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01|回复: 23

近体诗知识讲义

[复制链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4-11-6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一)

格律诗基础知识第一讲 格律诗简介
一、前言:
本套讲义只是临时整理汇编的。我只是把学过的相关诗词方面的知识和心得分享给大家而已,浅薄、疏漏、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点和帮助,期中所辑入的诸多相关资料,因所涉繁杂,没有标明出处,还请谅解。在此先谢谢大家的包容和支持。
下面先说一下课程的大体安排:
基础知识部分我们预备学习半年左右,在这期间,首先,班委的早读,晚读以及平时的领读,都要配合讲义,打好基础,诗词是厚学,文学底蕴来自积累。如果你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文字,喜爱诗词,那我们就一起努力吧!
其次,每节课会安排课前一读和课后两读,所涉及的内容请班委课后整理相关的赏析以及相关诗人的简介分享给大家,安排这些也是为了帮助大家在读前人诗词的同时,领悟其中诗词的语言和意境;章法、布局、谋篇和写作手法的运用。考虑到有些诗友会错过,我会在论坛开个帖子,班委们把每次的领读内容跟帖发在下面,方便大家查阅。中国诗词论坛:http://www.zhgst.net/要求大家注册论坛,便于学习和交流。
再有就是作业问题,希望大家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个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辅导、评阅老师和所有班委们的辛苦付出的尊重。这点希望大家能理解和支持。所有这些安排都离不开我们班委们的协助和无私奉献,所以,我们一起对他们说声辛苦了!
下面来看我为大家准备的课前一读:
       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于诗歌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就不做介绍了,直接进入格律诗基础知识的学习。
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所以说,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或古风。
二、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有哪些区别呢。
  首先说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在用韵方面: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一般来说五言首句不押韵,七言首句押韵。),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由于受到格律的影响,古体也有讲究平仄,由于未成规律,也可以不管,但是我们知道诗读起来要朗朗上口,因此呢,也不能完全不管,尽量在用词上做到巧妙的安排。
三、什么是格律以及格律诗的特点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我们从格律诗讲起。
我们学习格律诗,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格律。就是“格”加“律”。 是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其要求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也就是说,格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它的结构特点: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
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
b,偶句必押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押韵。
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律诗的八句按两两划分可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共四联
5:律诗中间两幅对仗(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这个以后还会介绍。)
6:合乎平仄(即必须符合律诗平仄格律)
7:符合上述6种情况的可称为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
四、什么是平仄以及古代四声和现代四声的区别
之前我们几次提到平仄,那么,什么是平仄呢?平仄就是声调。平,就是指平声,(今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就是指不平的意思,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下面我们具体说一下古代四声和现代四声。
先说一个相关的故事。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异答:“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但是,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
再看现代四声:现代四声既普通话四声。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由于普通话不存在入声的发音,导致了入声的消失,所以现代的四声是没有入声的。现代四声和古代四声的大致对应关系为:
  现代四声      古代四声
一声(阴平)     平
  二声(阳平)     平
  三声(上声)     上
四声(去声)     去
                 入
由现代四声写的诗歌叫做新韵诗歌,由古代四声写的诗歌叫做古韵诗歌。由于在把入声字分类时把一部分的入声归入了平声,所以对一些现在用古韵写诗的人和音韵学研究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写格律诗用旧韵时一定要考虑入声字。建议我们初学一定要了解和熟悉入声字。关于入声字下节课我们在详细介绍。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的内容:
一、        什么是格律及格律诗
二、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三、        格律诗的结构特点
四、        四声与平仄
今天就到这里,下面是课后两读: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课后请班委收集整理这两首和课前一读共三首李白的古诗赏析给大家领读,有精力的诗友可自行阅读其他经典名诗名句。
作业:
一、为课前一读和课后两读的三首古诗标注实际平仄,要求不允许出现(通)这样的标注,出现者,按没有完成作业论。
       二、找出四句咏梅的古诗名句,标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  入声字
大家好
下面开始今天的内容,比较枯燥,希望大家有耐心听完。先看一下:
课前一读: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前课后安排的诗词,都是为了增加大家的阅读量,希望你们能明白我的苦心。
今天我们接着说入声字,许多诗友提到入声字就觉得头疼,其实,它不过就是纸老虎。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具体看下。
因为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现在“普通话”即标准现代汉语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这个声调。那么,派入上声、去声的入声字我们可以不管,只要认识派入一二声中的入声字就可以了。
有的朋友要问了,派入今平的入声字有多少呢。一共561个。具体看下:下面是资料需要大家课下认真掌握:
一、现在读为阴平的古入声字:(169)   
八 擦 插 锸 答 搭 嗒 褡 耷 大 发(发 达) 刮 栝 夹 浃 邋 掐 撒 杀 煞(煞尾)铩 禢 挖 瞎 鸭 压 押 匝 咂 扎 剥 拨 钵 鲅(鲌) 戌 戳 撮 掇 咄 裰 踔 剟 郭 蝈 啯 摸 泼 朴 说 缩 脱 托 饦 桌 捉 拙 涿 卓 棁 作(作揖) 鸽 割 胳 疙 纥(纥 繨) 咯 喝 嗑 客 瞌 颏 搕(磕) 着 蛰(蜇) 鳖 憋 跌 接 揭 撅 撧 捏 撇 瞥 切(切 磋) 缺 阙(阙 如) 贴 帖 歇 蝎 楔 削(削 弱) 薛 噎 约 曰 哕 吃 失 湿 虱 只(只 言 片 语)汁 织 逼 滴 积 迹 激 绩 击 屐 咭 唧 襀 劈 霹 七 柒 戚 漆 嘁 缉 剔 踢 息 昔 惜 夕 吸 悉 膝 析 淅 蜥 晰 窸 蟋 螅 晳 腊 壹 揖 忽 惚 唿 歘 哭 窟 扑 仆(前 仆 后 继) 噗 淑 菽 叔 秃 突 屋 锔 掬 鞠 踘 鞫 曲(曲 直)屈 蛐 诎 摘
二、现在读为阳平的古入声字:(392)   
拔 跋 茇 魃 察 达 答 怛 瘩 繨 鞑 笪 乏 伐 罚 筏 阀 垡 茷 轧(轧 帐) 滑 猾 划(划 船) 夹 浃 铗 荚 颊 戛 蛱 鵊 恝 侠 狭 匣 辖 狎 硖 柙 黠 呷 挟 杂 砸 闸 札扎 扎 炸 轧(轧 钢)铡 喋(唼 喋) 哳 伯 薄 白 百 柏 箔 驳 帛 舶 膊 雹 勃 钹 搏 踣 礴 怫 卜 鹁 渤 孛 浡 荸 镈 餺 襮 僰 铂 夺 铎 凙 佛 国 掴 帼 虢[氵虢] 活 膜 橐 酌 浊 斫 濯 茁 着(着 意) 灼 啄 琢 缴(zhuo) 镯 擢 诼 鷟 浞 昨 作(作践)笮(笮桥) 捽 得 德 额 格 阁 革 葛 隔 蛤 骼 轕 膈 嗝 鬲(胶 鬲) 合 涸 盒 劾 核 翮 阖 龁 貉 纥(回 纥) 曷 盍 鹖 咳 壳 揢 舌 折(折 耗) 责 则 泽 贼 择 赜 帻 舴 鲗 咋 啧 哲 折(折 中) 摺 谪 宅 蛰 磔 辄 辙 翟 蜇 晢 别 蹩 蝶 叠 迭 牒 堞 谍 碟 喋 蹀 耋 鲽 瓞 昳 垤 咥 跕 结 洁 杰 节 截 竭 劫 捷 睫 碣 诘 孑 疖 撷 桀 讦 桔 拮 楬 颉(仓 颉) 角 脚 觉 决 绝 爵 诀 谲 厥 蕨 崛 抉 嚼 掘 橛 噱 屩 鐍 獗 鴂 潏 玦 珏 孓 觖 攫 桷 劂 爝 倔(倔 强) 矍 苶 协 胁(胁 迫) 缬 颉(颉 颃) 撷 勰 絜 学 穴 噱 石 食 实 识 蚀 拾 十 什 直 值 植 殖 执 职 侄 跖 掷(掷 色 子) 絷 埴 摭 踯鼻 荸 敌 笛 涤 的 荻 迪 狄 籴 觌 翟 镝 嫡 蹢 靮 极 级 疾 集 吉 即 及 急 籍 瘠 楫 辑 脊 唧 笈 岌 汲 棘 亟 革 藉 嫉 芨 墼 踖 蒺 鶺 戢 殛 席 习 袭 媳 锡 熄 檄 隰 裼 读 毒 独 牍 犊 渎 椟 讟 黩 髑 顿(冒 顿) 纛 福 服 伏 拂 幅 辐 袱 幞 佛(佛戾) 茀 绋 祓 绂 洑 匐 蝠 黻 怫 艴 茯 讣 氟 骨(骨 头) 鹄 鹘 斛 觳 仆 璞 醭 濮 蹼 熟 赎 孰 塾 秫 俗 竹 逐 烛 躅 筑(zhu 贵 阳 别 称) 蠋 舳 竺 术(白 术) 瘃 足 族 卒 镞 局 橘 菊 局 鵙 轴 碡 妯
对于这些今平古入的字,你都认识了呢,自然更好。而前人又给我们归纳出了这其中,比较常用的字369个。
古汉语入声字今读平声的常用字(按字母排列)   
A   啊    (1个)  
B   八、捌、剥、逼、憋、鳖、瘪(瘪三)、拨、钵、拔,跋、白、薄、雹、鼻、勃、渤、博、搏、膊、帛、泊、驳、伯、箔、舶   (26个)  
C   擦、插、拆、吃、出、戳、撮、察  (8个) 
D   答、搭、滴、跌、督、咄、达、得、德、狄、荻、迪、的(的确)、涤、敌、嫡、笛、籴、迭、谍、堞、牒、碟,、蝶、叠、毒、独、读、渎、犊、黩、夺、度、踱、铎   (35)  
E   额、  (1个) 
F   发、乏、伐、筏、罚、阀、佛、弗、怫、拂、伏、茯,、服、幅、福、辐、蝠   (17个)   
G   疙、胳、鸽、搁、割、骨、刮、鸹、郭、聒、蝈、轧、 阁、格、蛤、革、隔、嗝、膈、葛、国、掴、帼   (23个)
H 喝、黑、嘿、忽、惚、淴、唿、豁、合、盒、颌、核、.涸、阂、閤、阖、貉、囫、斛、滑、搳、活   (22个)
J   击、迹、唧、积、屐、绩、缉、激、夹、结、接.、揭、掬、鞠、撅、及、汲、级、极、吉、亟、急、疾、嫉、棘、集、瘠、藉、籍、颊、嚼、孑、节、杰、劫、洁、诘、捷、竭、截、睫、局、菊、决、诀、抉、觉、珏、绝、倔、掘、崛、厥、獗、镢、爵、嚼、   (57个)
K   磕、瞌、哭、窟、壳、咳、  (6个) 
L   勒、捋   (2个)
M   抹、摸、没、膜、   (4个)
N   捏   (1个)
P   拍、劈、霹、撇、瞥、朴、泼、泊、扑、仆、枇、璞   (12个)
Q   七、戚、漆、掐、切、曲、蛐、屈、缺、阙   (10个)
S   撒(撒手)、塞(瓶塞儿)、杀、刹(刹车)、失、虱、湿、叔、淑、刷、说、缩、朔、勺、芍、杓、舌、十、什、石、识、实、食、拾、蚀、孰、塾、熟、赎、俗    (30个)
T   塌、剔、踢、帖(服帖)、贴、凸、秃、突、托、脱   (10个)
W  挖、屋   (2个)
X  夕、汐、矽、吸、昔、惜、析、淅、晰、息、熄、悉、蟋、锡、膝、蜥、瞎、歇、蝎、楔、 削、习、席、袭、媳、檄、匣、侠、峡、狭、硖、辖、胁、协、挟、穴、学、   (37个)
Y   压、押、鸭、噎、壹、揖、约、曰   (8个)
Z   匝、咂、扎、摘、汁、只(一只)、织、粥、拙、卓、桌、涿、捉、作(作坊)杂、砸、凿、责、则、泽、择、贼、扎(挣 扎)、轧、闸、铡、宅、翟、着、折、哲、蜇、蛰、辄、辙、执、 直、值、殖、侄、职、妯、轴、竹、竺、烛、逐、灼、酌、茁、镯、啄、琢、卒、族、足、昨     (57个)
对于这些常用的今平古仄的入声字,要求大家要逐个认识它们。这对学习古典诗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说一下,以后我们进入写作练习要求用平水韵,喜欢用新韵的诗友,我们不反对,但是,不点评。有意见请保留,我们不参与争议。
有的朋友,总是喜欢用巧,那么,辨别入声字有没有规律可以方便记忆呢?
