,也不是某一个点的景物。而是比较笼统的比较全面的景物,下面的承句的景物都在这起句的笼罩范围之内,这种写法就是“面式”的起句写法。
看承句;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联的江间,是具体的景点,塞上,也是具体的景点,都在起句“巫山巫峡”的笼罩之下,所以起句是笼统的,比较大面的去写,情感的氛围也是笼罩全篇
我们再看一首诗例;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我们看首联(起句);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这起句都讲什么?村边的水,村里到处是悠闲自在的样子,这里的“幽”,不单是幽静,还有“悠闲”的意思,那么这起句也交代了时间——夏天,地点——江村,也是比较全面地介绍江村的情况,后面的景物都在“江村”的范围之内,所以起句写的比较笼统,同时为全诗奠定了悠闲自在的情感基调,那么后面就不能写哭哭啼啼的事情了。范围和情感都笼罩了后面的诗句。这种起句写法就是“面式”起句的写法。
再如;
山居秋暝1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2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起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样是总写是“面式”写法,比较全面笼统地写秋山。虽然起句点出了空山这样的具体景物,但是接下来诗句的景物都是这个空山中的“具体”景物,没有逃离空山的范围,在这“空山”的笼罩之中,所以这首诗的起句也是“面式”的起句。
从上面几首诗例看出来,起句,就是向读者作总的介绍,面上的介绍,比较笼统。就像画画一样首先画一个轮廓。那么起句的内容是交代时间、地点、奠定氛围。奠定氛围很重要哦。那么起句的气势是平直,为什么平直啊,诗讲究整体,开头气势恢宏,后面跟不上,就不太好了。前面讲对联的时候我就讲过,下联的气势要盖过上联,最少要与上联看齐。
上面讲了起句的“面式”写法,比如杜甫的《蜀相》也是这种写法。
再比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大家看首联;讲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所有的困难在红军面前都可以视之为平常事。这就是笼统地说,也是“面式”写法,
那么额联写是什么?额联是写具体的困难和这些困难在红军眼中的是什么样子,这就是具体的“点”。也就是举出具体的例子了,把有代表性的例子举出来。那么首联和额联一对比,大家就很容易理解面试和点式。也很容易掌握写诗的方法。不过这首诗转句不太好,起承是好的,大家好好学一下。
下面我们讲起句的“点式”写法;
还是先看诗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们看起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抬头看风急天高,耳边还有猿啼,(猿啼这种特定意象(物象)一般不能出现在心情愉快的诗里,今后讲物象的时候会讲到)。
低头看渚清沙白,鸟在飞。那么这两句的景物是不是并列关系啊,前面句写高处,后面句写低处。还有的诗是从远处写到近处。景物是齐头并进的。
刚才讲过诗要讲究整体,那么这种齐头并进的景物不是各自独立了吗?这就要看题目,由题目把这些景物统筹起来,还有一点是最主要的,感情的基调必须在起句定下来,比如《登高》这首起句的“哀”字,就是全诗的情感基调,那么后面再不可能出现喜笑颜开的内容了。那么同时全诗也用这个情感基调贯穿起来,那么整首诗就是浑然一体了。
还有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的起句写的就是具体的景点,是具体的某一点,所以是“点式”的起句。
上面说了起句的两种写法,最主要的是奠定情感基调。这两种写法不单是七律可以用,五律也可以这样写,绝句也可以这样写,比如“面式”的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起句;迟日江山丽,就是比较笼统全面地写,丽,奠定情感基调。前面说过,形容词或动词就是佐料了,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之处,诗人的情感就是靠这些形容词或动词表达出来的。
还有“点式”的写法绝句,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起句和承句并列。所以这首是“点式”的起句,
面式起句,就是首句写的是全貌,比较笼统的并且笼罩后面的景物.
点式起句,写的是局部,比较具体的景物,没有笼罩承句,承句也不在起句的范围之内。但都能够为主题服务。
下面简单说一下第三种起句的写法,第三字写法是流水式,就是后面的句子是顺着起句的意思进行解释或说明的。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不像“面式”起句和承句的母子关系,也不像“点式”起句和承句的兄弟(并列)关系。而是像流水一样的顺承关系。
(面式起句或点式起句,都是和承句对比而言的)
那么我们写诗的时候如果先想写笼统的全面的景物,就是“面式”起句,那么接下来的承句就要写具体的某一点的“点式”景物。
不管是面式起句还是点式起句,都需要我们把心融入到意境之中,全面地分析,才能明白。
今天讲了起句的“面式写法”和“点式写法”两种,同学们回去看看唐诗,找出别的起句的写法。上面的这两种是“故乡的云”自己总结的体会。或许能给同学们一些启发,不一定百分百正确,希望大家不要当公式使用。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业;从唐诗中找出一首七律,并说明该诗起句的写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讲

律诗的起承转合(二)
章文轩(故乡的云)
大家好,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律诗的起承转合中的“起”,
起句主要应该怎么写啊?气势,要平直,情感要为全诗奠定基调,内容要交代时间地点,写作方法有两种,一是“面式”,二是“点式”,
不管哪一种都要怎么样?要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下面我们讲“起承转合”的第二点,“承”
承顾名思义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起句写的是大范围,是全貌,诗言阔,都在起句上了。
那么“承句”要在起句的大范围之内,从纵深处对拓展,分承起句的景物。
承句,可以写的浑厚,雄壮,气势磅礴。
简单地说,承句就是写具体的景,点式的景。不管起句是“面式”写法还是“点式”写法,承句都可以写具体“点式”的景;
但是,承句不能写“面式”了,就是不能写全面的景了,
不管起句是“面式”还是“点式”,承句都不能写“面式”。
起句是面式写法,承句的点式的景就是在起句的范围之内;
如果起句是点式写法,承句的点式的景就和起句并列,齐头并进,但情感必须一致。
不管何种写法,承句不但内容要相承起句,承句的情感更是要和起句的情感协调。
至于“承句”的气势,就看大家自由发挥了。
我们先来看看具体的诗例;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首联,起句)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颌联,承句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颈联,转句)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尾联,合句)
上节课我们说了,这首诗的起句是用什么方法啊?
对,是用“面式”的方法,那么我们看看承句;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颌联,承句)”
这句承句写了具体的“江”景,也写了具体的“巫山”的“雾”,这就是“点式”的景物,是具体的,是有代表性的,是符合作者心情的“景”。
我们从起句就知道作者的心情苦闷的。
塞上是指巫山,风云接地,就是天空阴沉沉的,是不是感觉很沉闷啊,是的。
所以这承句也是非常压抑的景。
这“承句”的景物,是不是都在“起句景物的范围之内啊?答;是的。都在“起句”“巫山巫峡”的笼罩范围之中。
情感刚才说了也是一致的。明白了没有啊?而这承句的景物恢宏磅礴沉闷,给人以压抑的感觉,正是符合了作者当时压抑忧伤的心情。
比如;你向游客说你那里如何如何漂亮,那么你总要举出具体的景点吧。那么这里起句的“面式”写法,就是你说的如何如何漂亮,这里“承句”的“点式”景物,就是你说的具体的“景点”。
比如;我向游客说我的山庄景色宜人,四季如春等等面式的笼统的套话,空话。这是起句的面式内容。那么接下来就要向游客介绍具体的景点了,有竹林听琴,有桃园赏花,有小桥流水,等等具体的景点就需要在承句中写出来,介绍给读者。这就是承句的“点式”写法。那么承句这种具体的“点式”写法,就是对起句的拓展了,就是纵深的发展写法了,如果还是写笼统的,概况的,那么就成为空乏的了,言之无物了。

