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4

已有 265 次阅读2017-12-24 23:02

沧浪风十二月份词赏析辅导课
主讲--雪檐

高天老师让我为大家做赏析辅导,其实我也真没什么好多说的,因为赏析本来就具有千面性,各花各入各眼,只要挑自己喜欢的拿来赏析,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上。

 但这 里会涉及到几个问题:什么作品才是好的?好作品的标准又在哪?前贤名家的作品是不是每首都那么好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解决了你的审美格调是高是低的问题。

作为我们而言,能做的并非是手把手的教大家如何填词,而是以我们的审美观去引导大家,当然这里肯定免不了偏颇。

 但衡量一首作品的高下,隐约也有一根较为大众的准绳的: 辞藻美,结构稳、声情足,气格大,意境深等等

 拿【沁园春】正体(孤馆灯青)而言,因为句式长短错落(四言为主,间以五六七言)、领格多(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 对偶技法多(鼎足对、扇面对、流水对),所以成品往往工整端庄,容易限制词意的发挥,如果要填的好,确实是要花大功夫的,像姜夔那种崇尚清虚空灵的作手纵然是不会去涉 猎的。

 所以我说【沁园春】是一百来字的长调中最难填的,其实也不为过。
 苏轼的“孤馆灯青”,是他以诗入词的初尝试,以家书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在当时绝对是属于创新,但创出新声真的见得有多好?其实也不见得。
毕 竟以抽象的说理议论代替具体的形象描述,终归不如以情动人之作具有那么大的感染力。
因此咱们在做赏析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抓住作品的中心思想,寻找共鸣,记住,是要主动 寻找共鸣,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赏析的全过程。当然,大前提是这首作品你读了三遍之后是否有哪一点值得你去深究。

刚才谈到作品的感染力,其大小直接关系到作品格调之高下的。能感染多数人的,格调绝对低不了
 
因此在选择作品赏析时,最好是词之正声,那些戏作能忽略就忽略了,因为戏作读得太深入,容易把你带进沟里。
 比如辛弃疾的“杯汝来前”,通篇皆为牢骚和议论,用语诙谐幽默,很容易把读者带进作品中,而这类作品的作者本身就未曾把它当回事,只是搏一哂耳,而你去当真的话,实在太不应该了。
 赏析作品,“赏”与“析”的成分应该是相当的。赏是提炼审美,析是深研技法。
 把作品以手术的形式,层层解剖,以原作的谋篇、遣词、声情等等几个大方面为主导,一次赏析 下来,要比课堂上听三节理论课还要受用的。
 鉴于【沁园春】的词牌的特殊形式,是非常适合铿锵跌宕以及大境大情的,记住,是适合,不是必须,词调风格的拿捏,只有适不适合,没有必不必须。
 比如向来以豪放为当行的 南宋词人陆游的“一别秦楼”,就写的缠绵委婉,绮怨蕴深。 
所以在选择赏析作品时,不必拘泥于风格,最重要的是寻找力透纸背的共鸣点与感染力。把共鸣点与感染力分享出来 ,要让大众也能共鸣、感染其中,那么你赏析的词作可能会得到二次升华,这是一件多方得益的事。

 下面我分享一下我认为值得探讨商榷的几首【沁园春】以供各位参考: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辛弃疾 宋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沈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沁园春
陆游  宋
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駸駸.
当时岂料如今.漫一事无成霜鬓侵.看故人强半,沙堤黄合,鱼悬带玉,貂映蝉金.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沁园春·多景楼
吴潜  宋
第一江山,无边境界,压四百州。正天低云冻,山寒木落,萧条楚塞,寂寞吴舟。白鸟孤飞,暮鸦群注,烟霭微茫锁戍楼。凭阑久,问匈奴未灭,底事菟裘。 
回头,祖敬何刘。曾解把功名谈笑收。算当时多少,英雄气概,到今惟有,废垅荒丘。梦里光阴,眼前风景,一片今愁共古愁。人间事,尽悠悠且且,莫莫休休。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纳兰性德 清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 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当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学习小结:
1、 衡量一首词高下之准绳: 辞藻美,结构稳、声情足,气格大,意境深等等