下面介绍三种入声字的辨别方法,
第一种是利用谐音偏旁记忆入声字
这是利用谐音偏旁来类推的办法。
例如已经知道了“白”是入声字(陌部),则可推及伯、泊、柏、舶、拍、迫、珀、帛、魄等字也是入声字(陌部)。而“百”从白声、“陌”又从百声、“箔”从泊声,因此它们也是同部的入声字。
又如,已知“及”为入声字,则可类推“级、伋、汲、岌、芨、吸”等字也是古入声字。
已知“析”为入声字,则“淅、晰、皙”也为入声。
利用谐声偏旁记忆中古入声字,并不是绝对可靠的,因为声符相同的字,在中古并不一定属于同一韵部。
例如:“读、犊、牍、椟、黩”等字均为入声屋部,但它们的声符“卖”却在去声卦部,而“续、赎”等字又在入声沃部。
所以,利用偏旁类推时要格外注意一些例外的情况。
复如,“辟”以及从“辟”得声的字“壁、薛、璧、劈、僻、霹、擗、癖、檗、擘”等字都是入声字,但是“避”字却不是入声字。
再如“亿、忆、臆、噫、薏、癔”等字是入声字,而“意”字却不是入声字;
“昨、作、炸、蚱”等字是入声字,但是“乍”不是入声字;
“窄”是入声字,而“榨”不是入声字。
这些例外的情况,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要认真注意的。
第二种是利用语音演变规律记忆入声字
根据北京话辨别古入声字或现代方言的入声字,可以从哪些是入声,哪些不是入声两个方面记忆。这种方法呢,我觉得比较麻烦,但是,前人给我们总结了,我们就看一下吧
  
一、我们先看哪些字是入声   
(1)b、d、g、j、zh、z六个声母阳平字是入声。例如:   
b 拔跋白帛雹薄荸别蹩脖柏舶伯泊百勃渤博驳醭   
d 答沓达笪得德笛敌嫡觌翟跌叠碟蝶牒独读牍渎毒夺铎掇   
g 各格阁蛤骼革隔膈葛骨国虢   
j 及极极吉急击棘即脊疾集籍夹荚裌嚼洁劫杰竭节捷截局   菊掬鞠橘决诀掘角厥橛蹶脚觉爵绝   
zh 扎札紥铡闸(字本作牐)炸(字本作煠)宅择翟着折辙   摺哲蜇轴妯竹竺烛筑逐酌浊镯(字本作鋜)琢啄濯拙直   值殖质执侄职指趾   
z 杂凿则择泽责贼足卒族昨   
(2)fa、fo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例如:   
fa 法发伐阀乏罚   
fo 佛   
(3)d、t、n、l、z、c、s七声母拼e[?]韵母,不论阴阳上去(实际上只有阳平、去声)都是入声。例如:   
de 得德   
te 忒特   
ne 诺   
le 落洛骆络肋勒   
ze 泽   
ce 侧厕测恻策册   
se 塞啬色涩   
(4)zh、ch、sh、r 四声母拼uo韵母,不论阴阳上去(实际上没有上声)都是古入声。例如:   
zhuo 卓桌捉拙酌浊镯(鋜)琢啄濯   
chuo 戳绰龊绰辍   shuo 说朔硕   
ruo 若弱   
(5)b、p、m ,d、t、n、l 七声母拼ie韵,除了“爹”(diē)字是古平声外,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例如:   
bie 别憋鳖瘪   
pie 瞥撇   
mie 灭蔑篾乜   
die 叠碟牒蝶谍蹀迭瓞   
tie 铁贴帖餮   
nie 捏聂镊孽臬   
lie 列烈裂猎劣   
(6)üe 韵除了“嗟”(juē)“瘸”(qué)“靴”(xuē)之外,都是古入声。例如:   
nüe 虐疟   
lüe 略掠   
jue 决绝爵倔脚镢蹶孓(孑孓)   
que 缺阙确却   
xue 薛雪学血穴   
yue 曰约哕悦阅月越粤岳乐药   
(7)g、k、h、z、s五声母拼ei韵母(c不拼ei),不论阴阳上去(实际上没有去声)都是古入声。
例如:   给(gèi)??克(kèi)??黑(hēi)??贼(zéi)??塞(sēi)   
(8)有些字文言白话读音不同,文言读开尾韵,白话读“i”尾韵或“u”尾韵,这些字是入声。例如:   
文言“e[?]”,白话“ei”: 黑勒贼   
文言“e[?]”,白话“ai”: 色册摘窄择   
文言“o”,白话“ei”: 白帛柏伯麦陌脉   
文言“o”,白话“ei”: 北   
文言“uo”,白话“ao”: 凿落   
文言“u”,白话“iou”: 六   
文言“u”,白话“ou”: 轴妯熟肉   
文言“u”,白话“iao”: 脚角虐药   
二、哪些字不是入声   
这个比较好记,只有四点:
(1)带鼻音韵尾n、ng的音节,都不是入声。   
(2)zi、ci、si音节都不是入声。   
(3)er韵(零声母字)不是入声。   
(4)uei韵不是入声。
刚有朋友小窗问,入声字自身分不分平仄。我第一讲就已经说了哈,古音中,仄包括上去入,所以,入声字属于仄,没有平一说,给大家发这些,是因为古音中,入声字在今音中派入其它四声里了,这让我们辨别入声字有些困难,所以需要我们特殊记忆入声字。
第三种是利用现成的词语掌握入声字。
其实,在我们日常使用的词语中,就有不少的入声字。例如,“八月节”、“独立国”、“吸铁石”,就全是入声字。又如,“黑灯瞎火”和“黑瞎子”中的“黑”和“瞎”、“膝盖骨”中的“膝”和“骨”、“节衣缩食”中的“节”、“缩”和“食”、“十冬腊月”中的“十、腊、月”、“八九不离十”中的“八、不、十”、榆林市的名胜“红石峡”中的“石、峡”等等,都是入声字。这里,我们将一些由中古入声字所组成的常见词语介绍如下,以供大家习读。
下面所列的词语,都是入声字,其中的两个字今读都是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
八节 拔白 拔节 拔擢 白搭 白吃 白鸽 白芨
白食 白石 白说 白芍 白皙 白术 白族 别集
剥夺 剥蚀 剥削 剥啄 勃发 博得 博识 博学
搏击 搏杀 播菊 出发 出伏 出服 出格 出阁
出国 出击 出局 出脱 出息 出席 嗒嗒 达达
德国 得食 滴答 敌国 嫡出 跌足 迭迭 喋喋
督学 独白 独出 独绝 渎职 咄咄 发达 发福
发急 发觉 发掘 伐竹 佛国 佛学 伏击 伏服
伏帖 伏贴 服毒 服帖 格格 割漆 割席 革出
革职 格局 隔阂 隔绝 国格 国籍 国学 国贼
虢国 喝粥 合格 合闸 合辙 核发 核实 黑白
黑瞎 黑鸭 黑竹 活佛 活结 活泼 活脱 活捉
击发 击节 唧唧 积德 积极 积食 积习 积压
激发 激活 及格 吉德 岌岌 即席 急急 集合
集结 集约 蛱蝶 嚼舌 接合 接活 揭发 节级
节拍 节食 节约 劫夺 杰出 洁白 洁菊 结实
结合 结核 结集 结节 结局 结石 结识 结穴
结扎 捷达 捷足 截击 竭泽 诀别 觉得 拉杂
拉闸 邋遢 捏合 拍发 七绝 七夕 七一 漆黑
掐诀 切割 切合 切削 曲折 曲直 屈服 屈节
屈膝 缺德 缺乏 缺席 杀伐 失节 失实 失学
失约 失职 失足 十八 十六 十七 十一 十足
石窟 石匣 石竹 识别 实说 实习 实学 实则
实足 拾掇 食积 食屋 叔伯 倏忽 熟食 熟悉
熟习 说白 说服 说合 塌实 突出 突发 突击
托福 托熟 脱出 脱服 脱节 脱俗 挖出 挖掘
吸毒 吸食 惜别 锡箔 习读 习俗 习习 袭击
瞎哭 瞎说 歇乏 歇伏 歇息 学阀 学籍 学级
学舌 学识 学塾 学说 学习 压服 压缩 一发
一席 一夕 杂食 杂说 择吉 贼谍 贼滑 贼窟
贼秃 择席 闸盒 折叠 折服 折福 折合 折杀
折实 哲学 蛰伏 直裰 直接 直觉 直辖 职别
职责 竹笛 竹筏 竹帛 捉贼 灼灼 茁实 卓绝
卓识 濯濯
下面所列的词语,也都是入声字,只是其中一个字今读为阴平或者阳平,另一个则为仄声调:
八角 八字 拔步 拔脚 跋涉 白炽 白发 白骨
白鹤 白蜡 白热 白肉 白色 白铁 白雪 白药
白玉 白质 百尺 百十 百物 百叶 别业 伯乐
博洽 博物 薄弱 不白 不得 不乏 不服 不合
不及 不觉 不屈 不惜 不一 不足 尺牍 斥革
斥责 斥逐 赤足 出列 出猎 出纳 出色 出月
促膝 的确 敌特 喋血 督促 毒辣 毒药 独立
独力 独木 独特 读物 发迹 发落 发墨 发热
发物 伐木 佛法 伏法 服色 服药 割裂 割肉
格物 隔热 隔日 国策 国脚 国力 国立 国色
黑话 黑麦 黑色 黑帖 黑色 获得 激烈 激切
激越 吉日 极力 极目 即刻 即日 即若 急促
急迫 急切 急速 集录 脚镯 接触 接骨 接力
接木 接纳 接洽 节烈 节录 节略 节目 节日
劫狱 结束 截略 截获 竭力 克服 克复 刻薄
刻毒 腊八 蜡白 蜡烛 勒逼 力学 立决 立足
列席 掠夺 路局 拍摄 霹雳 撇脱 扑克 扑灭
扑朔 乞食 日食 日夕 肉搏 肉食 入狱 入阁
入托 杀戮 涉足 摄食 湿热 失落 失密 失窃
失物 失血 失业 十月 石笔 石墨 实绩 实录
实业 实质 食物 蚀刻 熟客 熟肉 熟铁 属国
说法 说客 贴切 脱发 脱落 吸力 吸墨 吸血
昔日 息肉 熄灭 习作 侠客 峡谷 歇脚 歇业
学力 学历 学业 压力 一切 一日 杂遝 执笔
直角 直立 直属 直译 值日 职业 植物 竹刻
竹叶 逐客 逐鹿 逐日 嘱托 拙笔 拙劣 卓砾
卓越 啄木 昨日
另外,我们有条件的诗友可以直接学习入声字没有消失的方言,也可以背诵一些押入声韵的诗歌来记忆入声字,经常利用工具书查找学习也可以记忆入声字,总之,熟能生巧,相信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另外,上节课有诗友问一字读平仄两音时,怎么确定在句中的实际平仄,下面给大家一个字表:
平仄两音意义不同者
疏 仄-名词       平-形容词
难 仄-名词       平-形容词
扇 仄-名词       平-动词
烧 仄-名词       平-动词
行 仄-名词       平-动词
吹 仄-名词       平-动词
思 仄-名词       平-动词
乘 仄-名词       平-动词
从 仄-名词       平-动词  随从
传 仄-名词       平-动词
闻 仄-名词       平-动词
调 仄-名词       平-动词
论 仄-名词       平-动词
骑 仄-名词       平-动词
观 仄-名词       平-动词
兴 仄-名词       平-动词 形容词
令 仄-名词 命令    平-动词 使
教 仄-名词       平-动词 让
分 仄-名词 名份    平-动词  分开
王 仄-动词 称王    平-名词  王侯
衣 仄-动词       平-名词
冠 仄-动词       平-名词
荷 仄-动词       平-名词
间 仄-动词       平-名词 中间
污 仄-动词 染     平-名词
中 仄-动词       平-其它
长 仄-动词及长幼    平-长短
漫 仄-动词 漫出    平-形容词 漫漫
相 仄-宰相       平-互相
燕 仄-燕子       平-国名
翰 仄-翰墨       平-鸟羽
便 仄-方便       平-安静
胜 仄-名胜       平-经得起 胜过
为 仄-因为       平-作为
雍 仄-州名       平-和也
占 仄-占据       平-占卜
扁 仄-形容词      平-名词 扁舟
治 仄-形容词      平-动词
正 仄-形容词 副词   平-正月
判 仄-判别       平-拼着
不 仄-否定       平-是否
傍 仄-依        平-同旁
浪 仄-波        平-沧浪
强 仄-勉强       平-强有力 
施 仄-施舍       平-施行
当 仄-相称       平-应当 正值
称 仄-相称合适     平-称谓
要 仄-要不要      平-约也
旋 仄-副词 俄顷    平-动词
和 仄-唱和       平-合好 与
颇 仄-略有       平-形容词 偏颇
供 仄-陈设       平-供给
那 仄-无奈       平-何也
华 仄-华山       平-华美
禁 仄-禁止 禁令    平-经得起
殷 仄-雷声       平-富 大
重 仄-轻重 副词    平-重叠
任 仄-听任 任务    平-动词
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者:醒、听、看、过、望、忘
以上说法大致如此,但也还有一些例外,如‘荷、燕’等字就不能按词性去分平仄,要按句意来分平仄,所以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尽量按句意来分析平仄,这也是避免引起争议的好办法。因为按约定俗成的说法,音以意定。
好了,我知道今天的内容非常枯燥,我也不愿意讲,不过,这些都是是基本功,需要我们必须掌握,道理很简单,这就好比是盖楼,地基打不牢,楼就盖不起来,就算强盖起来,也会是豆腐渣工程,验收不过去。同样道理,基础打不好,将来你写出来的诗词就会问题多多,或者干脆无从下手,很多诗友和我说,肚里没词。所以希望大家,不要认为基础的东西太枯燥,就马虎对待,一定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我会很认真的对待每一次和大家交流的机会,也希望大家如此。
课后两读: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业:
一、       给杜甫登高 一诗标注实际平仄,并找出其中的入声字。
二、       找出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入声字。
三、       找出四句不同诗人咏秋天景物的诗词名句,标明出处。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答案:
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急,白,落,木,不,作,客,百,独,浊)
二: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北,郭,白,一,别, 落,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十)
诗词基础第十讲 考试总结及语法知识(一)
大家好!考试结束了,说一下这次考试的情况,首先感谢参加考试的学员的支持!和班委商量了一下,决定参加考试的学员保留学号,其他群友取消学号,并且,不在给予作业点评和问题辅导。下次考试在酌情转正。对于完全不参与群内交流的,根据班委提供的名单,予以清除。关于试题,第二题普遍答的不好,也就是孤平和拗救掌握的不好,另外,马虎的情况比较严重,答题不准确,八十分以上算及格吧,哪里理解的不好,自己补上。因为其他题目都是讲义里的内容,我只说一下第二题。
二、选择题:(每项2分,共18分)
下面诗句中,属于孤平拗救的诗句有(A、B、C、H、K);属于对句救的诗句有(A、B、C、D、E)属于特殊律句的有(F、G)。
A、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在青。
B、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C、尽日不归去一庭栀子香。
D、江汉惊叶落,斯人何以堪。
E、上人一向心入定,春鸟年年空自啼。
F、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G、尽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
H、落日下山人影长
K、山雨欲来风满楼
大家自己先标出平仄吧。
F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G
尽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H
落日下山人影长
仄仄仄平平仄平
K
山雨欲来风满楼
平仄仄平平仄平
H、K没什么好说的,一看就是孤平拗救了。下面看:
A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在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个讲义里特别做例子,讲到了,还给了口诀,让大家记清楚,可是,还是由学员选错,首先是“无”救了“向”属于孤平拗救,然后呢,“一身报国有万死”是特拗句式,要对句的第五字为平,来救一下,所以,“无”也救了出句的“万”也就是对句救。再看:
B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全”救“四”,没什么可说的,孤平拗救。而“身经两世太平日”是由于五不论造成的,可救可不救,这里仍然是“全”字两救了。也算是对句救。第三题也是错的最多的一题,我不知道为什么?
同样
C
尽日不归去,一庭栀子香。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一庭栀子香”很明显是孤平拗救了,栀:zhī  ,四支韵,救“一”也可以说是救了“不”。
D
江汉惊叶落,斯人何以堪。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特拗句式,“何”救了“叶”。
E
上人一向心入定,春鸟年年空自啼。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特拗句式,“空”救“入”;我们说,这样的拗句,五言对句第三字,七言对句第五字必须为平。
这里说一下,B和C拗句句式,单独使用的时候,对句可救可不救。其他问题大家自己核对吧,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答案下面跟帖讨论。
考试的问题就说这么多。下面开始今天都内容。之前我们学习了格律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于五律和七律乃至排律而言,还有一项要求是对仗。我看到群里大多诗友都喜欢对联,而对仗也是创作对联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联律中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和意义相关。”这六项要求,其中关于“词性相对”中的词性,很多朋友搞不清楚。还有词的结构和词性活用以及句子的类型和用法等等,虽然我们上学的时候学习过,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再和大家一起复习一下关于汉语语法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讲对仗之前,我们先利用两节课的时间说一下语法知识。比较枯燥,希望大家有耐心和我一起复习一下,我们从头开始。  
一、语素和语素分类: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语素按音节分类可以分成:   
①单音节语素 :如上、下、人、水、火、风、雨、、大、小等。   
②双音节语素, 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义,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 这也是对联中常遇到的问题 ,有的朋友常把一个双音节语素分开来对 ,那是不可以的 。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A.  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 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尴尬、荆棘、蜘蛛、踯躅、踌躇、仿佛、瓜葛、忐忑、淘汰、饕餮、倜傥、含糊、慷慨、叮当、蹊跷、玲珑、犹豫等。   
这些连绵词有什么共性? 声母发音相同!这就叫双声 ,有些语素韵母相同 .那么什么是声母呢?