景物都是为后面的情感作铺垫的,
景物描写就是我们这些水管工把水接到小区,引导水流,同时也是引导读者的思路。面式起句是刚从江河接来的大水管,承句是分流到具体小区的点式小水管。(也许不够恰当的比喻)。
下面首诗例也是一样;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首联,起句)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颌联,承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颈联,转句)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尾联,合句)
事事幽?什么情感啊?悠闲自在的惬意的情感。
那么看“承句”
这首的承句;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颌联,承句  )
这“承句”的“点式”就更具体了,具体到“燕子”、“海鸥”上,从景物来说更细致,清晰。
就像电影的特写镜头那么清晰。
这首的“承句”的景物,也是在“起句”“江村”的范围之内,写出了“具体”的“点”,就是刚才说的具体的“景点”一样。
这“承句”正因为它 的细致、清晰、悠闲自在,给人耳目一新的,自得其乐的感觉。就是当时作者心情的写照,所以写景要根据心情挑选物象,不能见什么就写什么。
氛围是很重要的,而起句和承句就是制造氛围的。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营造出来的氛围,
那么这“承句”的情感也是悠闲自在的惬意的情感,和起句的“事事幽”是一样的情感。
有个成语叫“爱屋及乌”
意思差不多。那么反过来,“恨屋及乌”,就是写景的情感表达方法.
恨屋及乌,我乱起的词语,意思是你心情不好的时候,那么看什么都不顺眼,用到写诗词中就会把美丽的景物也写的悲悲切切的,比如;“槛菊愁烟兰泣露”。
就是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都是美丽的。
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美丽的东西也不美丽
写东西营造氛围,就是牵着读者鼻子走,把读者引领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来。
让读者心中引起共鸣,那么我们的作品就有市场了。
上面讲的是“面式”起句后承句的写法,下面我们讲“点式”起句后承句怎么写?
这节课开始的时候我就讲过,“点式”起句后承句写法和“面式”起句后承句的写法一样。
下面我们看诗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起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承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转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承句  )
这首诗是“点式”起句,起句讲“猿啼”、“鸟回”。
我们看看“承句”讲什么?承句讲“落木”、“长江”。
承句是不是具体的东西啊?是的,承句也是写“点式”,
那么我认为这个物象(景)和起句是并列的,是齐头并进的。
就像你首先就介绍了你那里的具体“景点”,一个个的景点让游客看。那么这样的“承句”,必须在情感基调上服从起句,都是为后面的“情语”铺垫,引路,使读者逐步走进你的情感之中。
比如这首诗吧,起句的“猿啸哀”已经奠定了情感基调,那么“承句”的“落木潇潇”也是萧瑟悲凉的情感基调,情感的统一,前面四句的齐头并进就不会感到“散”了,就好像一家人天南地北的,就靠那一点亲情联系着,而老家,就是题目。题目也是贯穿起承转合的链条。所以“题目”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后大家发诗的时候一定要连题目一起发。不要高什么“无题”,在中国几十万首的诗歌中,无题的诗也只有那么寥寥几首啊。装深沉首先要写的好是不。
再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的起句是点式,上节课已经讲过,那么承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的是具体的景点“星”,“月”,也是“点式”,起句和承句是并列的,
再比如;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起句也是点式写法,那么承句也是“点式”写法,
点式起句的诗,承句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写景物或特点了,为了引出立意,承句一定要写和立意相近的内容。
这首诗《蝉》的承句,就是写了“蝉声”,因为立意是“居高声自远”。所以从蝉声引导到“居高声自远”来。
这就是承句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景物上顺承拓展了起句。脉络上能够导出转句。
好了,这节课就讲这么一点,“承句”的写法,够具体吧。我在网上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起承转合的具体写作方法,网上的只是简单提到,非常抽象。没有办法,“故乡的云”只好自己总结出这些东西,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下节课我们讲起承转合中的“转”。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业;找出两首唐诗(七律或者五律)并说明起句和承句的写作手法的关系,同时说明起句和承句的情感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讲

律诗的起承转合(三)
故乡的云
大家好,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律诗的“起承转合”之中的“起承”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今天“故乡的云”为大家介绍“起承转合”中的“转”的写法;
大部分人都说“转句”是最难写的,都害怕“转句”,因为转的急了就会出现“起承”和“转合”之间的“断裂”,。转的慢了,就像没有转,平铺直叙了,所以这个转的“度”要掌握好,也是比较难掌握的一点,元人杨载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转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合句如顺水之舟矣。”
转句要“荡”的开,要由景物推及到人事、哲理,品格、志向,人事、哲理、品格、志向必须和此时的景物荣衰同样的规律方可。或由此及彼。或由物及人。但“荡开”合句必须收回。
大家知道一句话;就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不管什么体裁的作品,都不能平铺直叙,要跌宕起伏。
转句,究竟要怎么写啊?
前面说过,转句就像是水管的弯头,把从景物描写通过“弯头”转到情感描写中来,进入到到新的境界,新的领域。所以弯头要好。不能断裂。
我在和朋友们的交流中,悟出一点心得,现在和大家探讨一下;
转合,最主要的还是靠大家自己去“悟”。那么怎么“悟”,我提一点意见;就是联想。诗人靠的就是想象,我们不管写什么主题,都要拟人化去联想;
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鄙人总结首倡的转法;“类似联想法”。这种类似想象法,是本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悟”出来的,是本人独创的。其他任何讲义里都没有,可以说,一般老师是总结不出来的,这种“类似想象法”也是本人起的“名字”。好了,自吹自擂就到这里,下面继续讲课。
写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灵感式写诗(主动写诗)
主动写诗就是你通过某件事联想到某种普遍规律了或赞赏某种品格了,缺少的是引发这种规律或品格的基因(景物描写),那么就要造景了,如果造不出景,就出去看看大自然。然后把景和你已经联想到的某种规律或品格通过“弯头”(转句)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如;我们在某地看到夕阳血红的样子,非常壮丽,看了还想看,夕阳就要下山了,那么我们只有再爬高一点,就可以再次看到夕阳,然后继续爬高,在看的更远的夕阳。哎,这种爬高一点看的更远一点,是不是符合某种哲理啊,是。比如,当官的,当村长只能着眼于一个村子,当县长就会着眼于全县,当总理就会着眼于全国。那么做生意摆地摊只会着眼于几分几角,当个体户就会着眼于几百几千,当老总就会着眼于几百万。所以站得高看得远这是一种哲理,那么我们无意中看落日的情形就符合了这种哲理,联想到这种哲理。那么就有了灵感,要写诗,要造景。那么我们就成了王之涣了。造景;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起句
黄河入海流。(承句
欲穷千里目,(转句
更上一层楼。(合句
看看我们这些“王之涣”写的多好啊。
这就是主动写诗,这就是转的时候必须联想的。都说诗人的想象很丰富,我们不要辜负了这种赞誉。
那么上面这首就是类似联想法,我的“类似联想法”也是从这些古诗中,总结出来的。根据同样的规律进行联想.
第二种是被动写诗;同样适用“类似联想法”。
被动写诗就是作业写诗,人情写诗,人家求你写一首诗,你不得不写啊。还有命题写诗。
这种情况是非常被动的,自己事先没有灵感,只能临时凑句子。但也不能写的太差啊,也不能太平淡啊,那么就要边写边联想了。比如;我有个朋友写的一首诗(我看他写的),是命题写诗。
要写樟树,
严冬犹叶绿,独秀揽苍穹。
根系一方土,冠迎八面风。
写到这里后边该怎么写?我们就要联想了,从樟树的特点,用途去联想,根据樟树的这些特点用途联想到人的身上,拟人化嘛。找出人类中符合樟树特性的一类人,写出他们的共同特性,这一点有点难度哦,这就要好好地联想了,先分析樟树的特性,樟树(百度去了解,写诗的时候一定要了解透你要赞美的事物,不管你熟不熟悉,都要百度再了解一下)的特性有名气大,国家保护树种之一,香味大,可以做樟脑丸,香水等,家家都用到樟树制作的产品,对大家都有好处。不错这种特性是不是像某些刚正的大人物啊,是不是像君子啊,这就是联想,不能只在樟树身上打转啊,要放开眼界
所以我们在被动写诗写到转句的时候,一定要停下来进行联想。那么我们联想到这些符合某类人特性而写出的作品就有了深度,没有联想的作品就没有深度,就像是一层冰,平平的,涉及不到冰下面的深水。而有了联想的作品,就是打破了冰往深水发展了。许多人的作品根本没有深度,就是一层冰。从头到尾就是几句景色,平淡无奇。乏味枯燥。我不是说全篇写景的就不是好诗,只是我们没有达到诗中有画的水平。特别是七律更不能全篇写景了。你就不会联想吗?你联想都不会就不配写诗。当然了,联想不一定非要往人身上扯,还可以联想到别的事物了。
那么我们回到上面这首诗中来,根据这些联想那么我们用“影射的方法”用“模棱两可”的语气去写转合句,既可以是写樟树,也可套用到某些人的身上,这样就有深度了。我们看看我朋友是怎么写的。
声名千里外,香德万家中。(转句
山岳出君子,欣然友鹄鸿。(合句
转合两句明里写的是樟树,暗中也暗合了那些刚正的大人物,君子之类的人。整首是;
五律·香樟
文·红掌
严冬犹叶绿,独秀揽苍穹。
根系一方土,冠迎八面风。
声名千里外,香德万家中。
山岳出君子,欣然友鹄鸿。
这样联想写出的整首诗即完整又有深度。转句不再写樟树怎么样了,而是荡开到品格中来,写那些“模棱两可”的东西(句子)。那么我们写诗到转句时一定要荡开,当然不一定要荡开到品格中来,我们还可以从时间上荡开,从地域上荡开。只要尾句扣回来就行。
上面这首用的就是“类似联想法”。
再如;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起承都是写《蝉》,那么转句;“居高声自远”,我们用“类似联想法”想想看,联想到什么啊?联想到人类,居高就是官位高,官高的人说话,基本老百姓都会听,有什么方案就会传达到比较远的地方,让人们执行,这就是“声自远”。同样联想到名气大的人,也是居高声自远啊。
比如,今天普金访华了,今天某个明星携妻游泳了。这就是“居高声自远”需要联想到的。
那么你说我写当官的,我说是写《蝉》,你说我写蝉,我说你没有读懂我的立意。“花非花”啊。这就是本人总结独创的转法“类似联想法”。
你如果能熟练运用这种转法;你已经进入了“王国维先生”说的第二种境界了。
下面我们先谈谈转句在时间上的荡开;
比如;你的孩子去上学,你给他10元的零花钱,你的孩子还撅着嘴埋怨你给的少,那么一般的大人就会说;“孩子啊,不少了,想当年你老子我读书的时候,每天才几分钱的零用钱,只够买几颗糖的,”
好,到这里那个“想当年老子我……”这些就是时间上的荡开,荡开到当年“老子我”读书时候的情况。这样就有深度了,这里要注意的是由此事联想到彼事,这些事的性质类似。这种就是“类似联想”。
那么下面我们看看古诗是如何荡开时间的;
《蜀相 》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起句也是“面式”写法,承句是“点式”写法。那么下面我们看转句,转句在字面上好像和承句没有联系,主要是转句也是写丞相的,从祠堂中看丞相的像,联想到丞相的一生中重要的事,这是内容的联系,都是写一个人的就没有必要字面衔接了,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比如,你写一个美女,先写眼睛转句写她的嘴巴,你总不可能在诗里交代“下面我写她嘴巴”这样吧,直接写她嘴巴就行啊,如“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这自然是写一个美女的啊。这首诗思想上也是围绕丞相转,都是围绕题目,转句是时间时间上的“荡开”,比如;意境,杜甫在祠堂瞻仰诸葛亮,因而联想到三国时候三顾茅庐和出师表的事情。这时间荡开有点大,使诗歌波澜壮阔。这就是联想的作用,这就是转的一种写法。
还有地域上的荡开,由这里联想到他乡的人、事。这也是“荡开”了。
比如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起
  每逢佳节倍思亲。(承
  遥知兄弟登高处,(转
  遍插茱萸少一人。(合
这里我们看看起句是写自己在异乡,转句写到家乡的兄弟,由这里自己登高插茱萸联想到家乡兄弟也登高插茱萸。同类性质,数学中叫“合并同类项”,写诗就是找同类性质,同类特点,同类品格等去联想。或同类事情去联想。这就是“类似联想法”。
这上面这首诗就是地域上的荡开。
转句;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这一“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把读者引导到你的情感中来,所以写作诗词,抓住“转’’句是关键。
另外;一般是承句为转句埋下伏笔。当然不一定就要埋下伏笔。那么如果承句没有埋下伏笔的,那么转句的开头几个字必须承接承句的句意,这样才不会断裂,比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  
这里的承句没有为转句埋下伏笔,那么转句的开头“万里悲秋”这几个字就是承接承句的句意,使气脉一致,就是血液流通了,如果没有这几个字,那么血液流到“滚滚来”就停止了,下面流不下去了,断裂了。(这几个字就行水管的弯头)。所以承句和转句的连接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转的荡开有几点啊?有三点,根据需要选择;一是,时间荡开。二是地域荡开,三是情感荡开。一般来说,由景到情的写法,或者咏物诗,起承是写表面看到的景物或形状,“转句”要写心中联想到这种物体的品质或精神,起承是外在的所有人都看到的景物或形状,而“转句”是作者独特的而又符合普遍规律的特点或品质,转句是心中感受的景、物。转句的景、物比起承的景、物要深刻的多,是一种引起读者共鸣的精神性的景、物。再如;
思想情感的荡开;
《送兄》
别路云初起(起
离亭叶正稀(承
所嗟人异雁(转
不作一行飞(合
转句,作者发出“我为什么不能变成雁和哥哥一起出门啊”这样的感叹,这就是思想情感的荡开。
至于“咏物诗”,大部分的咏物诗起承两句读是写眼鼻耳感应到的景况。而转句是写用心才可以感受到的东西,比如“蝶若出阁”同学这首《荷》,
七律·荷
天碧云轻风几缕,池塘六月韵三枝。
荷香淡若云烟缈,素色清如水墨诗。
自古淤泥皆不染,从来洁雅必维持。
且怜俗世冰心少,但学花魂默默时。
起承两联都是写眼鼻等外在器官感应到的景物。而转句的景物只能用“心”才感受的到东西,
转句写的是荷的品质,这个品质就必须用心感受,用眼是看不到的。这种转是比较理想的,也是比较容易理解转的特性的,同时也比较好写。比如陈毅的《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也是这样转的,第三句写青松的品质。
这种转是最重要的,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转法;就是“起承”两句写眼、耳、鼻的见闻,是真实比较强的景物,而“转句”写“用心”感受到的东西,如品格、志向、情感等,就像“杜甫”的《登高》还有“蝶若出阁”同学《荷》,这几首的“转句”都是写“用心”感受到的东西。在不是咏物的诗里也是可以运用这种转法的,大家今后,多运用。这上面和前面《香樟》都是情感的转化荡开。
不管那种转法,都可以用“类似联想法”,去写转句。
今天就讲“转”这一点,谢谢大家
作业;在唐诗中找出两句“转句”,并说明“转句”和上句的衔接,同时说明“转句”荡开到什么情感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讲