2、赏析要抓住作品的中心思想,寻找共鸣。而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赏析的全过程。
     赏是提炼审美,析是深研技法。  以原作的谋篇、遣词、声情等等几个大方面为主导。


3、作品的感染力,其大小直接关系到作品格调之高下。并且,赏析时,最好是词之正声。


4、赏析作品时,不必拘泥于风格,最重要的是寻找力透纸背的共鸣点与感染力。把共鸣点与感染力分享出来 ,让大家也能共鸣、感染 其中,那么你赏析的词作就得到了二次升华。


5、关于词牌,记住,只有适合,没有必须。词调风格的拿捏,只有适不适合,没有必不必须。比如【沁园春】词牌的特殊形式,是非常适合铿锵跌宕以及大境大情的,但陆游的“一别秦楼“,就写的缠绵委婉,绮怨蕴深。 



++++++++++++++++++++++++++++++++++++++++++++++++++++++++++++++++++++++++++++++++++++=


再附一篇老师关于虚词运用及长调谋篇的讲课,结合习之更好。


淼师讲虚字的运用及长调的谋篇


今晚就随便讲讲长调的做法
我们说长调的气脉,就跟书法的气脉是一样的道理,须一脉到底,不能断了气。那怎么让长调不断气呢?
把握好两个重点,一个是领格字,一个是虚字。


领格字和虚字是可以说是长调的标志。领格字其实好掌握些,常用的也就那么几十个。

比如说:“正,但,待,甚,任,只,漫,奈,纵,便,又,况,恰,乍,早,更,莫,似,念,记,问,想,算,料,怕,看,尽,应”,以上这些是常用的领字中大多数是虚字,少部分是动词


张炎词源云:词与诗不同。词之句语,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之类。两字如莫是还有那堪之类。三字如更能消最无端又却是之类。此等虚字却要用之得其所。若能善用虚字,句语自活,必不质实,观者无掩卷之诮。
这段话大体的意思是,写词不能用词太实。如果一首词中不带虚词,尽用实语,那整首读来不会连贯,且不通顺。可见,虚字的重要性。
虚字,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虚字包含了所有处动词和名词之外的词性。虚字与虚词的概念略微不同,前者广义,后者狭义。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你们只要记住,除动词以及名词之外,皆为虚字


那么如何灵活运用虚字呢?咱们来看看除领字之外的虚字:

以下是二字虚字词组:
试问,莫问,莫是,好是,可是,正是,更是,又是,不是,却是,却喜,却忆,却又,恰又,恰似,绝似,又还,忘却,纵把,拼把,那知,那番,那堪,堪羡,何处,何奈,谁料,漫道,怎禁,遥想,记曾,闻道,况值,无端,独有,回念,乍向,只今,不须,多少
这些词组有些是组成疑问句,有些是组成常用句的,但是这些虚字组成的词组不能组合成一个整句。虚字的作用是起到辅助作用的,虽然位置很重要,但是主力军还是动名词组成的语句。


咱们看张炎的体例,看他是怎么运用虚字: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

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

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你们找找,这里的虚字“记,傍,依然,一,都,问,向寻常,待,不是,有,却怕”如果大家把这些字或词换成名词或者动词,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其实我只是粗略揪出这些,实际还不只这么多。、


写词讲究清空,用词虚的话,意境便,读来无冗沓之感,如果辞藻堆叠得太密的话,读来很累,使人掩卷。虚字的作用就是,起到一个稀释勾兑的作用,就如原浆的酒性烈,不易入口,如果勾兑一下的话,入口柔一线喉。


以下是长调慢词常用的三字虚字:
莫不是,都应是,又早是,又况是,又何妨,又匆匆,最无端,最难禁,更何堪,更那堪,那更知,谁知道,君知否,再休提,到而今,况而今,记当时,忆前番,当此际,问何事,倩何人,似怎般,怎禁得,且消受,都付与,待行到,便有人,拼负却,空负了,要安排,嗟多少
我让你们熟读这些虚字,是让你们一定要牢牢掌握这些,最起码得理解这些词组的含义,便于灵活运用。
这是今晚第一个内容:虚字的用处。