声母,是使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跟韵母一齐构成一个完整的音节。其他汉藏语系语言也有类似的结构。一般由辅音充当,即首辅音。辅音的主要特点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要分别受到各种阻碍,因此可以说,声母发音的过程也就是气流受阻和克服阻碍的过程。声母通常响度较低、不可任意延长、而且不用于押韵。中古汉语的三十六声母,比如:b、p、m、f、d、t、n、l……等等,不记得的朋友课后自己复习一下。
B.  叠韵 , 韵母相同的联绵字: 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朦胧、苍莽、邋遢、罗嗦、怂恿、螳螂、桫椤、倥侗、蜻蜓、轰隆、当啷、惝恍、魍魉、缥缈、飘渺、耷拉等。  对的时候也要考虑其共同点 , 但注意平仄和谐 。有的声部韵母均不同 。
那么,韵母又是什么呢?韵母和声母一样,是中国汉语音韵学术语,汉语字音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旧称为韵。例如:a、o、e、 ê、i、u、ü、-i 、er、iou、iao、ie、ia、ua、ün、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等等等等,其中韵母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组成;按韵母结构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如官〔guan〕这个音节中,〔g〕是声母,〔uan〕是韵母。韵母〔uan〕中,〔a〕是韵腹,〔u〕是韵头,〔n〕是韵尾。  
C.非双声叠韵联绵字: 如蜈蚣、蓊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奚落、褡裢、茉莉、蚂螂、窟窿、伉俪、蝴蝶、笊篱、蹦达、蟪蛄、狡狯、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等。  
D.外来词,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哒爹等。      
E.专用名词,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称。如纽约、巴黎、北京、苏轼、李白、孔子、萝卜、菠菜、番茄、红薯等。
关于外来词和专有名词 , 也是一样 ,外来词要对外来词 ,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 ,注意平仄协调 ,还有就是不是双音节的 。  
③多音节语素, 主要是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 , 如:喜马拉雅、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白兰地、凡士林、噼里啪啦、淅淅沥沥、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音节语素要和多音节语素相对 ,虽然这样的词并不多见 ,但出现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怎样应对 。  
二、下面我重点讲一下的词,和词的分类。
   
(一)、单纯词: 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自由的单音节语素和所有的双音节、多音节语素都可以组成单纯词。关键在于它是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如:山、水、天、地、人、有、土、红、凑;仿佛、苍茫、蜈蚣、琉璃、参差、蹉跎;敌敌畏、阿司匹林、萨克斯、麦克风等。  大家注意 ,这些语素,一旦拆开就什么意义也没有了 ,它们是个"原子团",是一个整体,所以对的时候要考虑这方面的意义 。  
(二)、合成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  从词性来看,可以分成:
A、实词,就是有实际意义的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实词一般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有人物名词、事物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等。
人物名词: 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事物名词: 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思想\过程似乎是动词 ,其实完全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 ,
时间名词: 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方位名词对的时候要对方位名词 ,如过去要对将来等,东南要对西北等  ,时间和方位要区别开来 。
专有名词:是某个(些)人,地方,机构等专有的名称,如中国共产党、北京,上海等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存现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等。
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有心理动词: 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有的朋友到这个地方很容易出错 ,容易把心里动词和一些形容词混淆 ,所以对出的联显得不工 ,
存现动词: 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 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能愿动词  :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趋向动词: 如来、去、上、下; 有判断动词:  如是、为、乃。  这个地方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但大家如果把握了这些基本的东西 ,就免除了很多困惑  。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悄悄。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有表确数词和表序数词。
表确数词 ,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3.45;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表序数词: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这也是大家在对联过程中常见的 , 对联过程中注意就是了 。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有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称代词:如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有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 ;有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B、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
虚词一般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1)副词,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 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
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太、过分等;
时间副词:如已、刚、才、将、要等;
范围副词:如都、全、总、只、仅等;   
情态副词:如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等;
语气副词:如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重复副词:如又、再、还、仍等。
请大家注意  ,副词在运用的时候可以宽泛一些 ,因为它是虚词 ,可以对副词就可以了。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比如:从古至今谁为主?"从"用在古前表示时间 ,
3)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如和、同、跟、不但、而且、只要、而且、与其、尚且等。 用在名词前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
在介词和连词之间要看这个词是起连接作用还是和名词一起表示时间或对象 ,对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 。
4)助词,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汉语中  ,
有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等; 有时态助词:如着、了、过等;  
有语气助词:如呢、吧、吗、哟、哩、呀、啥等。  
5)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如啊、哎、哦、噢、哼、呸、唏、呀等。  诗词联中很少用 。
6)拟声词,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如哗哗、轰隆隆、淅淅沥沥、咚咚、噼里啪啦、哗啦啦、滴答、喔喔、旺旺、喵喵、唧唧、叽叽喳喳、啪啪等。
三、汉语中的一词多义多用现象。如:
1.他(人称代词)怎么(疑问代词)还(语气副词)不(语气副词)来(行为动词)呀(叹词)?
2.下回(量词)我(人称代词)还(重复副词)来。
3.有(存现动词)借(行为动词)有(存现动词)还(行为动词),再(重复副词)借(行为动词)不(语气副词)难(形容词)。  
这些要注意观察 ,不要搞错了在句子中的词性 ,否则就会出错 。
四、词组,又称短语。 词组(短语)是指由两个以上的词语组合而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词组分类有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并列词组、偏正词组、补充词组、介宾词组、的字词组、所字词组。 区分词组的类型要注意掌握三点:
1、词性;
2、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
3、词的位置。 
a  主谓词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如“学校开学、山河壮丽、春雨绵绵、河水奔腾、祖国富强、心情激动、花鲜艳”。
b  动宾词组:动词+名词(代词)。如“买菜、打他、写小说、看电视、修理汽车、收购药材、发现问题、讲究卫生”。
c  并列词组:由词性相当的词组成的词组。如“老师同学、调查研究、雄伟壮丽、又白又胖、我和你”、半斤八两。
d  偏正词组:定语+名词;状语+动词。中心词在后边,去掉前边的修饰词,词的基本含义不变。两词中间可用“的”“地”表示偏正关系。名词前用“的”;
e  动词前用“地”。例如“新的社会,高兴地唱、美好的时光、特别大、最优秀”
f  补充词组:动词+补充成分。这是补充成分在中心词后面的短语,回答中心词“怎么样”,结构上常以“得”为标志。如:说得轻巧、吓死了、怕极了;再如:坐下、掉下去、拿起来、算得准、说得妙、放在这里。
g  介词词组:介词在前,其他词语(主要是名词或名词短语)在后组成的短语。如:在中国、对他们、往新疆、从今年、关于他、向大家、朝上海方向、以这种方式、为群众、给谁(看)、把他(抓住)。
h  的字结构:这是一种省略中心词的短语,性质功能相当于名词短语,即在句中作名词。词组以“的”结尾。如:开车的 (司机)、候车的 (旅客)、唱歌的 (演员);再如:教书的、开车的、走路的、先进的、群里的。
m  所字结构:所+名词(动词),在句子中作为名词。 如:所思、所想、所见。(英雄所见略同)
五、短语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短语,我们在学习中也经常遇到。 比如连动短语,也称连谓短语(开门走出去、低下头看书、有凤来仪);
联合短语(联合短语与并列词组区别是,联合短语不只包含两部分,可以更多,如:小张小王小李,哥哥弟弟妹妹);
兼语短语(如:他派你去,意思是句子中的两个动词“派”“去”两个动词的主体不是一个人);
同位短语(由两个或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都共同指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上海这座城市,首都北京,星期六那天) 方位短语:由方位词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构成。
方位词可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复合方位词。如:
1、单纯方位词+边、面、方、头:上边 东面 左方 上头;   
2、单纯方位词彼此互相组合而成:东南、中间、上下、前后;
3、之、以+单纯方位词:之上 之内 以东 以下;
4、全成方位+边、面:西南面、东西两边
5、附着在实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如:桌子上面 大树下 村子里 操场上 大楼东面(表处所方位)   
比赛前 开学后 工作前 解放以后   去教室以前 改革开放以后 (表示时间)   
里头 以内 以上 当中 中间(表示范围,处所和范围不太容易区分)
6、量词短语,由量词和数词或指示代词等构成,其句法作用相当于名词或动词等。
如:一个 两张 五把 三次 七八回   这个 那次 上次 两遍 一下。
7、比况短语,由比况助词“似的”、“般”、“一样”等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构成,其句法作用相当于形容词。如:蝴蝶似的(花瓣儿) 雷鸣般(的掌声)   老虎一样(凶猛) 苹果似的(脸蛋儿)
六、再介绍几个汉语语法名词:
1)句型:句子的结构类型。根据构成句子的语词的不同类别、序列、搭配方式等等,汉语的句子类型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被动句、意动句、疑问句、反问句、倒装句、兼语句、连动句等。
2)复句:复合型的句子。  
并列关系(他一边走,一边唱。)
承接关系(他回过头去,默默注视着远方。)
递进关系(她不仅人长的漂亮,心灵也美。)
选择关系(要么你来,要么我去)
总分关系(人死的意义不同,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如鸿毛) 转折关系(文章虽然不长,内容却丰富)
假设关系(纵有千难万险,也挡不住我们的前进步伐)
条件关系(只有认真地调查研究,才能把情况弄清楚)
因果关系(因为您教我知道许多道理,所以我十分感谢您)
目的关系(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就要不断加强学习)
3)词根和词缀:  “老虎”虎是词根,老是词缀 “科学家”科学是词根,家是词缀。加在前面的叫前缀,夹在中间的叫中缀,加在后面的叫后缀。
4)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这个不说了 连绵词(寂寞、浪漫)、双声词(黄河)、叠韵词(飘渺),外来词(沙发)、新生词(给力、养眼、旺才)这个前面说过了。
这节课先复习这些吧,只是想给大家增加一下记忆,比较枯燥,大家辛苦了。想详细了解的朋友课后可以去问问度娘哈。
作业:对句。
一缕芳华,期老枝头花与月【兰心】
关于出句的解读——更夫
读懂出句,是对句的前提。
兰院的出句,读了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了温庭筠《望江南》中的一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芳华者,鲜花也,更是指花一样的年华。期:期盼,期待,期望。作者期待的是什么,期盼的是什么,有什么人或事值得作者如此刻骨铭心?如此期待,致使在无限的期待中老去了岁月?梦中人乎?心底事乎?给了读者无限遐想与应对的空间。细细品味出句,不难看出作者在有限的十数字以内,表达了不尽的惆怅,失望,当然,更有无数次失望之后的执守。这可能就是我读了第一次之后,为什么突然想起了温飞卿: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原因吧。
兰院曾有词《行香子 新年寄语》:雪舞江天。夜色凝寒。误清光不照窗前。那时明月,今又凭阑。叹情如酒, 缘如水,梦如烟。 半生了悟, 红尘一醉,任光阴欺老朱颜,无端记取,梅柳当年。想人长久,春长在,月长圆。在作者的心中,情如酒一样的浓郁,缘如水一样一去不回头。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期老了枝头的花,期老了天边的月,怎一个情字了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十四)
诗词基础第十四讲 对仗(下)
关于对仗,我们讲了两节课了。今天还是聊对仗。
我们知道,对仗有工典之美,它会使得诗形稳固,工整齐美。但是,用的不好,常常也会给人以呆板,枯燥,乏味之感。所以不要刻意求工、求正,尽量多用宽对、反对和流水对。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正对和反对:
正对就是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道理的对仗形式。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所说:“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但是正对并不等于两句所应说的话必须说一个内容,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等于其中有一句废话,这种情况也是诗人所应极力避免的。如
人情怀故乡,客鸟思故林。(王赞《杂诗》)
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鲍照《代东武吟》)
上面两例,上下两句都是一个意思,其中一句就显得有点多余。这说明正对容易流于“义同”,有“合掌”之患,所以刘勰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文心雕龙·丽辞》)。
反对是上下联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在这类对仗中,矛盾的双方既向外延伸,各自走向一极,形成一个有张力的 ‘场’,又向内聚合,说明一个共同情理。”所以,我们作对仗时,最好用“反对”。我们还是以老杜的诗为例,看看他说怎么巧妙运用反对的。
⑴ 有无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⑵ 非是:
顾我老非题柱客, 知君才是济川功。(《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
⑶ 动静:
入幕旌旗动,归轩锦绣香。 (《魏十四侍御就敝庐相别》)
⑷ 多少:
烟尘多战鼓,风浪少行舟。(《摇落》)
⑸ 合分:
川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严中丞枉驾见过》)
⑹ 落生: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遣意二首》之一)
⑺ 去来: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
⑻ 短长:
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秋野五首》之三)
⑼ 新旧:
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有感五首》之一)
⑽ 去留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⑾ 明暗: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⑿ 重轻
烟花山际重,舟楫浪前轻。(《泛舟送客》)
⒀ 深浅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七)
⒁ 暖寒
夜郎溪日暖, 白帝峡风寒。(《十月一日》)
杜甫律诗中反对的类目很多,举不胜举。他通过词句的提炼,传达了一种妙合无垠的声情,将律诗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杜律的反对为后人做出了榜样,所以我们在写对仗时应有意识地多考虑使用反对。
还有一些对仗形式,我们简单说一下:
1,实字对
实字对,就是诗句中主要是实字为多,上实对下实。比如杜甫的“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这里基本都是实字为主。再看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也是同样类型。
2,虚字对
和上相反,以虚字为主。例如杜甫的“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再如“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这两个类型,没什么意思,实字多了就是实字对,虚字多了就是虚字对。知道这一说法就可以了。
3,数字对
这个好理解,例如“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还比如“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数字对上数字,其实是属于词性相同的这六相要求之一,这类的对,其实不足以单独列类的。
这里,初学者要注意的是数字的平仄读音,在所有的数字中(零不算),只有“三”和“千”是平音,其余的任何数字都是仄音,不论是多大的数字。
4,交错对
就是对仗的上下句中,所对应字意的不是在相应的位置上,而是错开了位置。谓之“交股对”。比如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王安石的“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我们看到了吧?“多”适合对应“少”字,但“多”在对句的第四字,“少”在出句的尾字。
而“密”和“疏”也是这样错开的。这样对要注意词性不能乱。“多”和“密”,“少”和“疏”,也是同词性的,只的因为意相近,不适合直接对应,但是如果看成交错而对,那么,“多少”和“密疏”这样的对就比较完美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对仗中运用有情趣有技巧的语言修辞手法。
这些有情趣,有技巧的语言修辞方法,主要是通过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表现出来。