律诗的起承转合(四)
故乡的云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起承转合”中“合句”的写法,就是合句都写些什么内容?
合句在结构上要呼应开头,在内容上要对前面所写的东西发表看法,抒发情感,表达品格都在最后“合句”,合句是非常重要的,合句就好像论文的论点,而前面几句是论文的论据,合句还像画龙点睛的眼睛,前面画的龙身,虽然多,但龙的精神还要眼睛表达,画人物也一样,主要是眼睛。
而合句表达出作者对景物、世事的看法、情感,这些就是诗的灵魂,有人直接把这些叫“诗魂”(故乡的云自己的理解,也许有出入也不一定)。有了诗魂,诗就能活起来,没有诗魂的诗,即使写的再好,也是死的,仅仅是好句,不是好诗。诗,就好像《画皮》,没有诗魂,画的再漂亮还是一张死皮,而有了诗魂,这张皮就活了变成漂亮的美女了。艺术是相通的,电影《画皮》揭示了同一个道理,只要注入好的灵魂,就是好人,注入邪恶的灵魂就是坏人,不注入灵魂就是废纸。那么诗不注入诗魂就是废品。
合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直接抒发情感,表达观点,或说明志向。二是借景抒情,借典故抒情。有人把这些情况分别叫“情结”和“景结”。我们先看第一种直接抒情结尾的方法(情结);直接写感情的;例诗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起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承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转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合
这首诗的合句就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直接抒发,就是说,这么悠闲自在的生活,如果不是身体差一点就再也没有别的奢求了,直叙胸臆啊。说明作者对这么悠闲自在的生活非常满意。这就是“合句”,这就是作者的看法。再看;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承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合
这首诗前面没有讲过,“起句”也是“面式”写法,承句也是“点式”写法,转句上节课讲过,合句直接写的是作者的感叹,这感叹就是“诗魂”,就是合句的内容。再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
这首的合句也是直抒胸臆,作者发出无奈的感叹啊,
上面这几首,都是直接抒发情感,发表看法的,那么我们今后对那些直接抒发情感的作品,不能说人家太直白,不含蓄,什么言尽意未尽啊,主要是看整体结构,看起承转合的运用,看想表达什么情感就行。上面这几首千古绝唱的名篇,含蓄在哪里啊?我不反对含蓄,只是说明一下这是“合句”的两种写法之一。
下面看合句的第二种写法;借景抒情(景结)
第二种是借景抒情的方法,就是在合句里,作者的看法、情感,都是通过景物表达出来的,这种写法也许就是含蓄,也许让人回味,而且读者的理解,各有各的不同,这种写法被许多人推崇,我自己也喜欢这种写法。可惜我写的不好。下面看诗例;
七律  《桃花吟》
故乡的云
燕子未归蛙未醒,桃园已见数枝春,(起
东风只赠七分艳,细雨又添三缕茵。(承
独占鳌头常受妒,飘零湖海也遭瞋。(转
香消玉损自无惧,岁岁还开第一轮。(合
我的这首诗可不是写的好才拿来说的哦,炼字,对仗都要提高。我拿来只是说明一些事情。我们看合句,这首诗的合句,既有直接表达看法的前分句,也有借景抒情的后分句。
岁岁花开第一轮。
虽然是写花,也是借花赞扬那种不屈的精神,尽管受到不平对待;“独占鳌头常受妒”,就是你风光的时候别人也妒忌大忌你,“飘零湖海也遭瞋”就是你落魄的时候别人也同样白眼看你,落井下石,那么桃花在这种情况下依然不屈不挠地还是在每年的春天抢着第一个开花。桃花常常被人们贬谪,诽谤。但我依然发现了它的可贵之处。这就是借景抒情。
下面看;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起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转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合
这首诗的“合句”字字写景,但是从景里处处透露出作者急于还家的迫切心情,这是正宗的借景抒情。就是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看法的写法就是借景抒情。
这就是合句要写的内容,要表达的看法,
那么首联是“面式”的诗的写法,就好像写论文差不多。首联是提出论点(“面式”)。额联是举出论据(点式)。颈联要往结论上面引导,(议论,)
尾联就是要写结论。呼应开头。
比如;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起
黄河入海流。(承
欲穷千里目,(转
更上一层楼。(合
合句就是鼓励人们,继续努力,登高望远,扣回主题,所以转的好合句就水到渠成。
这里的“更上一层楼”,表面是写继续登楼。暗示的是你们要继续努力,争取当更大的官,或者在学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或者在生意人要把公司做的更大。
再如;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起
烈火焚烧若等闲。(承
粉身碎骨全不怕,(转
要留清白在人间。(合
合句就是表决心,说明自己的品格。就是诗魂所在,所以合句是非常重要的,转句就是要把读者往合句上引导,是逐步引导,是顺理成章的引导,希望读者看了你的作品之后,赞同你的观点。让读者引起共鸣,成为你的粉丝。诗词文章,为什么成为舆论导向啊,就是这样引导读者的,明白了吗?
七绝   看取香山一片红
文/故乡的云
网海骚坛求斧正,推敲平仄效雕虫。
雏鹰借力腾云起,看取香山一片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级班九讲——押韵问题
故乡的云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押韵需要注意的问题。大家一定看了几次平水韵了,知道平水韵中的许多东西,下面就这些有关问题,作一些解说;
1;宽韵;王力先生说“字数多的叫宽韵,”宽韵就是押韵的韵脚所在的韵部的韵字比较多称为宽韵,这点是好理解的。比如;四支韵部,韵字就很多,我们造句就可以灵活机动的多了。
2;窄韵;王力先生说“字数少的叫窄韵”。窄韵就是押韵的韵脚所在的韵部的韵字比较少,与宽韵相反。比如;[url=]十五咸[/url]就只有十八个字韵脚很窄,还有三江韵也是只有几个字。所以叫“窄韵”。写诗一般选宽韵,很少选窄韵的。
上面的宽韵和窄韵都是相对而言,主要是看你写绝句还是写七律或者排律,如果写绝句,两个字的韵脚或最多三个字的韵脚,那还有什么宽窄之分啊,而古人有的写了两百多句的诗,韵字就要一百多,那才真的要认真选宽韵了,
3;窜韵;窜韵(也叫落韵)就是押韵的时候用了别的韵部的韵字,比如;你的七律的一四六八句押一东韵,而第二句用了二冬韵,这就是“窜韵”了,这是不行的。是诗病。
4;凑韵;凑韵就是你的整句诗和韵脚的意思联系不上,但是为了押韵没办法只好凑上一个韵字,这种情况就是“凑韵”。有许多女同学就喜欢在句尾凑上一个“柔”字押韵,而这个“柔”字与句子又没有联系,也不管句子的意思通不通。我就搞不懂了为什么就要凑一个“柔”字啊,我在许多地方看到这种情况,既然和句子没有多少联系,那就换别的韵脚啊,或者重新造句啊。比如;
谈诗会友泼墨裳
这句的“裳”,在这里什么意思啊?把“墨”泼到衣裳上去吗?简直是胡说八道,为凑字而凑字不如不写啊。
旅客欢心仪气爽(3
谈诗会友墨豪昂(4
这第三句句尾字是撞韵,而第四句完全是凑韵,而非常拗口,
5;重韵;就是重复使用某一字押韵,比如,第一句用“香”字押韵了,而第四句又用“香”字押韵,这就是重韵,是不允许的。
6;倒韵;就是为了押韵而把有些固定词组换位使用,比如;鸳鸯,为了押“鸳”字韵,而在句子里写成“鸯鸳”,或者如“龙凤”这个词,为了押韵而改为“凤龙”,这是不行的。不过有个别词组换位了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也可以用。但必须使句子顺畅连贯。
7;哑韵;“哑韵”就是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韵字,。袁枚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比如“恩”
8;复韵;复韵就是有的词组是一个韵部的,那么只要押了这个词组的其中一个字了,那么就不要再用另外一个字作韵脚了。或者是意思一样或相近的,也不要用作同一首诗的两个韵脚;比如;芳香,这个词组,如果上面句用了“香”字当韵脚,那么后面就不要用“芳”字作韵脚了。再如;“忧愁”这个词组,如果前面已经用“愁”字押韵了,那么后面就不能用“忧”字作韵脚了。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犯。我以前就犯过这样的错误。希望同学们今后不要出现这种情况。
9;挤韵;挤韵(也叫“犯韵”)就是不是押韵的地方用了韵字,挤用了韵部的字就是“挤韵”。所以说“韵不入诗”,就是你要押韵的那个韵部的韵字,不能用到诗句不押韵的地方去,韵字只能押韵用。
10;僻韵;僻韵(也叫险韵)就是用生僻的韵字押韵,有人以“险韵成诗”为荣,这是不太好的,袁枚说过“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比如,“六虞”韵部里的“蘧”、“ 醵”,还有十二侵韵部里的“蟫“。这些字认识的人比较少,用这些生僻的字押韵,就是犯僻韵。
11;私韵;私韵就是几个人在野外没有韵书的时候,写诗时规定下用那几个字押韵,这就是私韵,是私下约定的韵。比如;你们三四个朋友出去旅游,看到景色很美,就诗兴大发,几个人商量好用“东、丛,龙”这三个字当韵脚,吟一首绝句。虽然这三个字不在一个韵部,但只要是私下约定的,当时也不算出律。但是回来后,感觉自己当时吟的诗好,那么必须改为同一个韵部,才能发表,不然就是出律。所以“私韵”是有时间限制的。过了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就不能用私韵了。
12;撞韵;就是白脚句句尾用了和韵字的韵母相同的字,就是撞韵。如;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里面的“岸”字和韵字“山”的韵母相同,所以就撞韵了,还有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山”字,就是上面第九点说的“挤韵”了。我们初学者,尽量避免“撞韵”、“挤韵”。
解释一下;押韵句的尾字叫韵脚;那么不押韵句叫“白脚”或者“仄脚”。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业;七律,题目自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级班第十讲——诗的分类
故乡的云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诗的分类;
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大家看看这首诗,有什么规律?
押韵的,只是换韵多,
诗;按格律来分,分为两种,一种是“古体诗”也叫“古风”,另外一种就是“近体诗”。
古风和近体诗的最大区别是平仄方面和押韵;
古风的平仄是自由的。而近体诗的平仄是按一定的规律决定的,不能自由乱写平仄的。
押韵方面;古风可以换韵或多次换韵,而近体诗不准换韵,是一韵到底的。
我们先讲古风;古风也分两种,一种是“序式”古风,一种是“杂式”古风。这两种分法是“故乡的云”自己研究的分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是名人,这种分法当不得理论依据。
“序式”古风;就是每句的字数一样,而且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平仄没有规律,也不讲究“替,对,粘”,这种形式的古体诗就是“序式”古风。
比如刚才李白的《长干行》就是“序式”古风
不是排律哦,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都是序式古风,不是排律哦。
还有比如;