我下来简单说说长调的谋篇
长调的谋篇,最常见的有两种:1、是平铺直叙,一脉到底。而是回忆起笔,然后转回眼前,或者反之。

2、是回忆起笔,然后转回眼前,或者反之眼前起笔,转而回忆,平铺直叙。

我举个柳永《八声甘州》的例子: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是从眼前所见写起,上片陈景,下片抒情。
时间是在黄昏,从眼前所见,继而感慨身世。是长调中铺叙写法的名篇。像这样的写法,于谋篇而言,要略微简单些,也容易使人理解。但是须一气到底,句和句间不能断了关联。即便表面看着前后句似乎没有关联,但是潜气须内转。
为什么说柳永这首词读来这么畅快淋漓不粘不滞呢?因为这首词的气脉连的很紧,从头到尾一点都没有断过,其中虚字的功劳是不小的。
再看这首词的镜头,始终是登高向远,一片开阔。只是到下片快收笔的时候,才笔锋转到思念佳人上,但是这个时候,归舟和作者本身,已经已经在精神上达到统一了。景和情融洽到最佳点。


咱们再看张炎的谋篇: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

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

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张炎这首是由回忆起笔,再转到眼前。不似柳永词的镜头向阔出延伸,但是两首各有千秋,像这样以回忆起的词,一般都有个时间线索来呼应。

大家找找上片的两个时间线索,一前一后两个时间线索的词,把虚和实,昨与今分的很清楚,其中是一个,记就代表回忆了。还有一个,是两个字组成的,也是一个虚字词组,短梦依然江表  “依然”,依然是什么意思?就是照旧,表示了现在的状态。
依然是呼应总领的的,如果没有这个依然,光有短梦,是不能表现出现在的状态的。

也就是说,从短梦依然开始,作者就在写眼前所见了。那这词意就顺利的转换了,这样一转换,层次感剧增。张炎是在上片就已经转到眼前了,如果没有记以前光说眼前的事情的话,读来比较乏味,且词容易穷。这样一昨一今的转换,是为了增强词的层次感的,是匠心独运。也有写回忆转眼前的词是在过片转换的。
还很多。不过至于在哪里转的话,不必太过纠结哈。只要读来词意连贯脉络清晰就无妨
我今天给你们指了两条明路:一是运用虚字,二是谋篇的简单方法
复杂的弯绕的太多的,你们也不必去尝试


今晚我可以略微讲讲谋篇之王周邦彦的的词
北宋周邦彦是长调大王,柳永比之逊耳
这首词我就不临屏赏析了,我抄书哈


这首词是周邦彦的代表作
瑞龙吟·章台路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音音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这是首双拽头
即第一第二叠的字数和用韵是一样的
这首词的谋篇可谓精巧到极致
这首词是作者的代表作,也一向被认为是周词的压卷之作。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春,周邦彦出任外官期满后,回到京师,旧地重游,追怀往事,思念并寻找当年恋过的一个歌妓,由此引发了无限的感触。这首词融抒情、写景、怀人、叙事为一体,层层脱换,回环婉转,妙笔迭出。这首词,正如周济所云:不过桃花人面,旧曲翻新耳。(《宋四词选》)这首词分三叠,首叠章台路写今日次叠黯凝伫写昔日,三叠前度刘郎重到写今昔。结构清晰,时层层递进,丝丝入扣。断肠院落,一帘风絮。断肠二句为临别最后一瞥,永远难忘那座令人伤心断肠之地,满帘是风吹柳絮,词人仿佛感到满目全是像柳絮一样缭乱的离愁。全词景起景收,中间今昔交错,虚实相映。融写景、叙事、怀人、抒情为一体。读此词如置身于时光交错,情景交错之境,在今昔对比中发现现实的失落空虚,令人无限感伤。
这段话也是摘自《宋词鉴赏大辞典》的,为了节约时间,我就偷个懒去网上复制了一下
这是一首三叠,第一叠作者写眼前,第二叠写过去,第三叠转而再写眼前。时间线索是条主线,也就是脉络,这条脉络就像一根笔直的树枝,然后作者表达那些复杂的情感,就是树枝的枝丫,虽然内容繁多,但是丝毫无累赘之感,这就叫一脉到底 。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5-17 17: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