一 关于对仗的语音修辞方面
语音修辞除了平仄对立而外,诗人还力图在声调以外用声母、韵母以及同音字等语音要素进行对偶句的修辞。借音对、叠音对、双声对、叠韵对和双声叠韵对,都属这种修辞手法。
⒈ 借音对
借音对,旧称声对。两句之中词语互对,如果它们语义上毫无联系,不能形成工对,就是借助它们字音上的联系,造成工对。借音对的具体做法是,甲字与乙字义类相左,但在甲字的同音字中有与乙字义类相同的字,就借甲字之音,取其同音异字与乙字相对。借音对中所用词语,字面虽不相对,但读其音,诵其句可以使人从字音上联想到工对类别,也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工对了。如: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
“清”谐音“青”,与老相对。这是为了造成门类对。
再如刘长卿诗句:“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其中“皇”字谐“黄”字之音,可与“白”作颜色之对。就是以谐音来取得对仗的对称。比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十”本来正对应该对的是“千”,数字对数字,是吧?但是,他对上个“迁”,只用了“千”的音来对。还有 “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以“枸”来对“鸡”,都是借音对的例子。
⒉ 叠音对
叠音对,又称连珠对,这是在句中将同一词语重叠,再两两相对的对仗形式。如: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3)隐隐凡尘如错我,悠悠仙界枉飘香。
(4)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同字相叠,在一句中是一种重复。但重复之词如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也能增加诗辞的言外之美。所以在叠音对中,各叠韵词所描写的内容都要有所不同,不尽相合,比如有状声、状色、状形、状时、状态、状物的区别,才能在对同类事物或不同类事物的描写中表现丰富的内容。
⒊ 双声对
并连应用的两个字在声母上有相同相近的关系,就是双声字。将两个双声字相互对偶就是双声对。双声对运用得当,就好像贯珠相联,能够造成听觉上的连续呼应和音乐上的节奏感。如: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李商隐《落花》)
在应用中,双声对各句所用的声母可以不相同,也可以两句完全相同。如上例李商隐诗句以“参差”对。“迢递”,一为清母双声字,一为定母双声字,各句所用双声虽然不同,但诵读过程中依然可以令人感受到语音的和谐统一。
⒋ 叠韵对
叠韵,是连用的两个字韵部相同相近。叠韵对,就是两个叠韵词的相互对偶。如:
澶漫沙中雪,依稀汉口山。(皇甫冉《送带大夫》)
韵母是语音中最响亮清晰的部分。叠韵字运用得好,可使对偶句铿锵婉转,优美动听,吟诵后仍有袅袅不尽之余韵。所以叠韵对在近体诗中的应用远胜于双声对。
⒌ 双声叠韵对
对仗中,双声字和叠韵字的应用是有条件的。一句中用了双声字或叠韵字,就必须在另一句相同位置上也有一个双声字或叠韵字;如果不用,就会造成语音上的不平衡、不协调,被诗家称之为“跛”,视为诗病。所有的双声字和叠韵字都能找到合适的般配对象的,有时为了诗意的表达,对仗中的双声字也可以与叠韵字相对,这种形式就称为双声叠韵对。如:
十年蹴踌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杜甫《清明二首(其二)》)
“蹴趵”叠韵,“秋千”双声。双声叠韵对是一种变通的方式,既照顾了对偶语音修辞方面的需要,也是给诗人用词提供了便利。
二 关于对仗的词汇修辞方面
对仗的词汇修辞,有两种基本形式:借义对和互成对,是利用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造成特殊形式的工对;双拟对和虚实对,则是利用汉语一词多性和复音词组合的灵巧性,来突破对仗基本规则的限制。这些对仗修辞方法,能使词语的应用更加灵活生动,变幻神妙,给对仗带来新的生命。
⒈ 借义对
借义对,是指甲字字面上的词义不能跟乙字相对,就用它的另一个词义与乙字相对。这个甲字一定要用多义词。借义对一字两用,所借之字既能表现诗句内容,又能兼顾对仗工对的要求,是一种十分经济和富于技巧的修辞手法。如:
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杜甫《涪江泛舟送韦斑之京》)
“君”的字面义为“你”,实际上取君王的“君”与“客”相对。
再如杜甫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的“寻常”是从“平常”这个意义上来用的,与对句的的“七十”这个数字本来是不能相对的。但因为“寻常”在别的意义上也可作数字解(古时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所以在此处可以用于对仗,形成借对。又如李商隐句:“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其中“石榴”之“石”本不能和上句的“金”字相对,但可以借用其“石头”之“石”的意义来相对。
⒉ 互成对
互成对,是指同一义类的两个并列成份用在一句之中,再两两相对的形式。互成对中两两相对的词语,不一定要用同类对。只要本句同类词语连用,就有了两两连用互成的意思。这就把形式上的宽对,变为实质上的工对了。如: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⒊ 双拟对
近体诗中禁用同字对。但双拟对却在对仗的一句之中用两个相同的字;这两个字本句自对,又在一联之中与另外两个同字两两对。如: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上句用了同一个。r鸟’’字,下句用了同一个“人”字,“鸟”字与“人”字对偶。
⒋ 虚实对
对仗要求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也有打破这一规则,以实字对虚字的,这就是对偶中的虚实对。虚实对的应用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要有两个并列的虚字对两个并列的实字,所以唐人称这类对偶形式为双虚实对。如: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
三 有关对仗的句法修辞
对仗在句法上仍以两两词语相对,两句句法结构大体相同,两句同叙一事,句意并列平行为原则。但对仗句法修辞,就在这个基础上变化。原来词语整齐相对的,就改为斜侧偏对;原来是单句相对的,或用复句相对来代替,或将两句合并为一句,用单句的各个成分相对;原来只要求两句互对的,就来一个本句自对,再两句互对;原来是一句一意,互不相干的,就打通两句语意,将两句意思连贯下去,不让断截。总之,对仗句法修辞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句子容量,改变旧有,对仗的呆板模式,创立新的形式。
⒈ 交络对
交络对,是在字面上采用宽对,而实质上用斜侧交错的方式体现工对内容的一种对偶方式。交络对,要求同一门类的词语处于两句的不同位置上,错落交杂,斜侧偏对。旧称这种对仗为交股对、蹉对,或错落对。如: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刘希夷《览镜》)
出句第一字“秋”与对句第四字“春”对。
⒉ 列锦对
列锦对,又名叠句对,是指一句之中不用虚字(包括动词和形容词),全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对偶的格式。列锦,是指名词密集排列,犹如一匹匹锦缎相继陈列,让人应接不暇,叠句对,是说它一个词表示一个意思,一个词代表一句子,许多小句重叠在一句之中。由于没有虚字联系,列锦对中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完全中断,各自独立。诸种名词之间留下的空白,凭读者自己填补。列锦对中的并列名词,也不是恣意随便的,都经过诗人的精心挑选和有意安排。有些名词间的逻辑关系,是介绍某一事物时,连带展现它的背景,比如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等。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乘楼船”、“骑铁马’’指发生的事,“夜雪”、“秋风”指时令气候,“瓜洲渡”、“大散关”指地点。
列锦对中的名词有的是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自然排列的。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两山早仃》)
写的是天寒早行的情景。上句先闻“鸡声‘‘起床”,出了“茅店”,方见“明月”高悬:
下句写旅人的“足迹,,留在板桥’上,又蒙上一层霜。诗句中各名词,均依事物发展顺序而写。
⒊ 两兼对
两兼对,是指复旬中的一个名词既作上一分句的宾语,又兼作下一分句的主语,一个词语同时兼了两个句子的成分。两兼对中的名词一般要重读,才能完整地表达出句子的全部含意。如孟浩然《京还留别》:
“树绕温泉绿;尘遮晚日红”。
句中的“温泉”、“晚日”重读,
句意为树绕温泉,温泉绿;尘遮晚日,晚日红。可见,两兼词语的应用,实际上是用单句印形式表现复句的内容,以简洁的文字表现更为复杂的意思,这在变化对仗句法,扩人对偶容量方面有积极意义。
⒋ 当句对
当句对,是一联两句中既有本句自对,也有两句互对的对偶,当句对的基本要求还是两句互对,但有一句用了当句对,另外一句也必定要用,这样才能两两相配,形成对偶的格局。
当句对给人以对中有偶的感觉,增进了对仗的形式美。当句对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一句之中两个词语相对,再两句互对。这种方式又称作独词对。互对词语一般都是双音词,而且在句中相连并用,不作间隔。
如“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
当句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出句或对句是复合旬,复合句中分句相对,再两句互对。如:
山吐晴岚水放光,辛夷花白柳梢黄。(白居易《代春赠》)
当句对中的分句互对,所对词语并不齐整。五言诗中是上二字与下三字对,七言诗中是上四字与下三字相对,或上四字互对,又与下三字对。字数虽不相等,字义却颇工整。这种用法,能使诗句更显灵巧生动。
⒌ 折腰对
折腰对,是指一个单旬从中切断,分布在对仗两句之间,犹如拦腰截断一般。折腰对在形式上是两句,实际上还是一句。如:
愁见三秋水,分为两地泉。(沈俭期《陇头水》)
“三秋水分为两地泉,,是动词‘‘见’’的宾语。这种对仗对映了诗人在句意和句法结构上对旧有规则的突破。
⒍ 隔句对
隔句对,是上一联与下一联相对,即两联四句中的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这种对仗,打破了诗歌一行一句的界线,将两句当作一句用。就一联来看,未用对仗,但两联结合,却有工整的对仗。古人称这种对仗为扇对,是说它能以两句一行的形式写在扇折上。两联之间相互对偶,确是如折扇展开一样,扩大延伸了对偶的句式。如:
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
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
我们找出他的对仗是,“去年花下流连饮”==“今日江边容易别”,“暖日夭桃莺乱啼”==“淡烟衰草马频嘶”
再看一个例子:
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
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再找出它的对仗关系,“昨夜越溪难”==“今朝逾岭易”,“含悲赴上兰”==“抱笑入长安”。
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再看:
邂逅陪车马,寻芳谢朓洲。
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
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总之,在律诗对仗中能在语音、词汇、句法上运用有情趣、有技巧的艺术手法,将大大提高作品质量,避免呆板滞晦,使读者受到美的享受。
最后我们看一下,对仗的禁忌:
对仗句忌合掌,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所谓合掌,是指一联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用“红”,对句用“赤”,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亦为“合掌”之弊,应予避忌。所以两联的意思也不能雷同,最好有所分工。或一联写景,一联抒情;或一联说理,一联叙事。景与情,事与理搭配得当,就可避免合掌雷同的毛病。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近体中二联一景一情,法也。”
另外,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要避免完全一样。第一联对仗和第二联对仗,如果结构一样,这种毛病也称为“合掌”。例如: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
  前一联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联的“短李”、“迂辛”是人名,总之都是名词,而且都是专用名词。两联都是以专用名词开头,句子后三字的结构也一样。这就是“合掌”,是对仗之大忌。上面例举的两联中,有四个专用名词,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诗人有办法规避它。这两联,白居易实际上是这样写的: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这样一调整,就避开合掌之病了。
再看一首诗:
咏事歌时挥彩笔,抒怀写景语丹心。
承前启后翻新韵,继往开来弃旧音。
这诗不仅每句结构都“二、二、三,”而且意思也雷同,这样就显得重复呆板。另外要避免同类连叠。同类连叠,是指在相连两联对仗中,将同一类名词重用。例如李商隐《马嵬》的中两联: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清.纪昀说:“此诗二联,连用虎、鸡、马、牛,犯复。”所谓犯复,是说上联的“虎、…‘鸡”是走兽门,下联的“马”、‘牛’又是走兽门,不免门类重复,诗意贫乏。如果同类名词都用在同一位置上,那更是诗家之忌了。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的中两联: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清·沈德潜说此两联“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是指它的同类连叠。更有甚者,此诗将“巫峡”、“衡阳”、“青枫江”、“白帝城”等地名,均用在诗句的开头,尢显句法单调,语意拘束,诗味索然。我们写律诗对仗如能在上述五方面用些功夫,那未肯定能创作清新空灵,诗味隽永的律诗精品来。关于诗词中的对仗,我们就讲这么多,下节课我们开始讲起承转合。
作业:
1、对仗练习:
小窗收万景【长啸临风】
风寒傲骨香【长啸临风】
2、自行从古诗联中找出正对、反对、流水对各一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三)
诗词第三讲:替、粘、对
课前一读: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我们用了两节课讲了四声与平仄,并特别介绍了入声字,那么,它们在格律诗中是依照什么样的规律应用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交流的内容:替、粘、对。
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发现其中平仄的规律了吗?它们在句中是两两交替使用的,这就好像是马之行步,后蹄总是踏着前蹄蹄印走,每个蹄印都要踏两次,若以平仄表示,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所以,人们形象地称这种平平仄仄交替变换的规律为“马蹄韵”
这样平仄交替,使诗句有了跌宕起伏,铿锵有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了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如果一句诗中,平仄不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就叫它“失替”
有的诗友要问了,这首诗的其他两句呢,他们是不是没有遵循这样的规律呢?我们在看一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上面两联中,有的位置平仄不是两两交替的,这里又涉及到一个规定,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什么意思呢?这个是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是说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洁明快,但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型便不适用。这个我们以后再详细介绍。所以,这里的“失替”是指2、4、6位置上的平仄没有交替使用而言的。
下面我们接着看“粘”与“失粘”
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一联的第一句与前一联第二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我们还是对照这首诗来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找一下,哪句与哪句2、4、6位置平仄是相同的,
这里,无边落木萧萧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
2、4、6位置的平仄是相同的;还有,
万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与前一联第二句
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平平仄仄平平。
2、4、6位置上平仄也是相同的,我们把这种格律要求叫做“相粘”所以,写作律诗、绝句时平仄不相粘,谓之“失粘”
同样的道理,我们来看什么是“对”
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的两句,平仄必须相反构成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也就是说,同一联中,如果首句某个位置上用的是平声字,那么尾句同一位置上就必须用一个仄声字与它相对;如果首句句某个位置上用的是仄声字,那么尾句同一位置上就必须用一个平声字与它相对。对同粘一样,也是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误,最关键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务必分明。大家分别看一下前面例诗中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相对”了。我们把同一联中,2、4、6位置平仄不相反,即不相对,称作“失对”
例如王维的五绝•《阙题》: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第三句第二字“路”和第四句第二字“翠”都是仄声,失对。
    再如李白的五绝•《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三句第二字“头”与第四句第二字“头”为同一字,都是平声,失对。
我们今天讲的这些格律诗的平仄规律,也是我们今后练习写作时要遵守的格律要求,有的诗友会说,那林黛玉都说了“律不害意”,要我说,这是断章取义。黛玉说的是在“果有了奇句”的情况下,才可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我想,这个“果有了奇句”可是不那么容易得来的吧。所以在初学时要踏踏实实地来,不要在“律不害意”下面钻空子,先给自己找一个不求甚解的理由。就好比学书法一样,任何一个书法家,都是先从正楷练习,在正楷的基础上有了火候,才开始习草书,这样写出来的草书,才飘逸飞扬,给人以美感。而一个不懂书法的人,你上来就草书,不要说美感了,能做到不让人倒胃就不错了
所以说格律诗是很讲究的,首先要押韵;然后讲究粘;再次就是对。这是起码的准则,也是格律诗韵律美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了“律”,写出来就不叫格律诗,所以既然是写格律诗,还是应该严格按照格律来。当然了,若是写古体,虽然无须遵守格律要求,但也是要讲究韵律,最低限度也要读起来朗朗上口,明了诗意,这个不在我们的交流范围。下面看一下课后两读和作业,三首诗的赏析还是由班长安排领读。
课后两读: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作业;
一:给张九龄:望月怀远、李商隐:锦瑟、无题这三首诗标注实际平仄,找出其中的入声字。
二:找出李商隐:锦瑟一诗中,2、4、6位置相粘、相对的字。
例如,相对:夜/楼
答案:
一: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入声字:月、夕、灭、烛、觉、不。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入声字:瑟、十、一、蝶、托、月、日、玉、忆、只。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仄仄仄平平仄中,平平仄仄仄平平。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入声字:昨、翼、隔、覆、蜡。
二:【锦瑟】2、4、6位置相粘、相对的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粘:弦/生、柱/梦、思/迷;帝/海、心/明、杜/有;田/情、暖/待、生/追;
相对:瑟/弦、端/柱、十/华;生/帝、梦/心、蝴/杜;海/田、明/暖、有/生;情/是、待/时、追/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础第四讲——押韵
课前一读: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我们说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那么,其另一个重要的格律因素就是韵。
所谓韵,大致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韵母:在汉语中就是指一个音节除了开头的声母之外的所有音素的总和。
韵也叫韵脚,因为用韵的部位通常是在句尾。一首诗中在规定的部位把韵母相同的字一个个用上,就叫押韵,也叫协韵,又叫叶韵。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我们知道,言是构成诗句的最基本单位,古人一般把诗句中的一个字叫一言。句是构成一首诗的最基本单位,这个句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句是不同的,并不是一个意思说完了,打个句号,就是一句。在诗中,由规定的平仄格式组成的一个基本单位就叫一句,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尽管加了现代标点,有两个句号,但并不是两句,而应看作四句。在词中也是如此,句式更加多样,有时一个字就是一句,