悯农 两首(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平平仄平仄              
汗滴禾下土。
仄仄平仄仄
谁知盘中餐,
平平平平平
粒粒皆辛苦。
仄仄平平仄
大家看这首诗的平仄,根本就是乱七八糟的啊,没有规律可顺。更没有粘、对、替可言了。而它的每一句的字数是一样的,也都押入声韵,这就符合“序式”古风的条件了,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棵子。
平仄仄仄仄? 平平仄平仄
四海无闲田, 农夫尤饿死。
仄仄平平平     平平平仄仄
这首诗也是一样没有平仄规律,和上面首一样。所以也是“序式”古风。
当然了,古风也可以押平声韵。但是凡是押仄声韵的诗一律是古风。
但是凡是押仄声韵的诗一律是古风。
我看到有的同学写诗的时候,四句诗的句尾全部用仄声字。这样虽然也算是古风,但读起来不顺畅,压抑。今后大家如果写仄声韵的“古绝”(下文讲),那么第三句最好用平声字收尾,这样读起来不会拗口,给读者顺一下气。
有一种就是句句入韵的“柏梁体”,
也是古风
如;

饮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 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 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 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还有一种是,两句或四句……换一次韵。如;

白雪歌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 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折"、"雪",屑韵。"来"、"开",灰韵。"幕"、 "薄"、"着",药韵。"冰"、"凝",蒸韵。"客",陌韵: "笛",锡韵。陌锡通韵。"门"、"翻",元韵。"去"、"处", 御韵。"路",遇韵。御遇通韵。)

这两种都是“序式”古风。
序式古风;是有一定的规律,句子的字数一样,押韵,但有没有近体诗那么严谨。
“杂式”古风,就是也有两种,一种是每句字数一样但押韵杂乱无章的形式,如“三字经”、“四言诗”,“诗经”的许多篇幅,还有“古诗十九首”等。另外一种是每句的字数不一样,押韵也是随心所欲。
比如《蜀道难》
《蜀道难》的句子长短不一,
杂式古风;就是很难找出规律的古体诗。
下面讲“近体诗”;近体诗就是按照“替、对、粘”的规律押平韵的诗体。包括“七律、五律、律绝(绝句)、排律(长律)”等。
律绝,是我自己把它归为近体诗的,如果有疑问,大家自己斟酌,
近体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1;除排律外,每首规定句数和字数;如;七律规定八句,每句七言,共五十六个字,等等。

2;近体诗一律押平声韵,不能用仄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不得换韵,排律也不许换韵。逢双数句押韵。

3;每句的平仄按“替、对、粘”的规定定平仄。

4;除律绝外,每篇必须有两联以上的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中间不管几联都要对仗。
补充说明;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
律绝,就是按照律诗写平仄的方法写律绝的平仄,而且押平声韵,不换韵。
古绝我把它归为古风,律绝我把它归为近体诗(故乡的云个人观点)。
古绝符合上面说的古风的特点。

律绝符合近体诗的特点。
为什么古人有首句借用邻韵的诗呢?因为不管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首句的押韵是两可的,就是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正因为在两可之间,所以有些古人就借邻韵放在首句。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的首句就是借用了邻韵的,

我们现在是学习时期,所以不提倡首句借用邻韵的写法,我们坚持一韵到底。所以这点才放到今天来讲。
律绝的绝句也叫截句,因为它的格式就好像是从七律或五律中截下来的一样。
比如七律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1

仄仄平平仄仄平(2

仄仄平平平仄仄(3

平平仄仄仄平平(4

平平仄仄平平仄(5

仄仄平平仄仄平(6

仄仄平平平仄仄(7

平平仄仄仄平平(8

这样一首七律格式,那么我们现在截句得到;


平平仄仄仄平平(1

仄仄平平仄仄平(2

仄仄平平平仄仄(3

平平仄仄仄平平(4

这样一首绝句格式,如果不用这种,我重新截,得到;



仄仄平平平仄仄(3

平平仄仄仄平平(4

平平仄仄平平仄(5

仄仄平平仄仄平(6
再截得到;



平平仄仄平平仄(5

仄仄平平仄仄平(6

仄仄平平平仄仄(7

平平仄仄仄平平(8

再截得到;


