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洛夫佳作解析
1、《众荷喧哗》
作者:洛夫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婉的一朵
要看,就看荷去吧
我就喜欢看你撑着一把碧油伞
从水中升起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惊起的
一只水鸟
如火焰般掠过对岸的柳枝
再靠近一些
只要再靠近我一点
便可听到
水珠在你的掌心滴溜溜地转
你是喧哗的荷池中
一朵最安静的
夕阳
蝉鸣依旧
依旧如你独立众荷中时的寂寂
我走了
走了一半又停住
等你
等你轻声唤我
作品分解
关键词:1、一首情诗里没有“爱、恨、情、仇、风、月、雨、云、等等”
2、人物景物化,景物情绪化的运用。
3、直接肯定是的比喻。
4、量词的巧妙的合道运用“一朵夕阳”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
最最温婉的一朵要看
就看荷去吧
我就喜欢看你撑着一把碧油伞
从水中升起。”
一个全景,然后特写一朵,就是主题中的“你”。就象恋人一样:你是众芳中我最倾慕的一个。
进一步拟人化,出水芙蓉,带着娇妍,如凌波仙子,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唯美感。
“轻轻扔过去一拉石子,
你的脸便哗然红了起来,”
哗然红了,就说明和我“心有灵犀”。那是个表白的方式,一句令人心动的话语,勾起了无限遐想。而她,少女的羞涩完全写在脸上。
“惊起的
一只水鸟
如火焰般掠过对岸的柳枝。”
诗的灵动,如禅宗的顿悟,电光火石间的一刹那便是永恒的美。如一个精美的特写一下子切换到一个宏大激越的场面。这是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句子。
“只要再靠我近一点
便可听到水珠在你掌心滴溜溜地转”
从大画面又归入一个微观的场景,仿佛听得见心跳的声音。
“你是喧哗的荷池中
一朵最最安静的夕阳
蝉鸣依旧
依旧如你独立众荷中时的寂寂”
点题。此重复用于强调想表达的情感。也写她性情的安静,淑女的身姿,楚楚可怜。在夕阳的环境中分外的与众不同。
“我走了
走了一半又停住
等你等你轻声唤我”
尾声是依恋,恋恋不舍的去了,想等你开口说不要走。
如此结尾韵味悠长。表面看是写荷花,其实是爱情诗,从诗的意境到映射的人物感情都非常完美。细细读来有力透纸背的感觉,我认为这个就是文字的功力。
诗意赏析
一首好诗,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我们读过的东西,再次捧读,依旧如初读那样新鲜。初读,再读都让我们感觉仿佛重温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重温曾经十分熟悉的内心律动,无法言喻的美好与新鲜。
一首好诗,就像和久别的老友在同一个月下诉说同一份思念,细诉别后风尘。
而这首“众荷喧哗”无疑符合了所有的特点,于简单之处流淌着熟悉而隽永的旋律,给我们物质以外的灵性,一种流俗之上的清新,那份美丽,那份优雅,那份静谧,让我们已然置身荷塘,置身满塘清香。
“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婉的一朵。”开篇,读者便告诉了我们主角是谁,起笔点题。
“要看,就看荷去吧,我就喜欢看你撑着一把碧油伞,从水中升起。”百花众多而我独爱看荷,为什么呢?荷,是从水中升起,暗含了一种洁净本质。也暗示自己希望如荷品质高洁。
“我向池心,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你的脸,便哗然红了起来。”至此,作者的意境和场景开始转换,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再靠近一些,只要再靠我近一点,便可听到,水珠在你掌心滴溜溜地转。”水珠也许就是眼泪,眼泪不是水珠吗?隐喻。
“你是喧哗的荷池中,一朵最最安静的。”作者升华了诗歌的意境“独立,寂寂”,喜欢荷,敬佩和欣赏那份独特的坦然,纯净,在现今浮躁的社会中,让自己也能独处洁净之地,不让喧嚣浮世带走那颗原本纯洁的心。
整段诗歌的诗眼——独立,寂寂,精华所在。就这么简单平常的一句话,便让我们看到荷的脱俗与恬静“出污泥而不染”。