如毛泽东的《十六字令·山》: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第一个“山”字就是一句,共四句。
音就是具体到每个字的读音,按声调分四种,古汉语为平、上、去、入,现代汉语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接下来就是韵。
近体诗里面只能押一个韵部而且是押平声韵,并且是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一般来说七言律诗首句押韵,五言律诗首句不用押韵。而绝句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是押韵的,律诗中的二、四、六、八句也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那么,诗韵由何而来?简言之,是汉语的特点所形成的,也是世界诸语种中汉语所独有的。
 早在隋以前的六朝时代,就有李登、吕静、夏侯该等人写韵书,但个人著作没有权威性,不被公认。后来隋朝的陆法言著《切韵》,被唐朝的科举所采用,经稍修改后称《唐韵》,成了皇家认可的音韵规范。从此,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的规则被确立起来。宋朝在《唐韵》基础上又颁诏修韵,主要是增字加注,改称《广韵》。
公元1223年,金平水书籍,即山西平水地方管理图书印刷的官员王文郁作《新刊韵略》,将格律诗用字分为106韵,元初的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明代以后文人则沿用106韵。因原作出自山西平水,所以叫平水韵。后来说的诗韵,泛指格律诗用韵,通常是指《平水韵》。
到了21世纪,《中华诗词》编辑部又整理推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我们简称为《中华新韵》,提出了“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
而推崇古韵和提倡新韵的争议一直持续着。有的诗友说了,我不喜欢按照《平水韵》来写,我就依照《中华新韵》来写,这个呢,是个人喜好,我们不做争论。但不管是用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都不得在一首作品中混用。一般使用中华新韵要标注上“新韵”
我们学习格律诗,必须按照韵书来写,就是要按照韵书中分列的韵目,来辨别平仄和选择押韵的字。一首诗的所有韵脚,必须从同一个韵目中选字来押韵。
鉴于平水韵目前还要用,而且将来也不能完全废除,正像繁体字不能废除一样,因此,学诗的人还必须了解它。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平水韵。
  平水韵把汉字列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共五大部分。其中的上平声、下平声,都是平声,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只不过因为平声字多,书中分为上、下两卷来写罢了。
每个声类都包含若干个韵目。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韵目按次序排列,有固定的序号。如上平声的15个韵,是按照“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这样排下来的。数字只表示排列顺序,没有其他意义。例如“四支”,只表示“支”这个韵是排在第四的,并不是说除了“四支”之外还有其他五支、六支之类。支、枝、奇、宜、儿、知、词、期……这些字都属于“四支韵”,或简称“支韵”。一首诗如果用“四支韵”。几个韵脚都必须从这个韵目中选字。
http://sou-yun.com/QR.aspx
这个是韵典的网址,大家收藏了,很实用
例如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此诗用的就是“四支韵”。韵脚“期”和“儿”,按现代普通话来读,是不押韵的,但按平水韵是押韵的,而且不出韵。如果按某些方言读,也押韵顺口,因为上海话把“儿”读作“ni",广东话则读作“yi”。
  为了大体了解《平水韵》,现把它的106个韵列出来。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一送、二宋、三绛、四真、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杩、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初学者看到这个列表,会感到摸不着头脑。其实对此只须大体了解一下,先不必硬记。这个韵目列表对查字典颇有用处。有些老字典、老辞海,对每个字都注明属于什么韵。如查“昔日”的“昔”字,老字典中会注明“陌韵”。对照上面的表,就可以知道“昔”是入声字,在平仄分类中属于仄声,不能作平声字用。
  每个韵包含的字数,有多有少。因格律诗用韵甚严,每首诗的韵脚只有从一个韵中选字,所以包含字数多的韵(主要指平声韵)选字余地大,比较好用,叫做“宽韵”。宽韵有:支、先、阳、庚、尤、东、真、虞。
  有的韵包含的字少,叫做“窄韵”。窄韵有:微、文、删、青、蒸、覃、盐。还有的韵,可选用的字很少,叫做“险韵”。险韵有:江、佳、咸。
  其余的韵,称为“中韵”。
  用险韵作诗虽难,但也有的诗人故意用它来显示才华。我们尽量不选择“窄韵”和“险韵”。
  过去科举考试,一般是命题限韵作诗的。所谓“限韵”,就是只准从指定的韵中选字押韵。诗人互相和诗,以对方用过的韵和字来作诗酬答,叫做“步韵”或“次韵”,如苏轼《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序》等即属此类。大家可以自己搜来看看。下面我们举例说一下“出韵”
例如李白的《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用的“闲”和“山”这两个韵脚,就同属于“删”这个韵目。一首诗中,如果有一个韵脚用了别的韵目的字,就叫做“出韵”。在科举中,出韵的诗算不合格。比如按照现代普通话,“闲”和'先”当然是可以押韵的,但按照诗韵则不可以,因为这两个字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韵目。
另外说一点,平水韵中,有些同韵部的韵字,到今天,读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按诗韵“梅”和“开”同韵,“元”和“门”同韵,还有上面说的“期”和“儿”同韵,现在读起来很别扭,怎么办呢?我们尽量回避,不用就是了。这样写出来的诗,一般人读着顺口,那些特别讲究“诗依平水”的人也不会说你外行。不过,这样写诗的难度会大些。
所以,我们最好准备两个工具。一是诗韵的常用字表。表中按《平水韵》对字的分类,列明每个常用字属于何声何韵。一般写诗差不多够用了。二是简明诗韵字典。在其中可以用字典式的检索方法查到更多的字,了解其属于何声何韵。常用字表,可以按韵找字;诗韵字典,可以按字查韵。
对这两个工具,在使用时可以想些窍门。例如,要写一首诗,可以先确定用什么韵。假如先有了一联或一句,自己觉得不错,打算以此为基础,那就查一下,其韵脚属于哪个韵,然后就从这个韵目中找出若干个可供选用的字。这些字会启发和引导你写出其他诗句来。这个诀窍用好了、用顺了,你甚至会觉得诗韵对你不仅不是束缚,反而是一种帮助。
比如我写的一首七绝
题图 山丹军马场怀古 兰心
凉州自古啸风云,战马嘶鸣几度闻。
牧笛胡杨自秋色,河西犹念霍将军。
我就是看到山丹军马场图,先想到了霍去病将军,然后我在这上面作文章,就有了“河西犹念霍将军”这个句子,由于军是尾字,注定是用来押韵的,然后先查一下“军”字的韵部,由于军属于十二文韵,然后我就在十二文韵中挑选与之相匹配的韵字,从而形成了上述一首绝句。当然,对于常写诗的人,特别是对于高手,就用不着这样了。
前面说过,格律诗首句是可以不入韵的。所以,首句即使入韵,要求也较宽,可以用邻韵。比如一首诗,二、四、六句的韵脚用的都是“支韵”,首句用“微韵”或“齐韵”也可以。这种情况一般称为孤雁入群格,还有一种情况是尾句用了邻韵,这种情况一般称为孤雁出群格,孤雁出群格的情况不多见,所以不提倡。唐诗中,首句用邻韵的已不少,宋以后更趋普遍化。
那么,什么是邻韵呢?
唐宋诗人用韵的情况,平声韵可分为几组,每一组都属于邻韵。①东、冬;②支、微、齐;③鱼、虞:④佳、灰;⑤真、文、元、寒、删、先:⑥萧、肴、豪;⑦庚、青、蒸;⑧覃、盐、咸。按此分类来掌握邻韵,是比较严格、比较正规的。我们在应用的时候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课后两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作业:
一、  给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和 汉江临眺两首诗标注实际平仄。
二、找出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入声字。
三、        分别说出这三首诗所押的韵字并指出其所属平水韵那个韵部。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二、找出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入声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入声字:月、石、竹、歇。
三、分别说出这三首诗所押的韵字并指出其所属平水韵那个韵部。
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押韵一先,韵字:潺、蝉、烟、前。
汉江临眺押韵一东,韵字:通、中、空、翁。
山居秋暝押韵十一尤,韵字:秋、流、舟、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五)
基础四五讲  押韵的禁忌
课前一读: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上节课我们说到押韵,本来这节课的内容想放到后面,考虑一下,还是一起交代给大家吧。我们看一下押韵都有哪些禁忌。
1)忌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例如,第一句压韵的韵字是愁,整首诗里,这个韵字只能使用一遍,不能再用愁押韵。
比如,起句“秋来百事惹人愁”,一首诗里你又写上了“清樽冷月不胜愁”。把这“愁”字来回的用,你不觉得烦,读者也会觉得烦,中华汉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更适合抒发情感的字词,为什么非得反复用这个愁字呢?有人说了我就见有一种诗就用一个韵押到底,其实那叫独桥体,用来写诗、词纯属玩而已。我们严格要求自己,这点不会害了自己。所以这点没什么好说过的,要绝对避免。
2) 戒“复韵”一首诗中,意思一样的字,或相近的字,不要重复地押,也就是一首诗中避免同义字相押。
比如押了“忧”字就不要再去押“愁”字,如第一句说了千年忧,第二句就不要再说万古愁。押了“花”字就不要再去押“葩”,押过“香”字了,就不要再去押“芳”字了,这样的押韵使句子意思拉不开距离,所以要尽力避免。
3)避免落韵,也叫出韵、窜韵、走韵。
是指律诗偶句韵脚上不用同一韵部的韵字。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近体诗的押韵要求只能一首诗里押一个韵部,即所有的韵脚的字都要在一个韵部之内,把别的韵部的字拿来做韵脚就是“落韵”了,比如举例一首七绝: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韵字“屏、荧、星”都是在《平水韵》的“下平九青”之内的,古人的诗几乎都是以《平水韵》来判定,比如,把这第二句的“流荧”换成“流莺”行不行?不行!不是指诗意不符,而是指这样押韵属于“落韵”了,因为“莺”字是在“下平八庚”部里,不是同一个韵部的字。
4)戒凑韵,也称挂韵脚。
这个是说你选的韵脚字,与全句其他的意思不相符合、不连贯,而勉强凑合。
我们前面说过,韵脚的选择要和诗意紧密相关联,你想不出合适的韵脚,找了一个韵脚在这勉强凑合使用它呢,这是不行的。勉强的凑合,那会使寓意不协调,表达不清楚,特别是限韵写作时,尤其是步韵写诗时,为了合上韵脚,也不管意思通不通就用上了,所以常出现这种“凑韵”的现象。有的时候为了押韵,勉强使用一个韵脚,不管前后诗意如何也会出现“凑韵”的现象。诗的韵脚,一定要稳!诗句就是在盖高楼,如果乱凑合的韵字,就是伪劣原材料,盖出的楼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很破坏诗体。 初学最易犯此忌,应当特别注意。这里有两种常见的凑韵方式。我们看一下:
A、忌生硬,
    如:余音绕梁。由于韵字是余,改成,梁绕音余,就不可以。还有就是,明显的看出来,一些韵字使用的不协调,也属于生硬的范围。
B、句读不顺。诗有诗的节奏,由于韵字的选择上,意思上通顺,但是句读上极为不顺,这个也是不允许的。
5)忌撞韵。
就是不用韵的那一句最后一个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押韵上,还要注意例如,押韵东韵,那么不押韵句的句脚,不能是宋懂韵的韵字,这个叫撞韵。
   例如,“一笺小句无人懂,不胜窗前点点风。”这里懂和风就属于撞韵了。
再比如:
        山林乌啼月痕移, 云卷风疏竹影低。
        清泪丝丝梦中洗, 泉声夜落小楼西。
        这首诗生动活泼,基本面还是不错的。但总有些不适的感觉。这里‘洗’字撞韵就是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伤处。‘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被压住了。读到那里,总会觉得憋了一口气。所以,撞韵会使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容易造成诗读涩口,这种情况也称为挤白脚,应尽量避免。

6)戒倒韵
倒韵,就是将二字颠倒以凑成韵。比如这样一些词“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还是那句话,汉字那么多,非得把一个词语倒着用吗?不是不允许用,但是用了实在是感觉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别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字的习惯顺序,有的词正反颠倒了,意思没什么变化,是可以的,如“河山,山河”,有的就不行。把“山林”写成“林山”难受不?把凤凰写成“凰凤”可笑不?你再把“麒麟”给写成“麟麒”试试?诗韵中虽有倒装说法,但一切以自然本真为美,不可为押韵而生造。这是个常见的诗病,一定要避免。
7)戒用哑韵。所谓“哑韵”就是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也就是你选择的某个韵脚没有什么意义。用在诗里既和诗意没有瓜葛,又没有其他新意,类似于废话,我们称它为“哑韵”。押韵的韵字,要和情感抒发有直接联系,明明是志气高昂的作品,结果由于韵字使用的不恰当,造成高昂的气势表达不出来,读着也不响亮,就别强用它了。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所以选韵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了。
8)戒用僻韵。“僻韵”是指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有些人觉得搞点生僻的别人不认识的就能显示自己有才华了,其实未必,纵观唐诗宋词以自然流畅,朴实本分的为主体,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用生僻字只是一种虚荣的显摆,殊不知显摆出诗病来了,偶尔玩玩文字游戏可以,但是真要写出一首好诗,那些“僻韵”的选用其实往往会破坏你的形象的。所以我们尽量少用或不用。
9)戒“挤韵”也叫“犯韵”或“冒韵”,一句之中,有了韵脚的韵字了,就不要在句里再选用这个韵部的字了。不然在音上读之不美。
下面以一首诗来做例子: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这首诗用的是上平二冬的韵,但是起句和承句里有“逢”和“峰”这两个字,也在二冬韵里,这就是“挤”了。茸、重、松,是同一韵部的,句子中又用了、逢、峰和韵脚一个韵部的,这就是“挤”了,这里我们要注意,“茸茸”二字是叠字用法,不属于“挤韵”。
再比如我前几天看到的一首律:
别后 引得“依稀那日几行书”   
依稀那日几行书,似扣心弦一柱舒。
渐远云音魂梦近,迟萦雁足信笺疏。
灞桥柳色徘徊晚,故垒残阳迤逦除。
守望难期红叶到,御沟流水是当初。
我们先不说意境如何,单是“书”“舒”“疏”读起来就非常的别扭。所以我们在选韵的时候,还是尽量避免犯韵。
10)、压韵忌乱韵。
格律诗,要求一韵到底,第一句可以使用邻韵,或者最后一句可以。但是不可以首尾两句都使用。非万不得已不能用。
11)忌三阴平
        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12)忌连韵
        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这点也要尽量避免。
关于押韵,还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不在这一一介绍了,以后有待于自己在学习中慢慢品味和掌握,关于押韵,有个总的思路是:注意音节的响亮,注意意思的通顺和明白。
我们写诗的时候,韵部在选择时应该按照意境来择取。现把依据意境的诗韵分列如下:
一东之韵宽洪,二冬之韵稳重,三江示爽朗,四支显缜密,五微蕴藉,六鱼幽咽,七虞细贴,八齐整洁,九佳舒展,十灰潇洒,十一真严肃,十二文含蓄,十三元清新,十四寒挺拔,十五删隽妙,一先雅秀,二萧飘逸,三肴灵俏,四豪超脱,五歌端庄,六麻豪放,七阳宏亮,八庚清厉,九青深远,十蒸清淡,十一尤回旋,十二侵沉静,十三覃萧瑟,十四盐谦恬,十五咸通变。
我们在选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合表达与所要抒发的情感相和谐的韵部的韵字。
择韵要尽量选择宽韵。所谓宽韵就是韵部里韵字比较多的韵。功力不够的尽量少选择险韵即韵部里韵字比较少的韵。
其实 诗韵的选择 跟长期以来的积累有关 也跟诗作所蕴含的情感基础有关。所以说诗词的厚学。
上节课有朋友问起和诗,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下唱和诗词在用韵方面的几种方式:
和诗就是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或者对别人的诗词有感而发的唱和之作。和,指唱和,和答。和诗,也称之为“酬和”、“酬唱”、“唱酬”、“唱和”等。和诗可分四种形式:
1) 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的原韵;就是说,和诗与原诗不同韵,为一般的酬唱之作,不需要和韵,但与原诗的主题基本一致。如毛泽东主席的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柳亚子先生的赠诗为: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和诗押韵七阳,原作押韵十四寒,分属两个韵部。
2) 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就写了许多这样的和诗,比如:
依韵和苏州蒋密学
馀杭偶得借麾来,山态云情病眼开。
此乐无涯谁可共,诗仙今日在苏台。
蒋密学的原作我没有找到。还是看一首我写的吧,呵呵。
七绝 依韵酬和诗友寂寞如歌  兰心
倦倚西窗望月明,疏星淡影伴秋声。
手中纵有惊人笔,一点心思画不成。
附原玉:
赠兰心 寂寞如歌
独立高楼望晓晴,故人何处柳青青。
未曾着笔描花色,犹恐词穷花色明。
原作和和诗用韵都属于八庚,但所选韵字不同。原作韵字是晴、青、明;和诗韵字选用了明、声、成。
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为了举例说明,我临时改了两首绝句,大家看一下:
馨香一缕为君留
馨香一缕为君留,瘦叶花残独自愁。
辗转庭前频问酒,几时明月照西楼。
和 馨香一缕为君留
冷月清宵独倚楼,馨香一缕为君留。
闲翻辞赋无凭寄,瑟瑟西风点点愁。
和诗选用了原作韵字楼、留、愁,同属于十一尤,但没有依照韵脚先后次序押韵。
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古人关于次韵的诗作很多,我就不去搜了,还是以我的拙作为例吧,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让大家见笑了。
中秋思乡(步韵 黄仲则) 兰心
花下谁人闲弄萧,乡愁浅浅远山遥。
应知两处中秋月,一样分明醉半宵。
黄仲则
几回花下坐吹萧,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和诗选用了与原作同韵部的二萧,并且用原作所选韵字萧、遥、宵,韵脚押韵前后次序不变。
这里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和诗意犹未尽,再和诗一首,就叫“迭韵”,如柳亚子读了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后,非常激动,感慨万千,于是又写了一首《浣溪沙·迭韵呈毛主席》。《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柳亚子原词: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 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浣溪沙·迭韵呈毛主席》: 落魄书生戴二天,每吟佳句舞翩跹,愿花长好月长圆。 平等自由成合作,匈奴南韶更于阗,骅骝开道着鞭前。
另外,和诗在标题上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的唱和诗标题常常用“和××”;和韵诗的标题则常常用“依××韵”、“用××韵”,或“步××韵”、“次××韵”、或“依韵和××”、“步韵和××”等,有时也用“和××”。一般称原诗为“原作”“原诗”、“原词”或“原阕”。 我们今天将别人的原诗词又尊称为“原玉”,过去没有这种说法。
好了,今天就这些内容,读两首诗和留一下作业,然后自由活动。
课后两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作业:
一、找出孟浩然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诸子登岘山三首诗韵脚字,并说明所押平水韵哪个韵部。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韵字:家、斜、麻、花,押平水韵 六麻。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韵字:平、清、城、明、情;押韵 八庚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韵字:今、临、深、襟;押韵 十二侵。
二、给李商隐《风雨》标注实际平仄,并找出其中的入声字和韵字,说明属于平水韵哪个韵部。
  李商隐《风雨》
凄凉宝剑篇,  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  销愁斗几千?