平平仄仄仄平平(1

仄仄平平仄仄平(2

仄仄平平平仄仄(7

平平仄仄仄平平(8
一种七律就可以截出四种绝句格式,那么四种七律格式可以截出十六种绝句格式了,还有五律可以截出的十六种,就有三十二种了,当然了四种全部截出来会有一些重复,但毕竟还是很多啊。所以,我不支持大家背格式,只要求大家学会推导近体诗的格式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业;七律;题目自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级班第十一讲——拗救
故乡的云
今天“故乡的云”和大家一起探讨律诗的拗救,在探讨拗救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搞明白,什么是拗救,?其实拗救应该分开了说,是“拗”和“救”两个概念。拗是诗句没有安马蹄韵写而犯了拗口的毛病。是一种诗病,。“救”就是进行救治。有病了就要治疗。那么这样合起来称谓“拗救”。事实上这个称谓是不准确的,正确的应该叫“救拗”。不过人们习惯使然就叫“拗救”了。比如;人有病了,就去看医生治疗,叫做“治病”。不可能叫“病治”啊,是不是?。比如失火了,就去“救火”。不可能叫“火救”是不是啊。?所以关于这个诗病的叫法应该叫“救拗”。
下面,我们探讨具体的救法。
那么什么样的诗句算是拗句呢?就是一句诗中的平仄失衡的情况,就是拗句了,就是说没有安马蹄韵写的诗句就是拗句。或者说;安马蹄韵,本来应该是平声字的地方,你用了仄声字;本来应该是仄声字的地方,你用了平声字,这样的情况就是犯拗了,就叫拗句,一般一句诗中平仄的比例不能超出两个(包括两个),如果超过两个(包括两个)就是拗句了,而一联中平仄的比例是平等的是1比1的关系,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拗救的“救”就是改变某个字的平仄算是对前面犯拗字的救了。我前面讲过,小失替就是“小拗”,大失替就是“大拗”,拗句就是从失替而来的。
基本是这样的情况。
那么犯拗病了,就必须救啊,“拗救”有两种情况;
一;是大拗。大拗必救;什么样的情况是大拗呢?失替的诗句就是大拗,就是二四六位置的字,没有交替使用平仄就是大拗,比如“野火烧不尽”,“火”是仄,“不”是仄,是失替了,是二四六位置没有交替使用平仄,这种情况就是大拗,大拗必救,一定要救的,。
二,是“小拗”;小拗可救也可以不救。那么什么情况是小拗呢?就是二四六位置的字没有出律而是一三五位置的字没有按马蹄韵写,该平的地方用了仄声字;或者一三五位置的字该仄而用了平声字(对于平声字用多了,没有人说要“救”),这就是犯了小拗了,不过,如果一三五位置的字没有按马蹄韵写而造成“孤平”的情况,是不允许的,那就是你没有运用好一三五不论的条件。小拗的例子,比如李白的诗句
“我爱孟夫子”
这句的“孟”,本来应该是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因为在一三五位置,所以是小拗。小拗可救可不救,一般情况下是要救的。为什么呢?是为了保持一联中的平仄平衡,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问题的出现。一般一副联中的平仄是相等的。
现在,我们说一下拗救的方法,拗救的方法有两种;
1,    是本句自救;,本句自救是;如果第一个字拗了,那么第三个字救回来,第三个字拗了,第五个字救回来,(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了救小拗而出现三平尾、或三仄尾。)小拗的救,一般是为了避免“孤平”而救;比如“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子,如果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就会出现孤平,变成“仄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式。那么我们必须在第三个字的地方补救回来,那么第三个字本来是仄声字,我们就把它改为平声字,改成这样;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不会出现孤平了,也就是拗救了,拗救其实很简单的,是吧?再比如;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李白的诗句“寂寥无所欢”这句的第一个字本来应该是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寂”,所以必须在第三个字的地方“救”回来,第三个字本来应该是仄声字而这里用了平声字“无”,这就是本句自救,同时"无”字也救了前面句“我宿五松下”中的“五”字,(“五”古入声字,)这个“无”字本句和上句双救。
注意;不管前面句是大拗还是小拗,都是用下句的第三个位置或第五个位置去救,不能用二四六位置去救。
再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样的句式,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字,就变成
“仄仄仄平仄仄平”
这样就犯了孤平,所以必须在本句第五个字的位置补救回来,把第五个字的“仄”改为平声字,如;
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样才不会犯孤平。具体如;
“月上碧霄思玉人”
,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第三个字应该是平声字而用仄声字“碧”了,所以在第五个字的位置用平声补救,第五个字本来应该是用仄声字而改为平声字“思”,这样就不会出现“孤平”了。
再如;
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句的第一个字应该是平声字,而这里用了入声字“渚”,这种小拗本来不需要救,而杜甫也在本句自救了,就是用第三个字“沙”去救第一个字“渚”。这里第三个字本来应该是仄,现在改为平声字“沙”,这就是本句自救。
小拗口诀;本句自救;一拗三救,三拗五救,
2,              是对句相救,对句相救是在本句无法相救的情况下,采用对句相救,一般是出句第三字或者第四字拗了,那么就要在对句的第三字位置或者第五字位置补救回来,注意;不能用对句的二四六位置的字补救,要在对句的第三或第五个字的位置补救;
如,出句是“仄仄仄平仄”,那么对句就应该是“平平平仄平”,或者;上句是“仄仄平仄仄”本句无法自救,那么在对句救,对句就应该是“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的第三个字救了出句的第四个字;比如;上面的例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前面句“野火烧不尽”这样是不合律了,是大拗了,大拗必救,那么下联进行补救“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用第三个字“吹”去救上句的第四个字“不”。 例如:在杜甫的“
远送从‘此’别,
青山‘空’复情。”
诗句中用对句的第三字“空”去补救上句第四字“此”。
再如“昔人已乘黄鹤去”这句是“鹤”字本来应该是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本句无法自救,那么就要在对句里补救,对句“此地空余黄鹤楼”,“黄”这个位置应该是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黄”,这样就补救了上句的“鹤”,上句是第六字拗了,那么下句就在第五字位置补救,如果上句是第三或第四位置的字拗了,那么就要在下句的第三字位置补救。再如;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雕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一身报国有万死”
        仄平仄仄仄仄仄
这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可不是孤平哦,是大拗句,其中“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也是小拗,只有用第五个字“无”字去救,用这个“无”字,既救上句的“万”字,又救了本句的“向”字。
这就是对句救。
对句救口诀;上句二拗或四拗,对句第三字救拗。上句第六字大拗,对句第五字来救。
另外,押韵的句子,千万不要出现大拗,如果出现大拗就无法救了,因为韵句的下句是另外一副联了。不能拿人家的东西回来补救自己家的亏空啊。
那么今天诗的律诗的拗救,就讲到这里,课后大家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资料,谢谢大家。
作业,五律一首,题目自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级班第十二讲——关于合掌
故乡的云
大家好,今天“故乡的云”为大家讲什么是合掌?以及规避方法。
所有的书上或者网络上都说;合掌是上下联的意思一样或相似。这种说法,我认为是错误的,因为,对联必须上下联意思相关,就是意思完全重合也不是合掌。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幅联的上下联,都是劝我们勤奋学习,是不是一个意思啊,那么是合掌吗?当然不是。再如;
台前有泪原非我
座上无声已入神
上联说演员演的声泪俱下意思是演的好,下联大家看的入神意思是演的好。意思完全一样,那么这同样不是合掌。所以“合掌是上下联的意思一样或相似”。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那么什么是合掌?
合掌;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说明某种事理而在上下联采用了一样的思路完成的对联就是合掌的对联。这里说的是“思路”而不是“意思”。
打个比方;对联就像两个人在爬山,而山顶就是对联要说明的事理,两个人的出句和对句都是为了说明这个事理。这就是目的。那么为了这个目的,两个人在爬山的时候,必须分两路爬山,你爬东边我爬西边,最后两个人都到达了山顶,达到了目的,像这样走不同的路径达到相同的目的才是合格的对联。如果你爬东边我也爬东边,紧紧跟着你亦步亦趋,那么像这种用相同的路径达到相同的目的就是“合掌”的对联。
有个经验;就是说你在遇到猴子的时候,如果从怀里拿出石子砸猴子,那么猴子也从肚皮上拔毛砸你。但是如果你从地上捡石子砸猴子,那么猴子也会从地上捡石子砸你,像猴子这种行为的思路,用在对联上就是“合掌”。就是“依葫芦画瓢”。