荷的清新,典雅,美丽,让作者爱不释手,却不敢触摸,把它当作心中最神圣的东西,于是“我走了,走了一半又停住,等你,等你轻声唤我。”内心渴望着美的接触,却不忍亵渎它,把对美的向往表达的淋漓尽致。
2《因为风的缘故》
作者:洛夫
昨日我沿着河岸
漫步到
芦苇弯腰喝水的地方
顺便请烟囱
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
潦草是潦草了些
而我的心意
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
稍有暧昧之处
势所难免
因为风的缘故
此信你能否看懂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务必在雏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
赶快发怒,或者发笑
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
赶快对镜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
然后以整生的爱
点燃一盏灯
我是火
随时可能熄灭
因为风的缘故
作品分解:
关键词,形式构思独特、爱情诗
“昨日我沿着河岸
漫步到
芦苇弯腰喝水的地方”
有如同旅游者一样的闲情逸致。纵目四望,看见一柱烟囱正在徐徐地向天空排放着烟雾。
“顺便请烟囱
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
潦草是潦草了些”
我便“顺便”将那些稀稀拉拉、影影绰绰的烟雾作为我写给你的情书。字迹潦草是潦草了些.
“而我的心意
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
稍有暧昧之处”
但我的心意很明亮,虽然有些“暧昧”。
这一节,主要是写“我”给你写情书,但令人惊奇的是,这情书居然是在天空中游弋的烟雾,而且是由烟囱代写的,由此可见诗人高超的拟人手法与独特新奇的想象。
这一节诗的语气夹杂着一些调侃,一些平和,一些深情,一些朴实,不同于一般爱情诗中的一味滥情矫情.
诗的第二节,是“我”写给你的情书的内容。
“此信你能否看懂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务必在雏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
赶快发怒,或者发笑”
在这节诗里,“风”也许是象征着匆匆流逝的时光与人生的种种苦难,所以我敦促你对我“发怒”向“我”发笑.
“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
赶快对镜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
从箱子里拿出“我”那件也是“我”年轻时候遇见你时穿的“薄衫子”,还要梳好你的黑柔的秀发,打扮得漂漂亮亮.
“然后以整生的爱
点燃一盏灯”
然后点燃一盏灯,和我一起灯下漫话,共诉衷肠,互话相思,珍惜每一分每秒相聚的时光。
“我是火
随时可能熄灭
因为风的缘故”
为什么呢? 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诗的语气十分平静,但却又饱含着人生短暂的幻灭感及人生苦多的沧桑感。
这一节诗比较沉重,唏嘘,与第一节的轻松、调侃形成对比。在这种沉重唏嘘里也有着一种旷达与超脱,也许那是因为我已经认清了生与死,时光的残酷,故而懂得了珍惜有生之年,也许也是因为“我”还有你。
这首诗的爱情,已不再是年轻时候那种轰轰烈烈,干柴烈火或寒冰冷雪式的爱情,不再是刻骨铭心的相思,而是具有了成熟爱情的温馨与相惜,恬淡与情长,戡破人世的超脱与淡淡的唏嘘。
诗意赏析:
《因为风的缘故》是洛夫先生1988年为太太陈琼芳女士“定制”的一首情诗,该诗因其抒情浓郁,风格别致而随即成为洛夫先生的“招牌情诗”。其实,就情诗而言,此诗当属另类。
因为,它根本颠覆了一般情诗或赞美、或倾慕、或思念、或发誓的抒情路线,诗人以一副沧桑的面孔示人:青春易逝,世事无常,俗世的爱情,风雨飘摇。诗中没有腻味的词句,只有真诚的诉说。
这是一种“大丈夫的爱情”,赤诚磊落却羞于言情。其中滋味需沉淀过的心才能体察,对爱情存有虚荣的人是难以读到诗里的情分的。
抒情诗尤其是情诗,最怕染上“矫情”的病症,《因为风的缘故》却毫无造作之情态,这要归功于那真实可靠的“抒情动机”:“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