答案:
    李商隐《风雨》
实际平仄      
凄凉宝剑篇,  羁泊欲穷年。
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心断新丰酒,  销愁斗几千?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字:篇、年、弦、缘、千;押平水韵 一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五)
基础四五讲  押韵的禁忌
课前一读: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上节课我们说到押韵,本来这节课的内容想放到后面,考虑一下,还是一起交代给大家吧。我们看一下押韵都有哪些禁忌。
1)忌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例如,第一句压韵的韵字是愁,整首诗里,这个韵字只能使用一遍,不能再用愁押韵。
比如,起句“秋来百事惹人愁”,一首诗里你又写上了“清樽冷月不胜愁”。把这“愁”字来回的用,你不觉得烦,读者也会觉得烦,中华汉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更适合抒发情感的字词,为什么非得反复用这个愁字呢?有人说了我就见有一种诗就用一个韵押到底,其实那叫独桥体,用来写诗、词纯属玩而已。我们严格要求自己,这点不会害了自己。所以这点没什么好说过的,要绝对避免。
2) 戒“复韵”一首诗中,意思一样的字,或相近的字,不要重复地押,也就是一首诗中避免同义字相押。
比如押了“忧”字就不要再去押“愁”字,如第一句说了千年忧,第二句就不要再说万古愁。押了“花”字就不要再去押“葩”,押过“香”字了,就不要再去押“芳”字了,这样的押韵使句子意思拉不开距离,所以要尽力避免。
3)避免落韵,也叫出韵、窜韵、走韵。
是指律诗偶句韵脚上不用同一韵部的韵字。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近体诗的押韵要求只能一首诗里押一个韵部,即所有的韵脚的字都要在一个韵部之内,把别的韵部的字拿来做韵脚就是“落韵”了,比如举例一首七绝: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韵字“屏、荧、星”都是在《平水韵》的“下平九青”之内的,古人的诗几乎都是以《平水韵》来判定,比如,把这第二句的“流荧”换成“流莺”行不行?不行!不是指诗意不符,而是指这样押韵属于“落韵”了,因为“莺”字是在“下平八庚”部里,不是同一个韵部的字。
4)戒凑韵,也称挂韵脚。
这个是说你选的韵脚字,与全句其他的意思不相符合、不连贯,而勉强凑合。
我们前面说过,韵脚的选择要和诗意紧密相关联,你想不出合适的韵脚,找了一个韵脚在这勉强凑合使用它呢,这是不行的。勉强的凑合,那会使寓意不协调,表达不清楚,特别是限韵写作时,尤其是步韵写诗时,为了合上韵脚,也不管意思通不通就用上了,所以常出现这种“凑韵”的现象。有的时候为了押韵,勉强使用一个韵脚,不管前后诗意如何也会出现“凑韵”的现象。诗的韵脚,一定要稳!诗句就是在盖高楼,如果乱凑合的韵字,就是伪劣原材料,盖出的楼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很破坏诗体。 初学最易犯此忌,应当特别注意。这里有两种常见的凑韵方式。我们看一下:
A、忌生硬,
    如:余音绕梁。由于韵字是余,改成,梁绕音余,就不可以。还有就是,明显的看出来,一些韵字使用的不协调,也属于生硬的范围。
B、句读不顺。诗有诗的节奏,由于韵字的选择上,意思上通顺,但是句读上极为不顺,这个也是不允许的。
5)忌撞韵。
就是不用韵的那一句最后一个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押韵上,还要注意例如,押韵东韵,那么不押韵句的句脚,不能是宋懂韵的韵字,这个叫撞韵。
   例如,“一笺小句无人懂,不胜窗前点点风。”这里懂和风就属于撞韵了。
再比如:
        山林乌啼月痕移, 云卷风疏竹影低。
        清泪丝丝梦中洗, 泉声夜落小楼西。
        这首诗生动活泼,基本面还是不错的。但总有些不适的感觉。这里‘洗’字撞韵就是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伤处。‘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被压住了。读到那里,总会觉得憋了一口气。所以,撞韵会使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容易造成诗读涩口,这种情况也称为挤白脚,应尽量避免。

6)戒倒韵
倒韵,就是将二字颠倒以凑成韵。比如这样一些词“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还是那句话,汉字那么多,非得把一个词语倒着用吗?不是不允许用,但是用了实在是感觉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别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字的习惯顺序,有的词正反颠倒了,意思没什么变化,是可以的,如“河山,山河”,有的就不行。把“山林”写成“林山”难受不?把凤凰写成“凰凤”可笑不?你再把“麒麟”给写成“麟麒”试试?诗韵中虽有倒装说法,但一切以自然本真为美,不可为押韵而生造。这是个常见的诗病,一定要避免。
7)戒用哑韵。所谓“哑韵”就是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也就是你选择的某个韵脚没有什么意义。用在诗里既和诗意没有瓜葛,又没有其他新意,类似于废话,我们称它为“哑韵”。押韵的韵字,要和情感抒发有直接联系,明明是志气高昂的作品,结果由于韵字使用的不恰当,造成高昂的气势表达不出来,读着也不响亮,就别强用它了。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所以选韵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了。
8)戒用僻韵。“僻韵”是指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有些人觉得搞点生僻的别人不认识的就能显示自己有才华了,其实未必,纵观唐诗宋词以自然流畅,朴实本分的为主体,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用生僻字只是一种虚荣的显摆,殊不知显摆出诗病来了,偶尔玩玩文字游戏可以,但是真要写出一首好诗,那些“僻韵”的选用其实往往会破坏你的形象的。所以我们尽量少用或不用。
9)戒“挤韵”也叫“犯韵”或“冒韵”,一句之中,有了韵脚的韵字了,就不要在句里再选用这个韵部的字了。不然在音上读之不美。
下面以一首诗来做例子: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这首诗用的是上平二冬的韵,但是起句和承句里有“逢”和“峰”这两个字,也在二冬韵里,这就是“挤”了。茸、重、松,是同一韵部的,句子中又用了、逢、峰和韵脚一个韵部的,这就是“挤”了,这里我们要注意,“茸茸”二字是叠字用法,不属于“挤韵”。
再比如我前几天看到的一首律:
别后 引得“依稀那日几行书”   
依稀那日几行书,似扣心弦一柱舒。
渐远云音魂梦近,迟萦雁足信笺疏。
灞桥柳色徘徊晚,故垒残阳迤逦除。
守望难期红叶到,御沟流水是当初。
我们先不说意境如何,单是“书”“舒”“疏”读起来就非常的别扭。所以我们在选韵的时候,还是尽量避免犯韵。
10)、压韵忌乱韵。
格律诗,要求一韵到底,第一句可以使用邻韵,或者最后一句可以。但是不可以首尾两句都使用。非万不得已不能用。
11)忌三阴平
        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12)忌连韵
        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这点也要尽量避免。
关于押韵,还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不在这一一介绍了,以后有待于自己在学习中慢慢品味和掌握,关于押韵,有个总的思路是:注意音节的响亮,注意意思的通顺和明白。
我们写诗的时候,韵部在选择时应该按照意境来择取。现把依据意境的诗韵分列如下:
一东之韵宽洪,二冬之韵稳重,三江示爽朗,四支显缜密,五微蕴藉,六鱼幽咽,七虞细贴,八齐整洁,九佳舒展,十灰潇洒,十一真严肃,十二文含蓄,十三元清新,十四寒挺拔,十五删隽妙,一先雅秀,二萧飘逸,三肴灵俏,四豪超脱,五歌端庄,六麻豪放,七阳宏亮,八庚清厉,九青深远,十蒸清淡,十一尤回旋,十二侵沉静,十三覃萧瑟,十四盐谦恬,十五咸通变。
我们在选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合表达与所要抒发的情感相和谐的韵部的韵字。
择韵要尽量选择宽韵。所谓宽韵就是韵部里韵字比较多的韵。功力不够的尽量少选择险韵即韵部里韵字比较少的韵。
其实 诗韵的选择 跟长期以来的积累有关 也跟诗作所蕴含的情感基础有关。所以说诗词的厚学。
上节课有朋友问起和诗,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下唱和诗词在用韵方面的几种方式:
和诗就是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或者对别人的诗词有感而发的唱和之作。和,指唱和,和答。和诗,也称之为“酬和”、“酬唱”、“唱酬”、“唱和”等。和诗可分四种形式:
1) 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的原韵;就是说,和诗与原诗不同韵,为一般的酬唱之作,不需要和韵,但与原诗的主题基本一致。如毛泽东主席的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柳亚子先生的赠诗为: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和诗押韵七阳,原作押韵十四寒,分属两个韵部。
2) 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就写了许多这样的和诗,比如:
依韵和苏州蒋密学
馀杭偶得借麾来,山态云情病眼开。
此乐无涯谁可共,诗仙今日在苏台。
蒋密学的原作我没有找到。还是看一首我写的吧,呵呵。
七绝 依韵酬和诗友寂寞如歌  兰心
倦倚西窗望月明,疏星淡影伴秋声。
手中纵有惊人笔,一点心思画不成。
附原玉:
赠兰心 寂寞如歌
独立高楼望晓晴,故人何处柳青青。
未曾着笔描花色,犹恐词穷花色明。
原作和和诗用韵都属于八庚,但所选韵字不同。原作韵字是晴、青、明;和诗韵字选用了明、声、成。
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为了举例说明,我临时改了两首绝句,大家看一下:
馨香一缕为君留
馨香一缕为君留,瘦叶花残独自愁。
辗转庭前频问酒,几时明月照西楼。
和 馨香一缕为君留
冷月清宵独倚楼,馨香一缕为君留。
闲翻辞赋无凭寄,瑟瑟西风点点愁。
和诗选用了原作韵字楼、留、愁,同属于十一尤,但没有依照韵脚先后次序押韵。
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古人关于次韵的诗作很多,我就不去搜了,还是以我的拙作为例吧,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让大家见笑了。
中秋思乡(步韵 黄仲则) 兰心
花下谁人闲弄萧,乡愁浅浅远山遥。
应知两处中秋月,一样分明醉半宵。
黄仲则
几回花下坐吹萧,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和诗选用了与原作同韵部的二萧,并且用原作所选韵字萧、遥、宵,韵脚押韵前后次序不变。
这里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和诗意犹未尽,再和诗一首,就叫“迭韵”,如柳亚子读了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后,非常激动,感慨万千,于是又写了一首《浣溪沙·迭韵呈毛主席》。《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柳亚子原词: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 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浣溪沙·迭韵呈毛主席》: 落魄书生戴二天,每吟佳句舞翩跹,愿花长好月长圆。 平等自由成合作,匈奴南韶更于阗,骅骝开道着鞭前。
另外,和诗在标题上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的唱和诗标题常常用“和××”;和韵诗的标题则常常用“依××韵”、“用××韵”,或“步××韵”、“次××韵”、或“依韵和××”、“步韵和××”等,有时也用“和××”。一般称原诗为“原作”“原诗”、“原词”或“原阕”。 我们今天将别人的原诗词又尊称为“原玉”,过去没有这种说法。
好了,今天就这些内容,读两首诗和留一下作业,然后自由活动。
课后两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作业:
一、找出孟浩然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诸子登岘山三首诗韵脚字,并说明所押平水韵哪个韵部。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韵字:家、斜、麻、花,押平水韵 六麻。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韵字:平、清、城、明、情;押韵 八庚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韵字:今、临、深、襟;押韵 十二侵。
二、给李商隐《风雨》标注实际平仄,并找出其中的入声字和韵字,说明属于平水韵哪个韵部。
  李商隐《风雨》
凄凉宝剑篇,  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  销愁斗几千?