对联的“目的”;对联的目的就是上下联通过不同的思路的文字表述说明同一件事理。
下面我们看看有关合掌的例子;
神洲千载秀,
赤县万年春。
大家看看,这联上下联的思路是不是一样啊?是一样的,所以合掌。下面再看;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上联是通过“蝉噪”说明山林的幽静,下联也是通过鸟鸣来说明山林的幽静,只是把“蝉”换成“鸟”。所以这幅联同样是合掌的。
像这种合掌就像两个手掌戴了不同的手套合掌一起一样。合掌还是合掌,只是两只手上手套的牌子不同罢了。再看下面;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这副联就好像两个人在谈论,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既然你不怕老婆,那么我也不怕婆娘”,是不是这个意思啊?下联没有自己的思路,跟着亦步亦趋。所以是合掌。
再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我们理解一下,五岭一路蜿蜒而来是雄伟壮丽的,但在红军战士的眼中就好像是小溪中的小波浪一样,不会难越过。
下联;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眼中,也就好像是平地上的一颗小小的泥丸一样,同样不会难越了。
大家看出了没有啊,这上下联的思路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所以这幅联同样是合掌的。
再看;
水墨梅花淡
丹青柳叶闲
这副对联就是上面说的“手套的牌子不同罢了”,思路是一样的。所以也是合掌。
还有如;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思路一样,同样是合掌。
根据以上说明的情况看,对联为了避免合掌,下联必须广开思路,走与上联不同的思路,这样才能使对联不会合掌。
至于上下联有个把词语同义了,是不是合掌呢?故乡的云个人认为只要“思路不同”就不算合掌,如;
神州 滋雨露,
赤县 灿春花。
这副对联“神州”和“赤县”是一个意思,但是这副联的上下联思路不同,所以不算合掌。
再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两句是不同风格的思路,但表达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不会合掌。
再比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岳飞墓前的对联。这联当然是两种不同思路的句子,但表达的目的一样。 这样就不会合掌了。当然这是反对的对联,就是上下联形成对比形式。
假如我们改一下;
青山有幸埋忠骨
大地多情收岳飞
这样字的话,思路就是一样了,那么就是合掌了。
但是,现在网上大家都避免用同义的词对联,因为“众口难调”,所以我们还是避免用同义的词对联。
为什么大家一见同义的词出现在对联中就说“合掌”啊?因为有许多人知道有“合掌”,但不知道究竟怎么样才是合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认为有同义词出现在对联中就会认为是合掌。现在我们学了今天的课就要知道;有同义词出现在对联中的,不一定就是合掌,要具体分析上下联的思路。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业;五律一篇,题目自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级班第十三讲----物伤与意悖
故乡的云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探讨了合掌,那么今天我们探讨什么是物伤?什么是意悖?物伤和意悖都是现在学习时期,同学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以前经常看到别的群发出来的诗词,也总是比较多地出现意悖的毛病。希望大家学了这节课之后,再不要在诗中出现这两种毛病了。
首先我们讲“物伤”;
“物伤”就是选择的意象(意象就是景、物在诗词中的表现形式)损害了诗词的立意这种情况就叫“物伤”。
人的潜意识非常重要的。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什么东西是表示快乐的,什么东西是表示悲伤的,什么东西是被人厌恶的,什么东西是被人赞赏的。那么这些东西就是“物象”,如果被我们写到诗里就成了“意象”。
如果你没有斟酌,见什么就写什么?那么你的诗肯定不会好。就像你去买菜,不管好的烂的都买来煮一锅大杂烩,肯定不好吃啊。买菜要挑,那么写诗也要选择符合你情感的物象。比如;你要表达快乐的情感,那么你可以写喜鹊,写春光明媚,如果你用了“寒风刺骨”,那么就可能是犯“物伤”了,或者用“乌鸦”、“猿”、“杜鹃”这些物象也是犯“物伤”。因为这些表现凄凉的景物,伤害了你要表达快乐情感的立意。所以是物伤。
再如,你要写忧闷的心情,你用喜鹊也是物伤。还有你要赞美一个美女,你不能说他招蜂引蝶是不是啊,只有妓女才招蜂引蝶啊,所以你赞美美女如果用蜂蝶来描写,那么就容易造成“物伤”。这些都和人们的潜意识有关。
物伤就是超出了人们潜意识的认同(故乡的云)。
下面看一个例子,
七绝   梨花
作者/佚名
素颜浅笑吟春韵,蜂扰蝶骚羞窥人。
往返流连裙下过,频留雅句赞清纯。
这里诗里出现狂蜂浪蝶,狂蜂浪蝶往往是围绕野花来写的的,围绕下贱的花,虽然所有的花都离不开蜂蝶,可是因为蜂蝶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是轻浮的形象,所以古人在赞美名花的时候是不会用到蜂蝶这种物象的,梨花虽然不是名花,但是你要赞美一种事物,就必须摒弃不雅的一面,努力描写积极的一面。你赞美梨花,就不要把狂蜂浪蝶写进去,就像招蜂引蝶总不是好人一样,更不可能清纯了。所以蜂蝶造成赞美梨花清纯的立意的伤害,这就是物伤。
注意;你要赞美一种事物,就必须摒弃不雅的一面,努力描写积极有利的一面。这是为了突出中心,并不是遮遮掩掩。诗词不是论文。
物伤的情况,同学们的诗里不多,但是意悖的情况就很多了,那么什么是意悖,我们下面就讨论意悖这个问题。
意悖;“意悖”就是上下文情感不和谐。
意悖,具体地说就是前面所表达的情感和立意的情感不一致。意悖,也就是王国维先生说的“隔”,不但对联有“隔”,诗词同样存在“隔”,只是诗词里一般都是“隔意”。我们这里姑且叫“意悖”。
比如前面的景都是轻快鲜明的,后面的情却写的是苦闷忧郁的。这样就是意悖。
或者前面写的景是沉闷灰暗而后面的情是开心愉快的,这也是“意悖”。
注意;诗词中的意悖一般是用词不当造成的,特别是形容词或动词运用不当,造成意悖现象。
意悖就像中医说的一种病;上热下寒,或者,上寒下热(下焦火发),诗词中出现这种上下不和谐的情感就是“意悖”。
有人说,前面是写景啊,后面才是写情啊,怎么会存在这种情况啊?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怎么理解这句话;因为景物写到诗词里就是意象。意象是经过作者包装过的物象,是注入了作者观感和情绪的。比如;雁,是物象。哀雁,就是意象。作者看这个雁是在哀鸣,说明作者的心情也是苦闷的。所以说诗词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面看王国维先生的“隔”的说法;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王国维先生,在这里也没有给“隔”下定义。
我在讲对联的时候,曾经给“隔”下了一个定义。我拿来给大家看看;
“隔”是指在意境之中的景或是情在特定时间里不能相互存在或相互融合从而达不到和谐的情况就是“隔”(故乡的云)。这就是我给“隔”下的定义。
跟意悖是不是一个意思啊?
下面我们看具体的例子;
七绝
春雨丝丝润草香
桃花二月着红妆
大家看了这两句是不是感觉比较愉悦啊,?  是的。那么我们看全诗;
七绝--清明
春雨丝丝润草香
桃花二月着红妆
东风一夜惊蝶梦
又是清明又是伤
后面两句是悲伤的,这就是情景不协调,不和谐。也就是说,前面的景没有为后面的情铺垫。反而误导读者。这样的作品是失败的作品。
再看;
七律  
佚名
浩瀚烟波蒙雾纱,水天相接锁飞霞。
西山倚石悬崖险,候鸟嬉人旋翅斜。
四季如春多雨露,
大家读了这几句有什么感觉?  是不是想去这个地方旅游啊?多么美丽的地方啊。慢慢等吧朋友们。
七律  
佚名
浩瀚烟波蒙雾纱,水天相接锁飞霞。
西山倚石悬崖险,候鸟嬉人旋翅斜。
四季如春多雨露,一城抱海少鱼虾。
逢人莫说滇池好,湖半漂污熏倒鸦。
合句完全推翻了前面的所有句子。就好像议论文的所有论据都是说可行的,你最后一句结论说不可行。依据何在?
像这样的情况就是意悖。
我前面在讲“起承转合”的时候就讲过,起句要为全诗的情感奠定基调。后面的情感不能超出起句情感基调的范畴。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业;七律一首,题目自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级班第十四讲——物象与意象
故乡的云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讲了物伤与意悖,也附带讲了一下物象和意象,那么这节课我们具体讲物象与意象的区别和用法。其实这节课只是为小部分人讲的,因为我看到有些同学根本乱用意象,比如有的同学写冬天用了“西风”的意象,这是错误的,冬天应该是用“北风”。还有的同学写春天用了“归雁”,他还说春天也有雁啊,当然有,可与人们的习惯不符。所以我今天用一节课时间来讲意象的问题,懂的同学听听也没有坏处,下面我们讲这些知识;
物象;“物象”就是还没有被作者采用的自然素材(景物)。
这句定义就是说,自然景物作为候选素材,还没有注入情感,没有带上作者主观看法的。
比如;山花,草,柳,雁,猿,月,云等等;
意象;意象就是已经被作者写入作品中的素材(景物)。
这句定义的意思是,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素材(景物)的好恶喜悲,通过这些素材(景物)表达作者的情感,也是说,已经在作品中组词了的素材(景物)。所以这些素材(景物),就成了意象。就是“臆想中的对象”。
比如;皓月,猿啼,哀鸿。归雁,狂蜂浪蝶等等。
物象与意象是容易区分的,那么如何运用物象,有许多同学就有点搞不清了,下面我简单说一下;
部分物象的特定性分类;分类不是绝对的。