诗人以“火”自喻,以“风”暗喻世道的险恶、命运的无常、人性的脆弱,通过 “火”遇“风”的宿命将一种大悲悯情怀置于爱情之流的源头,这来自对生命本质的悲剧性的体会。
让表达出来的爱情格外自然、清澈、纯净。总之,诗中有大爱,诗中有真情。该诗其实已远远超越了爱情诗的范畴。
《烟之外》
作者:洛夫
在涛声中唤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已在千帆之外
潮来潮去左边的鞋印才下午
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六月原是一本很感伤的书结局如此之凄美
——落日西沉你依然凝视那人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他跪向你向昨日那朵美了整个下午的云海哟,为何在众灯之中独点亮那一盏茫然还能抓住什么呢?你那曾被称为云的眸子现在有人叫做烟
作品分解:
关键词:情诗、乡愁诗
往复循环的画面
“在涛声中唤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已在千帆之外”
全诗一开始,就渲染出一幅极为凄美的失恋场景。轰轰烈烈的爱情拉下了帷幕,女主人公奔向遥远的远方。
“在涛声中唤你的名字”一句,言尽男主人公对那段逝情的痴迷和执著,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我的千呼万唤都已惘然,毫无意义,因为绝情而去的“你”已在“我”想望也不可即的千帆之外了。
“潮来潮去
左边的鞋印才下午
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
睹景伤情,抚今追昔,抒情男主人公不由感慨万千。爱情竟如这眼前的海水一般,“潮来潮去”,聚散无常。
又像这沙滩中的鞋印。左边的这只鞋印是下午的,右边的鞋印是黄昏留下的,开始与结束的时间距离竟是如此短暂,它带给人甜蜜与凄美的反差竟是如此巨大。
“六月原是一本很感伤的书结局如此之凄美
——落日西沉”
造化竟是如此这般捉弄人,繁茂的六月多我来说是一本伤感的日子,如此之凄美的结局。聚与散、合与分,似乎都无法由爱的人来决定,而是由冥冥中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操纵。
接下来的第三节,诗人用人称的不断转换,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错综复杂的思想情感。
“你依然凝视
那人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
他跪向你向昨日向那朵美了整个下午的云”
必要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第三节的第三句非常长,貌似并不符合诗歌的一般写作规则。
然而通过这个形式,由急而缓,曾经那么近的相对“凝视”,已被无限扩展的时空之“潮”隔开,隔断,隔绝,昨日还亮着“一片纯白”,而此刻只剩下一片“茫然”。
而恋爱对象“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回忆昨天的美好,浓缩成了“昨日”“那朵美了整个下午的云”。在这朵云面前,他心醉神迷,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
跪向她,也跪向那朵悄然远逝的“美了整个下午的云”。那是昨日的梦,是逝去的烟,云是美丽的,却又易碎,是终将走向幻灭的,人似乎是只能抓住那瞬间灿烂,它却始终如昙花一现,最后消失在了茫茫的天际。
“海哟,为何在众灯之中
独点亮那一盏茫然”
然而,现实终究是无情的,意识只要一抬头,主人公就再也无法承受目前的现实。
一声感叹:“海哟,为何在众灯之中/独点亮那盏茫然”,言说的就是抒情主人公从回忆中醒悟。
在茫茫人海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你以你“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点燃了我心中的“灯”,我们似有缘,但你竟然又离我,而去致使我心中一片“茫然”。
“还能抓住什么呢
你那曾被称为云的眸子
现在有人叫做
烟”
金龙禅寺
作者:洛夫
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齿植物