答案:
    李商隐《风雨》
实际平仄      
凄凉宝剑篇,  羁泊欲穷年。
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心断新丰酒,  销愁斗几千?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字:篇、年、弦、缘、千;押平水韵 一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七)
基础第七讲  拗救
还是先读一首诗,大家在读的时候最好出声的朗读,感受其语感节奏。我们常说要多读,多增加积累,为什么呢?其一是在读的过程中积累词汇,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其二就是培养语感节奏,感受其韵律美。也便于提高我们在今后的阅读赏析和写作能力。
我们已经领读了李白、杜甫、孟浩然、李商隐、张九龄、王维、柳宗元、等人的古诗,不知道大家对他们了解了多少,希望大家不要小看了阅读练习。今天我们读沈全期的诗作。
课前一读:
沈全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上节课我们说了什么是孤平,那么犯了孤平,该如何补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交流的内容:孤平拗救与拗救。
先看看孤平的两种句式,一个是仄平仄仄平,一个是中仄仄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平,这个只需要把第三字改成平声,就补救了
例如 万般梦一痕,大家看一下是否孤平了?
那么改一下:万般留一痕。
这里梦是仄声,留为平,这样用第三字的平来救第一字的仄,就叫做孤平拗救。
当然了,我的原句是:
浮生如柳絮,无际亦无根。
历历思量尽,千般梦一痕。
“千般梦一痕”就属于标准句式了。所以,我们能不孤平拗救,就尽量不使用这样的句式。实在不能替换了,再使用孤平拗救。
五言中像这样孤平拗救的句子很多,再比如:
往来成古今
夜来风雨声
调同词不同
故人千里来
同样道理,七言中(仄)仄仄平仄仄平我们说过七言句式中第一个字都是可平可仄的。这里的第三字是仄,犯了孤平,那么,我们就要在五字处换成平。
例如:双鬓向人不再青,
这句孤平,只需要把第五个字改成平声的,就可以了。试改下:
双鬓向人无再青,
用无字救了向字,这是七言的孤平拗救,像这样在本句中相救的孤平拗救又叫本句自救。在看一些这样的诗句:
落日下山人影长
山雨欲来风满楼
明月有光人有情
笑问客从何处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些都是第五字为平,用来救第三字的仄,这样的孤平拗救大家看明白了吗?
我们在讲格律诗时讲了五言和七言都有四个基本句式,这四个基本句式我们叫标准句式,复习下:
A.五言格律诗的四个标准句式
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B。七言格律诗四个标准句式
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里说的平起或者仄起都是指首句中第二个位置的字是平或者是仄而言的。
我们把凡是平仄不符合标准句式平仄格律的句子都叫拗句。拗句大体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拗句:小拗,可以不救。
五言格律诗
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以上句式中第三字平仄不符合者都为小拗,可以不救。
例如仄仄仄平仄,
例句,一水似明镜,
这句第三字本该为平,但是现在为仄,虽然小拗,但可以不救。当然你也可以下句用平平平仄平相救。
七言格律诗
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上句式中第五字平仄不符合者都为小拗,可以不救
也就是这样的句式:
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例如,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仄了,变成三仄尾,也是允许的,例如,
潭水才深四五尺, 我们也可以不救。
再比如:
极目萧条三两家
仄仄平平平仄平
横笛偏吹行路难
平仄平平平仄平
不破楼兰终不还
月落乌啼霜满天
上面这些例子说明 ,这样的句式都可以直接使用而不救。
第二种必须救的拗句,有两种拗救方式。
A  孤平拗救(本句救)。我们前面刚讲过了,看第二种;
B  对句救,这个大家特别注意下,容易犯迷糊。先看五言:
五言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 平平仄仄平
当出句第四字为仄的时候,对句第三字必须为平,也就是
出句为(仄)仄平仄仄,对句必须为平平平仄平。例如:
江汉惊叶落,斯人何以堪
出句,叶字处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对句第三字必须用平声补救。所以说,对句的何字,救了出句的叶字,出句第四字少了一平声字,对句第三句仄声变平声做为补偿。这个就是对句救。
具体来说,在这两句中,对句(第二句)的第三个字如果用了平声字,那末在出句(第一句)中,不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个字、第四个字都可用仄声字。这样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声字。整个这两句的格式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括弧里的字,平仄两可。还可以反过来加以说明: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个字按正格本该用平声字,而如果用了仄声字,可以在对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办法是把对句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而对句的第一个字,按“孤平拗救”的规则,照样可平可仄。七言句,依此类推,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规律加两个字。
  例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裴司事见寻》)
  以上两例,都是用对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
  以上两例的出句都是仄声。唐宋名诗中这样例子很多,在此不多举。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
  以上两例,不仅出句的第三、四字全是仄声字,而且对句的第一个字也用了仄声字。对句用了“孤平拗救”的规则。对句第三字的平声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同时也起了救上一句的作用。
 
再看七言:
七言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当出句第六字为仄的时候,对句第五字必须为平 即:
当出句为(平)平(仄)仄平仄仄,对句(仄)仄平平平仄平
也有本句救和对句救同时使用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字救两处
例如,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在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出句万字处该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拗了,对句无字给补救了,同时无字还救了本句的向字。我们把这个例子编成口诀,
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
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
这个是本句救和对句救同时使用的例子,大家要记住。再看几个七言例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十”是入声)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陆游《桐庐且泛舟东归》)
  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方岳《梦寻梅》“七”是入声)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四首》)
第三种拗句,也是特殊拗句,可以做为格律诗别体,变格来使用的,也就是我们说的特殊句式,来看一下:
五言:平平平仄仄,可以演变成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演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例如,
移舟泊江渚
平平仄平仄
又如
长安有贫者
平平仄平仄
初迷武陵路
平平仄平仄
七言例如
庾信平生最萧瑟
仄仄平平仄平仄
又如: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任是深山更深处
苦恨年年压金线
取次花丛懒回顾
五言:平平仄平仄
七言: 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两种特殊句式,在古人格律诗中应用很广泛,所以也被当成律句使用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特殊拗句的时候,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再看几个特殊律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
千载琵琶作胡语
淮水东边旧时月
传语风光共流转
从此无心爱良夜
行到中庭数花朵
特殊拗句由于大量的出现在唐人的应贴诗中,因此是可以视为律句的一种,也称为特殊律句,这种情况的句子一般绝句用在第三句,律诗用在第七句。
第四种拗句,除以上三种拗句外,都属于第四种拗句,也就是无法救的拗句,叫出律,也叫病句,必须改正。
我们来看几组例子,大家标一下平仄,说说哪些是对句救,那些是本句救,哪些是特殊拗句:
回看射雕处 (特殊律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句救)
淡泊情怀倚天远  (特殊律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对句救)
水含南渚遥   (本句救)
仄平平仄平
今天我们学习了拗救,对我们以后的写作练习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当你找不出更合适的平声字来代替仄声字,写出了拗句,也没关系,我们就按照上面讲到的拗救规则,在本句中或者对句中救一下就可以了,拗救既有一定的规则,也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是给严格的格律放宽了要求,所以我们要熟悉并掌握它,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灵活运用它。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下面看一下阅读和作业。
课后两读:
《夜宿七盘岭》  沈全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钓竿篇》   沈全期
朝日敛红烟,垂竿向绿川。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
逼楫时警透,猜钩每误牵。湍危不理辖,潭静欲留船。
钓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贤。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筌。
作业:
一、    五言、七言律诗中的特殊句式是什么?试着找出两句古诗中这样的句式。
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
例如:五言,相思隔重岭;七言:夜发清溪向三峡。
二、    举例说明五七言拗句中对句救有哪几种句式?
例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裴司事见寻》)
  以上两例,都是用对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
  以上两例,不仅出句的第三、四字全是仄声字,而且对句的第一个字也用了仄声字。对句用了“孤平拗救”的规则。对句第三字的平声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同时也起了救上一句的作用。
七言同五言,例句如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十”是入声)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陆游《桐庐且泛舟东归》)
  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方岳《梦寻梅》“七”是入声)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四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基础第八讲 五律的格式
课前一读
刘禹锡: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我们讲了格律诗是有字数限制的,分为五言和七言,又讲了四声与平仄以及入声字;还知道了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也叫“起句”,三四句为"颌联"也叫“承句”,五六句为"颈联"也叫“转句”,七八句为"尾联"也叫“合句”。每句之内,平仄交替;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另外我们还讲了在不犯孤平和三平调的情况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一个重要规则;特别介绍了孤平和拗救;并且知道了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所以凡是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还有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可以使用邻韵。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明白了这些格律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交流格律诗最常见的几种格式,在此之前,我们先说一下相关的内容。
大家在看点评诗词作品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说法,说某某的作品不合格律,又或者说这个作品某某处出律,说起格律诗,也会经常提到“律句  ”今天我们就先来看下什么是律句。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
仄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看下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平仄交替使用。
又如
红尘幻若指间沙。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也是交错使用的,这样才能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这个是格律诗语感节奏的一个特点。那么我们来下格律诗的一个定义。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韵律写成的诗。如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绝句、词,就是格律诗。每一首格律诗的句数,每一句的字数都是固定的;其中字的平仄,句的押韵、对仗都有一定的要求。
简单地说,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一定要求的诗词。即在平仄、对仗、押韵、定句、定言、节奏和章法等方面符合要求的诗词,称为格律诗词。
格律诗有以下几个特点:每句的字数必须一样,限压平声韵且一韵到底,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最常见的格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格律诗。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五绝,五律,七律,七绝。我们今天主要讲 五律的基本格式。
我们讲过五言格律诗的四个基本句式。
A、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B、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C、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
D、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也说过区分起收的问题是看诗的第一句第二字和最后一字的平仄来确定。依照这四种基本句式,就可以推演出五律、五绝四种格式。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我们先来看下: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标准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视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这里笛和直是今读平音的古入声字。
我们再来看首例诗
《写真寄外》薛媛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首先,根据马蹄韵规则,一句当中,平仄要两两交替,大家观察一下是否如此。接下来,我们把诗中一三五七句叫为出句,2468句叫对句,五言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是相反的,所以,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中,下和拈,下是仄声,拈是平声,平仄相对
第二句和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和第七句五言句中的第二字平仄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平仄要相粘。大家看下,拈和经;觉和眼;肠和君;平仄都是相同的,这里我们要记住邻句相粘。邻句是指诗的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以此类推。所有的格律诗都符合对粘的要求,根据这个我们记忆这些格式就很简单。没听明白不要紧,后面我们还会详细介绍推导方法。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标准格式)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首句第二字"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我们叫这样的格式为"仄起平收"。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标准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如: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鱼舟。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同样,这里"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所以视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
再来看一首贾长江的作品:贾长江是谁啊?贾岛。因唐文宗时任长江(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里需要讲下一点,仄起仄收和平起仄收是五言格律诗包括五律和五绝最常见的格式,就是首句不压韵。这里石是入声字,同音的还有十,拾,实,这些都是入声字。大家注意到“闲居少邻并,”这句没有,“平平仄平仄”,这就是我们讲过的的特殊句式。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标准格式)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如: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 微注小窗明。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 归飞体更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里夹和阁也是今读平声的古入声字。“回看射雕处”这句的平仄是 平平仄平仄,也是平起仄收句式的一个变格,特殊句式。
这里在说下,律诗的一个规则:律诗中间四句要求必须对仗,关于对仗的问题,我们以后在详细介绍。
律绝加一起,常用的有16种格式,大家听了会不会觉得晕啊,呵呵。下面有点时间,我们根据学过的格律来推导一下律诗的平仄格式,学会了这个推导方法,就不用去背律诗的平仄格式了。我们就以七律“平起首句入韵”为例吧,因为这个推导包括了之前我们学过的相关知识。
假如我们要写一首“平起首句入韵”七律,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根据“替”的知识,写出第一句的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有的朋友说了,不是“平起首句入韵”格式吗,怎么结尾是仄呢?那我们就换成平好了。
平平仄仄平平平,可是,这样最后面出现了三个平声字,我们学过“三平尾”是不行的。
那么我们还学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三五不论,那么我们就把第五个字改为“仄声”好,得出第一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1)现在正确了吧。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第一句正确的格式了,接着推第二句:因为联内上下句之间相同位置字的平仄必须相对(押韵的尾字除外),那么根据“对”的规则得出第二句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但是,偶数句要押韵,并且押韵必须押平声韵 ,因此这里得出的第二句还不正确,必须把最后的仄声改为平声,那么就从新得出第二句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样也可以,但是你感觉不规范,可以把第五个位置再改为“仄声”,那么就是这样了;
仄仄平平仄仄平(2)这就是标准的了。
现在有了这两句为基础,我们推导第三句,这前面(1)和(2)是一联是首联,第三句是另外一副联是“额联”,那么两副联之间的关系是“粘”的关系。那么我们就用“粘”的规则推导第三句诗的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里的格式是不是和(2)相同啊,是相同了,但还是不对,因为奇数句不押韵,尾字应仄,还得改,那么得出为;
仄仄平平仄仄仄
这里又出现了三仄尾了,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三仄尾犯律,但总是不标准,我们接着改,根据一三五不论的条件,把第五个字改为“平声”得出正确的第三句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3)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一联(颌联),根据联内“对”的规则,我们可以推导出第四句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4)
有了第四句,推导第五句,第五句是另外一副联颈联的上句,那么就根据两副联之间“粘”的规则推导出第五句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里第五句和第三句一样是不用押韵的,必须仄声收尾,像第三句一样。根据相关规则改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5)
有了第五句推导第六句,第六句和第五句是一联(颈联),根据联内“对”的规则,我们推出第六句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6)
有了第六句,我们推导第七句,第七句是另外一联尾联的上句,根据联与联之间“粘”的规则,我们推导出第七句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
由于第七句不押韵,所以同样要把尾字改为“仄声”,再根据一三五不论的条件得出正确的第七句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7)
有了第七句,就推导第八句,第八句和第七句是一联(尾联),根据联内“对”的规则推导出第八句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8)
到这里,一首七律就推导完了,看起来麻烦,其实只要懂了规则就非常简单,举一反三,不管怎么起怎么收,都可以这样去推导,所以根本不需要去背平仄格式,我们看看刚才推导出来的整体格式;
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1)
仄仄平平仄仄平(2)
仄仄平平平仄仄(3)
平平仄仄仄平平(4)
平平仄仄平平仄(5)
仄仄平平仄仄平(6)
仄仄平平平仄仄(7)
平平仄仄仄平平(8)
五律呢,就是七律去掉每句的前两个字,大家看看去掉以后变成我们讲过的什么句式了?
