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三立
莽苍生涩欲排空,隐晦深微出涪翁。
绝俗殊无新异语,同光饮誉一诗雄。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诗人。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出身名门,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出身世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光绪八年1892)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陈宝箴一起被革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袁世凯行君主立宪,委陈三立任参政议员,未肯就。民国二十二年1933),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辅佐溥仪建立伪满政权,陈三立痛骂郑“背叛中华,自图功利”。与之断交。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三立,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忧愤而死。陈衍:“五十年来,惟吾友陈散原称雄海内”。杨声昭:“光宣诗坛,首称陈(三立)、郑(孝胥)”李之鼎:“天下久震矜其诗,以为足绍西江诗派”梁启超:“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有《散原精舍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