沿着白色的台阶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处降雪
而只见
一只惊起的灰蝉
把山中的灯火
一盏盏的
点燃
作品分解赏析:
“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诗篇起首这一意象,是体现洛夫“无理而妙”诗学理论的最佳诗句之一,它看似漫步一般随意吟出,却在后面压缩了多层的诗意空间。
从物理学上说,钟声是以波的形式向着八方的空间弥散的,这也是人们的常识之一,然而,这向着八方的空间弥散的钟声,到“下山的小径”之间,这似乎不可逾越的距离,在诗思上追溯起来,洛夫的这缕钟声的最显著的源头,应是寒山寺的那片著名的客愁钟声。
张继的钟声:“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漂泊他乡的游子的耳中,这夜半的钟声似乎专门为他而敲,并由某种渠道,传送到他的停泊的客船。
张继的诗中,固然已有了洛夫钟声的萌芽,但张继的诗境,并未排斥钟声向着其它方向的散发;而在洛夫诗中,这一切都被绝然地清除或遮蔽了,
只剩下惟一的一个方向,下山的“钟声”——这在现实世界显然是难以成立的,但在疲惫了一天,正思归着家中温馨的游客的耳中,却是被允许的——向别的任何方向扩散的钟声,对于一个日暮思归的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由“晚钟”到“下山的小路”之间,经历了一个因境(晚钟)生情(思归),又因情(思归)造境(下山的小路)的诗思过程。
“羊齿植物
沿着白色的台阶
一路嚼了下去”
这一节诗,是诗境向具象,细节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以一种超然的姿态,把诗人从游客的行列剥离出来——诗人与诗本无家可归,除了语言。
而这一节诗的语言,亦确实耐人寻味:“羊齿植物”的“齿”,自然令人联想到咀嚼;“白色的阶石”的延伸,则又令人联想到“羊齿”的洁白与排列。
一个超现实的电影画面出现了:一个动用牙齿的形状,一个动用牙齿的洁白,合作着咀嚼起来——“一路嚼了下去”——其实,即使诗人还没有补上这一将画面引向纵深的诗句,在敏锐的读者眼前,亦已出现了这样的电影画面。
如果此处降雪
作者进一步的补入一个画面,像画画一样。很美的梅花盛开,在读者赞叹之中,作者又补画上一场雪。
这凭空而来,空谷足音般的一问,看似突兀,实则奇妙,一下子将诗思宕开,而入一个空茫的境界,。
实际上,洛夫的从“羊齿植物/ 沿着白色的石阶”至“如果此处降雪”,与杜甫的从“细草微风岸”至“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在以微小的景物进入,以凭空的一问宕开空茫诗境的诗篇结构上,是有着显著的承继关系的。
而我们如果在语言上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洛夫这一问,不仅承继了杜甫,而且有了新的发展,更为浑成。我们知道,洛夫的诗艺既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又经历了西方超现实主义等诗歌流派的洗礼。
精纯地掌握了联想,暗示,通感等现代语言技术,这使得他的诗境既熟悉,又陌生,既来径依稀可寻,又去向苍茫无辨。我们且看这一首诗的精湛的意象过渡: 石阶的白色,呼唤着白色的雪,而白色的雪又兵分两路,一路由暮色中的飞雪,呼应着一只灰蝉的舞蹈;一路由雪花飘洒时的闪烁,呼应着山中灯火的点燃……而整首诗的诗境,也就从容而浑然地推进“到了最后一节。
而只见
一只惊起的灰蝉
把山中的灯火
一盏盏的
点燃”
显然,这只灰蝉是极富意味的。山中的蝉及蝉声,自然是常景,而蝉惊飞时。但在这暮色苍茫时分,能见到那体积微小的舞动的灰蝉,恐怕就非人的视线所及了。
这只灰蝉竟点燃着一盏盏的山中灯火,就更在人的经验之外了——这山中灯火,既是此时所见实景,更是诗人此时的心境。蝉,由谐音指向“禅”,同时暗示了这是一首禅诗。
“禅诗,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洛夫所言的“觉醒”,非一种说明性文字,而是指向一种诗思的动态过程。那么,这节诗中的诗思动态过程,就是空旷的山谷,觉醒的生命点燃着一盏盏的灯火,不断亮下去。禅意慈悲的情怀荡漾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