一;按时间分类的意象;按时间分类的物象,虽然有些物象在其他季节也存在,但不具有其他季节的代表性,所以在其他季节写出来,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在特定的季节外,还是不用写这种带季节性的物象了。
1;春季的代表性意象;
桃李花,燕子,布谷,鸣蛙,杜鹃花,绿柳,芳草,飞莺,东风,春梅,杏花(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飞花,春雷等等,
这些景物出现在诗句中,大家一定会知道你写的是春天。这些景物其他季节也有,但不具有代表其他季节的特性。其他季节同理。
2;夏季的代表性意象;
骄阳,荷花(风定池莲自在香),鸣蝉,流萤,蔷薇(满架蔷薇一院香),石榴(石榴开遍透帘明),杨梅(梅逐雨中黄),南风等等3;秋季的代表性意象; 雁,菊花,红叶,寒蝉,霜,蛩,茱萸,梧桐(秋色老梧桐),芭蕉,秋雨,圆月(八月十五的月最圆)(明月楼高休独倚),桂花,木樨花,重阳,西风等等
4;冬天的代表性意象;
白雪(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腊梅,冰,枯木,玉树,琼枝,北风,等等。二;按情感分类的意象;1;怀人相思怀乡类;明月,归雁(鸿)(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琵琶(琵琶弦上说相思)。 孤灯,夜雨,浊酒,茱萸,锦瑟,烛泪,尺素,寒衣,捣衣砧,更漏,梧桐,寒梅(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日暮,棱花镜等等。2;送别类;酒,芳草(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柳,渡口,白帆,长亭,歧路,泪。驼铃,汽笛,古道,孤蓬等等3;爱情类;红豆,鸳鸯,莲花(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 ),双燕,并蒂莲,比翼鸟,连理枝,比目鱼,鸾凤,海,等等4;品格类;梅,兰,菊,竹,荷,劲松,柏,鹤,雪,霜,汗青5;愁苦类;杜鹃(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寒蝉,猿啼,乌鸦,流水,落花(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秋雨,梧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烛泪,乌云,雾霭,浊酒,世上最悲惨凄苦的诗句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仔细分析,进入意境,会让你潸然泪下,读之呜咽。希望大家今后写诗词的时候,尽量用准确的意象,只有用了准确的意象,才能突出中心,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作业,七律一首,题目自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级班第十五讲---赋比兴
故乡的云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主要讲写诗词的三种“手法”,这三种手法是;“赋,比,兴(去声)”
那么在讲赋比兴之前,我简单说一下双声叠韵;双声,就是诗歌里面紧挨着的两个字,声母相同。比如;上升,大道,等等,双声在诗里面也许有,建议少用。
叠韵;就是两个紧挨着的字韵母相同,比如;洪桐,能肯,建议不用
双声叠韵,就是声母和韵母都一样的,如;恋怜,
特别是诗中的双声叠韵,最好不要出现在同一句诗里,因为读起来别扭的很,当然在不能换字的情况下,也是无法的。
看一句诗里;
隔帘欲敛腮边泪,
这句大家读读看,是不是感觉不痛快啊?何况我们读音标准的也不多。
再看;
五月初五忆端午,
别扭不?
因此,我的意见是,声母韵母都相同的字,最好不要用在同一句诗里面。
但是,词里,王国维先生说是可以用的,大家以后研究一下。
下面我们讲“赋、比、兴(念去声)”
1;赋,我们这里说的“赋”可不是文章体裁中的“赋”,我们这里的“赋”仅仅是一种写作手法,而“汉赋”的“赋”是一种文章的“体裁”。
今天说的“赋”,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意思是说“赋”的手法就是直抒胸臆,不用先造景铺垫。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起句就可以直接写心中的感受或想法,不用先写景铺垫。
汉代郑玄的解释,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如;
杜甫的诗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起句;“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大家看这两句,就是直接写心中的想法的。
这种直叙心情的写作方法就是“赋”的手法。
2;比;就是比喻(象征)
郑玄的解释;“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用的最多的是全诗不出现人物的那种比喻,
反过来说就是拟人,用拟人的方法去写事物。
或者说是借物言情,借物言志,或者不能用人的口吻直陈之事,而借用动植物的心里活动,把事情说出来。
比如;陈毅的《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这首诗就是用青松比喻自己,借青松的品格,说明自己的品格。这种就是借物言志。
再比如;陶渊明的诗;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陶渊明就是把自己当作一只鸟来写。
这就需要我们换位思考,
我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是咏物诗,都要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了才会写出更有感情的东西
我们写诗最主要的是诗里有感情啊
古人说,佛祖讲经,顽石点头。为什么呢
佛祖就是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讲的
换位思考就会体恤各种动植物,所以顽石点头啊。
那么现代诗也很多人喜欢用“比”的手法写诗,比如;
快乐的雪花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扬),飞飏(扬),飞飏(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扬),飞飏(扬),飞飏(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扬),飞飏(扬),飞飏(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这首诗,是用雪花来说明作者坚定的意志,追求真理,诗中的几个“不去”
就说明作者心态,用“她”可以理解为爱人,那么广义理解“她”也是真理或者理想。这就是诗的内涵所在,也就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再如;
现代诗《守望柔情》
作者/故乡的云
我是你窗外枝头上的明月
每天晚上守候在你的身旁
只要抬起你宛如秋水般的明眸,  
就能发现我脉脉含情的目光
每当我看到你黛眉轻颦
我健硕的身体
就会消瘦一半
每当我看到你展露笑靥
我瘦弱的样子
也变的身宽体胖
每当我看到你泪眼婆娑
我就会躲进云层
暗自心伤
我请星星来伴你入梦
我把云锦盖在你身上
当晨曦敲开你的窗棂时候
我期待着下一个
不眠的夜晚
当然了,我没有那么高的内涵,写不出徐志摩那样的诗,我举我的这首诗,只想说明“比”的手法,把自己当作月光反映自己当时的想法。
这种用比喻(象征、拟人)的写作方法就是“比”的手法。
3;兴;是我们现在学习时期的人比较喜欢的手法
这种手法就是先写景,后抒情
用景做铺垫,衬托,有句成语叫“睹物思人”,就是“兴”的一种手法。先看到了某人用过的物品,因而想到该人。
景就是景物,在诗中叫“意象”,还没有写到诗里的时候叫“物象”。
由意象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景和情一定要相配。景必须衬托情,不要把与所要表达的情无关的景物写到诗里来。
网语“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如;
  《七律?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大家看这首诗的景物描写;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这景就是悠闲自在,怡然自乐,看到这样的景,心情舒畅,
所以,引出后面的情也是悠闲的,比较满足现在这种生活的。景物很好地衬托了作者的情感。
又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由于看到圆圆的明月,引起对故乡的思念,所以现在“月”往往代表着思念故乡,或怀人的特定意象。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也是看到秋日的萧瑟,想起该回家了,可是又回不成家,因此心中悲苦,既然景物是萧瑟,看了之后自然引起沉闷的心情,不会引出快乐的心情来,
以上三首诗都是先写景后写感想(情),
这种由景物引出情的写法就是“兴”的手法。
我们现在写七律,一般是采用“兴”这种手法来写的,所以情景要相辅相成,大家对景物的描写要认真选择。
中级班的课程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就在高级班见面了,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级班十六讲——和诗知识
故乡的云
同学们好;今天给大家讲一下“和(去声)诗”的步韵知识;
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别人“和诗”时,用“步韵”“次韵”、“用韵”这些名词,下面我把这些名词简单介绍一下。
和诗的韵基本有四种情况;1;是只和诗,不依原诗的韵,2;依韵。3;是“用韵”。4;是步韵(次韵)。
那么第一点,不依照原诗的韵,自己自由发挥,这种“和诗”比较容易发挥,所以也好写一点,写的如意。也比较容易写的好,比如原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
如果我们想和这首诗,又不想用原诗的韵字,那么我们可以不用二萧韵,可以用一东韵,或别的韵部的韵字。


第二点“依韵”;就是“和诗”和“原诗”的韵部相同,但不一定用原诗的韵字,可用个把原诗的韵字,也可以一个都不用。只要两首诗的韵字,在同一个韵部就行。比如原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
如果我们采用“依韵”和诗,那么我们在和诗的时候可以不用“廖、朝、宵”这几个韵字,既然必须同一个韵部,那么我们就在“二萧”韵部里面挑韵字
萧箫挑貂刁凋雕迢条髫调(调和)蜩枭浇聊辽寥撩寮僚尧宵消霄绡销超朝潮嚣骄娇蕉焦椒饶硝烧(焚烧)遥徭摇谣瑶韶昭招镳瓢苗猫腰桥乔娆妖飘逍潇鸮骁祧鹪鹩缭獠嘹夭(夭夭)幺邀要(要求)姚樵谯憔标飚嫖漂(漂浮)剽佻龆苕岧噍哓跷侥了(明了魈嶢描钊轺桡铫鹞翘枵侨窑礁
那么多韵字,我随意挑三个韵字,“朝,娇、遥”,这样就行。
第三点;“用韵”;就是“和诗”的韵字,必须是“原诗”的韵字,和诗不能用别的韵字,但可以不按原诗韵字的次序,
比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
这首诗的韵字是“廖、朝、宵”
那么我们采用“用韵”和诗,那么就必须用“廖、朝、宵”这三个字来押韵,不能用别的韵字,次序可以不按照这个次序,我可以首句用“宵”字押韵,也可以首句用“朝”字押韵。就是可以打乱了原诗的韵字来用。
第四点;“步韵”,步韵也叫“次韵”,就是“和诗”的韵字只能用原诗的韵字,不能用其他的韵字,而且和诗的韵字使用次序与原诗一样。比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
这首原诗,第一个韵字是“廖”,
那么我们采用“步韵”或“次韵”和诗的时候,第一句诗的韵字也必须是“廖”字,
原诗第二个韵字是“朝”字,
那么我们采用“步韵”或“次韵”和诗的时候,第二句诗的韵字也必须是“朝”字,
原诗最后的韵字是“宵”字
那么我们采用“步韵”或“次韵”和诗的时候,最后句诗的韵字也必须是“宵”字,
步韵、次韵的时候,原诗的韵字不能变,次序不能变。
这就限制了思路,是比较难写好的。
分韵: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
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所拈韵字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
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
看看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分题: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
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也是探题
都是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
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下面说一下古诗题目里的“赋得”两个字的意义;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里为什么有“赋得”两个字啊?
有三种情况;1;“赋得”诗摘取古人成句为诗题,如;
刘孝绰《赋得遗所思》(出自《楚辞·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
朱超道《赋得荡子行未归》(出自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荡子行不归”)等。
2;“赋得诗”以即景咏物为诗题,所赋之事物从自然万物到人工制品,巨细不拘。
如;如王枢《徐尚书座赋得可怜》、刘孝威《侍宴赋得龙沙宵月明》。
3;“赋得诗”为送别诗,如;
如张正见《别韦谅赋得江湖泛别舟诗》、
王胄《赋得雁送别周员外戍岭表诗》、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应诏、应令、应教诗
分别是臣子奉帝王、太子及王侯之命而作的诗歌,因“制”的发布者不同,三类诗歌在诗旨及功能、意象和典故使用、艺术风格和气韵等方面都有着微妙的区别。由应诏到应教,诗歌由颂圣到抒情过渡,由形式向内容过渡,由功利文学向纯文学过渡,诗人主体也由隐到显。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应制诗的政治工具性及应诏、应令和应教诗与王权的距离远近不无关系。(网摘)
下面讲一下律诗的节奏,就是音节;
音节就是读诗的快慢节奏,以及抑扬顿挫。那么我们看看应该怎么分音节;看例子;
诗人:杜甫    朝代: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起句是对偶句,其他的是对仗的,那么最后第八句的“音节”分法是我个人观点,大家知道尾联是对仗的,那么对仗的联,音节必须一致。不然就不算对仗。如果按我的分法,那么这里的“浊”字,应该还有别的意思。
所以啊,音节的分法不同,有时候意思也会不同的哦,要记住。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七言句的前面四个字是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节。那么后面三个字在写诗的时候可以自由组合,有三种情况;1,可以继续两个字为一个音节,最后一个字为一个音节;2,也可以先一个字为一个音节,然后再最后两个字为一个音节;3,还可以把最后三个字分为三个音节。
那么在欣赏别人的诗的时候,句尾的三个字不能随意分音节了,就要看意思去分音节了。
看五言句;
王维的《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大家看中间两联,音节是不是一样啊?是一样的。
从这首诗看;五言诗;开头两个字为一个音节。
后面三个字,在写诗的时候可以自由组合,和七言的句尾三个字一样有三种情况。
那么读诗的时候要同样要具体分析。
读诗怎么发音啊,除了抑扬顿挫以外,单个字的读音要拉长到和两个字读音一样。
好了,大家回去自己练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4-19 22: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