仄仄仄平平(1)
平平仄仄平(2)
平平平仄仄(3)
仄仄仄平平(4)
仄仄平平仄(5)
平平仄仄平(6)
平平平仄仄(7)
仄仄仄平平(8)
这就是五律的仄起平收格式。这种推导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格律诗。大家只要理解了这种推导方法,写作的时候就非常轻松了。这些格式也就不用死记硬背了。
课后两读: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作业:写出刘禹锡这三首诗属于那种格式,所押韵部和韵部。并标出实际平仄。
刘禹锡: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押一先,韵字:然、钱、贤、前。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押二萧韵,韵字:寥、朝、霄;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中。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押十一尤韵,韵字:州、收、头、流、秋;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九)
诗词基础第九讲 格式
先读一首诗: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上节课我们讲了五律的四种格式和一首七律格式的推导,今天由大家来推导出格律诗其他常见的几种格式,然后我们给出考试题。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标准格式,还是大家来推出第一种 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为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那么第一句应是仄仄平平仄,第二句要和第一句平仄相对,也就是平平仄仄平,第三句要和第二句平仄相粘,得出平平平仄仄,同样,第四句和第三句平仄相对,得出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我们来看一首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大家来给它标出平仄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日"字属仄声,末字"尽"也是仄声,我们把这种格式定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例诗1: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还有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应是眷怀友人的。诗中,发,撷,国为入声,大家注意一下。
例诗2: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例诗3  
八阵图  老杜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说一下第三句,石是入声字,三仄尾是允许的。
例诗4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儿这个字在平水韵中是平声,音泥。唐代人使用的是佩文诗韵,在这里儿是仄声。
我们根据第一种的推导方式再来推导
第二种标准格式: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例如: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平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因为是以平收尾,所以,首句押韵,也就是说,"仄起平收"格式要一、二、四句押韵。
秋日湖上  唐薛莹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这里的五湖:指江苏的太湖。说的是秋日泛游太湖,夕阳西下,烟波迷茫,处处使人忧愁。千年兴亡的历史,有谁向它《太湖》去问询!
大家接着推第三种标准格式: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例如: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  
例诗1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例诗2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例3
答李浣
韦应物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
这里饶是多的意思
再看第四种: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例如: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仄仄平  
城下暮江清。
平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掺:càn  ,渔阳掺是一种古曲;祢正平,祢衡,字正平
例诗1
苏颋《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例2:
唐代皇甫冉的《婕妤怨》。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
婕妤,这里指班婕妤,班固的姑姑。
五绝的要求和五律差不多,只是对仗可用可不用。也就是说,五绝句可全部用对仗也可不用,或者一二句用对仗或者三四句用对仗这个没有特殊的规定,其余同与五律。绝句在格律上是律诗的一半,如果你记住了五律的格律,那么五绝的格律你看一眼就能记住。绝句一般称为前截式、中截式和后截式。所以今天让大家自己来推导。七绝也是同样的道理。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来推导出七绝的四种标准格式。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
下面来看几首诗,大家分别说出是哪种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平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首是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
仄仄仄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
仄平仄仄仄平平  
是"平起仄收"。
苏台揽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  
是"仄起平收"。
绝句四首(其三)(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仄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平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仄平平仄仄平  
是"仄起仄收"。
下面来看七律,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上节课我们一起推导了其中的一种,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还有三种格式,即: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推出这三种标准格式,然后我们看例诗。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山作伴好还乡
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很明显,这首是"仄起仄收"。其中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酬乐天扬州(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  
是"平起仄收"。
4、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首是"平起平收"。是我们上节课推导过的格式。
关于五、七言格律诗的标准格式我们都知道了,现在在大家的头脑里应该还不是很清晰,这需要和实践结合起来才会熟练掌握它,只要我们理解了格律的具体要求和掌握了粘对的规律,只要知道了第二个字的平仄,一首律诗不管多长,全篇的格律都能推导出来,所以根本没用必要死记硬背,我想要不了多久,对于这些格式,大家就会信手拈来。
今天就到这里,下面把时间交还给大家,本节课不留作业,考试题我会发到论坛,请大家在下周一之前完成,周二我开始阅卷。也请各班班长周二开始统计这段时间所有交过作业的诗友名单和参加考试人员名单。拜托了。辛苦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十一)
第十一讲语法知识(二)
我们继续上节课的内容,接着复习语法方面的知识。
一、     词性活用
我们知道一个词属于哪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比如“红花”的a“红”是形容词,“分红”的“红(红利)”是名词。有时根据上下文语义不同而多解,如“红眼”的“红”通常理解为形容词,但在“动不动就红眼”中“红”又是动词。
在诗词对联中,词类活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活用是指原属于甲类的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乙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词类活用的几个方面: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名词“绿”当动词“吹绿”用。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渠”、“沼”名词用为动词还带上宾语,当“开渠”和“蓄水为沼”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名词“镜”用为动词,与“吟”对仗,“照镜”之意。
“宁问春将夏,谁怜西复东。” 问一问春天将要变成夏天了,谁怜惜在西边还是在东边。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白白听说贾谊迁为梁王太傅,又没有等到 像孙弘那样被任用为承相。相,本意是丞相,这里是任用为丞相,也是做了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2.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万 树茂盛。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如“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其中“低”,“小”、“悦”、“空”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另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其中“红、绿、”等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了。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例如下列两幅对联中:
邻碧上层楼,
送青仰灵岫,
“邻碧”,是邻近碧色的假山。“送青”,是送来青翠的山色。“碧”、“青”都作名词用。
  龙涎翠袅金仙宇;
  鹤焰红翻宝相花。
“翠”,翠色的烟气。“红”,红色的火焰。两处都是形容词作名词用。
5.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的活用主要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在一定的上下文当中,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清吴镇撰天津大悲院联中:
   禅门无住始为禅,但十方国土庄严,何处非祗园精舍;
  渡世有缘皆可渡,果一念人心回向,此间即慧海慈航。
“无住”,佛教语,指事物不会凝住于自身不变的性质,“住”作名词用。“慈航”与“慧海”自对,动词“航”也作名词用。

  再如古文中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  
(3)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  
   “援、乐、伏、”原本都是动词,这里不是处在主语,就是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都活用为名词了。
二、   句子成分  
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主语和宾语多是名词或代词,谓语多是动词。
例句:老师讲课。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句子,包含了主谓宾三种成分。“老师”是主语;“讲”是谓语;“课”是宾语。
那么我们现在把这个句子做简单地扩充: 小王老师讲课。 这里“小王”就属于定语。 再来看:老师细心地讲课。 这里“细心地”就是状语。 再来看:老师讲课很认真。 这里的“很认真”就是补语。
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定语是修饰主语的,状语是给谓语表达状态的,补语是用来补充宾语程度的。
当然,也可以这样扩充:老师认真地讲课。大家看,现在我把“认真”放在了谓语“讲”前面了,那么这个“认真”就成了状语。
因此说,一个词的成分取决于放在什么位置上,而不是这个词就固定的是什么成分。古代汉语中的句子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句子一样,也分成六种成分,它们分别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例如在“海客谈瀛洲”这个句子里,“客”是述说的对象,是句子的主语。“谈”是谓语。 “瀛洲”是“谈”的对象,它在句子里是宾语。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客谈瀛洲”。“客”的前边还有一个“海”字,是限定“客”字的,它是定语。
再比如“玉颜不及寒颜色”一句。句子中的“不”一词是副词,在这里,“不”是修饰“及”的。与“及”合起来表示一种状态,那么,副词“不”就做了动词“及”的状语。
还有“绿了杨柳,红了桃花”,两句中都有助词“了”,在这两句中的助词“了”,前句中的“了”是为了补充说明“绿”的程度,做了“绿”和“红”的补语成分。再如: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中的“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中的“又”,它是副词,它意在告诉读者:“风”不止一次地“飘飘”,“雨”不止一次地“萧萧”。它们做了“飘飘”与“萧萧”的补充说明,是补语。
再看一个例子:“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两句的意思是:“汉武帝刘彻去重寻仙侣,怅恨着蓬莱山遥远,谁料更有一万重蓬山,阻隔在你我之间。”我们先来看它的前一句“刘郎已恨蓬山远”,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句子中的“刘郎”在句中做什么成份,做主语,“恨”呢?是谓语, “恨”“蓬山远”。名词“蓬山”呢?是宾语,“蓬山”后面的形容词“远”呢?在这里做了“蓬山”的补充说明,说明宾语“恨”的内容的,“远”做了“蓬山”的补语。再来看后一句“更隔蓬山一万重”,这是个省略句,是承前省略。“隔”是谓语,“一万重”是数量词组,它是对“隔蓬山”的补充说明,它是补语,起了“多少”的作用。“更”是状语,它是说明程度的。
三、   省略句  
汉语中多数句子是具备“主谓宾”的完整句,如“万众齐描大地春”。但是,诗词联的篇幅短小,要在这样小的篇幅内表达较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就要尽量去掉一切可有可无的言词,使诗词的语言做到精益求精,所以,省略句极为普遍 。省略句依赖一定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省略了一个或几个成分的句子,其中省略了的部分,如果需要,可以确定地补出来。省略是力求简练。只要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句子的任何成分都可以省略。比如在诗词中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连词、方位词都常被省略。我们来看例句:
1)省略主语:“(我)举头望明月,(我)低头思故乡”,“(我)劝君更尽一杯酒,(你)西出阳关无故人”“(他们)各领风骚数百年。”
2)省略谓语:“清新(像)庾开府,俊逸(像)鲍参军”,“香雾(打得)云鬓湿,清辉(照得)玉臂寒”;
再如:“都护行营(在)太白西”;“多少楼台(在)烟雨中”;“臣心(像)一片磁针石”;
括号中省略的都是谓语,却并不影响句意。
3)省略宾语:“岐王宅里寻常见(李龟年),崔九堂前几度闻(他的歌声)”;“恐君浑忘却(我),时展画图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险阻的高峰);
4)省略定语:“(我家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它的)一生颜色付西风”;
5)省略状语:“(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虽然日逐笙歌乐,(我)(却)长羡荆钗与布裙;”
介词、连词省略:“名岂(因)文章(而)著,官应(因)老病(而)休”;
方位词省略;“细雨(之下)鱼儿出,微风(之中)燕子斜”。
省略了一部分语法成份,必须恰当,合情合理。否则句子可能不通或者难于理解。比如“(我)不信楼头杨柳(上面)月(升起的时候),玉人歌舞未曾归。”有的诗句省略成分较多,只剩下几个名词连成一句,叫名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种句子离开全诗不太好理解。所以,作为读者,要学会与人沟通,善解人意;作为作者,要注意章法、句意的严谨、连贯、完整,省略要恰当,既要多表达思想,又要清楚的表达思想,不能胡乱的省略或者不合理的堆砌词藻,使得语义不通。
四、    独语句:
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句子,叫独语句。有的语法书叫它独词句。独语句 ,是只用一个词 (或短语 )就独立成句的特殊句式。它那明快、利索、干脆、果断的特殊魅力来源于其逻辑结构  
  诗词对联中独语句非常多,例如:
  酸甜苦辣咸香涩
  柴米油盐酱醋茶
  古道西风瘦马
  小桥流水人家
  一竹一兰一石
  有节有香有骨
五、语序的倒置
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突出重点词语,诗词常出现词语顺序的倒装和错置,如主与谓、动与宾、定语与中心词常倒置等。
主谓倒置:一般词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倒装句却相反。
如“一唱雄鸡天下白”(雄鸡一唱天下白),“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
动宾倒置:正常的词序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倒装句却相反。
如:“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不才弃明主,多病疏故人);“春色满园关不住”(关不住满园春色)
定语与中心词倒置:
“孤帆一片日边来”(一片孤帆日边来),“美酒成都堪送老”(成都美酒堪送老);
还有比较错综复杂的倒置,“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置;“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倒置;“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是“影静重门闭,秋寒独树生”的倒置。总之,倒装不倒装,既要满足表达的需要,也要符合声律和节奏结构的要求。
六、复句
复句是在一个句子里,表达两层或着两层以上意思的句子,我们叫它复句。复句在诗词曲中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复句各分句之间表现为各种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连贯、选择、递进、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目的”等。 因为时间关系,简单的例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这两句是两个复句,而且,是完整的复句。它的特点是:诗中的前一句“人归山郭暗”,其中“人归”表达了一个意思,说的是“村人回归了”;“山郭暗”又表达了一个意思:“山野一片幽暗”。所以说它是复句。再看“雁下芦洲白”一句,也是如此。“雁下”是说“大雁降落了。”“芦洲白”意思是“芦洲一片灰白”。“雁下芦洲白”也是一个复句。这两句的意思是:“村人回归了,山野一片幽暗;大雁降落了,芦洲一片灰白”。
关于语法方面,我们就简单介绍这些,如果有需要,我们会在以后的交流中,涉及到语法知识的时候在补充说明。希望这两节课的语法复习,能给大家一些帮助。下节课我们讲对仗。
作业: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语。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3、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二、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1、            记取媒人是马公。
2、亘古男儿一放翁。
3、春风不改旧时波。
三、回复倒装之前的句型,并说明属于那种倒装句式?
1、中原北望气如山
2、杖藜扶我过桥东
3、今日山川对垂泪
4谁为含愁独不见
四、       按照自己的想法给下面的句子续上前两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者以“送别”为题写一首绝句。
答案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语。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名词活用为动词。
2、“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3、“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形容词活用动词
二、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2、             (你们)记取媒人是马公。
2、“亘古男儿(是)一放翁”。
3、春风(吹来是时候)不改旧时波。
三、回复倒装之前的句型
1、中原北望气如山(北望中原气如山)(动宾倒置)
2、杖藜扶我过桥东(我扶杖藜过桥东)(主谓倒置)
3、今日山川对垂泪(今日对山川垂泪)(动宾倒置)
4谁为含愁独不见(为谁含愁独不见)(动宾倒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十二)
诗词基础第十二讲 对仗(上)
关于语法知识我们用了两节课做了简单的介绍,今天我们来说说格律诗中五七言律诗的一项基本要求,对仗。
我们知道绝句是不要求用对仗的。用对仗当然也可以,那就属于修辞手法了。而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对仗的位置,一般是在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但也有一些例外。若是初学,就不要先弄那些例外了。排律除了首、尾联不要求对仗之外,中间不论有多少联,都是要求对仗的。
有的诗,有三联对仗,也有的四联全用对仗,这都是允许的。一首诗中,除了中间两联之外,首联也用对仗的,非常普遍,比正例少不了多少,尤其多见于首句不入韵的诗。举例:
  送友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咏怀古迹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首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的例子如: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四联全用对仗的律诗,唐人有一些,例如:
  登定王陵 朱熹
  寂寞番王后,光华帝子来。
  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
  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
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
关于特例,我们后面在介绍。看了以上的例子,那么,到底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有那些要求和种类呢?下面我们一一介绍下。
说起对仗,就不能不说对偶。对偶是汉语言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应用非常广泛。“对偶”的定义是: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偶中,不论平仄,也允许重字。
所谓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求避免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它不仅要求“词性相同”,还要求“平仄相对”,还要求“结构一致”,还要求“避免重复”,严格的讲还有“六相”一说。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说起词性一致,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对偶和对仗,这二者,一个是修辞格,一个是写作手段,是运用在不同的文体当中的,对偶在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顿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正是因为近体诗本身关于对仗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也很特殊,所以,在近体诗的语言中,不能说是“对偶”,而单独称之为“对仗”。因为律诗的美学特点是工稳、典雅、精练,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对仗”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
对仗应用到对联中,又有所不同。前面提到“六项”,什么是“六相”呢?六项就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六个“相”,简称“六相”。也是对联的六要素。其中的“意义相关”,在律诗的对仗中,只要求与主题相关,至于一联之中,可以相关也可以不相关。但是,由于对联篇幅有限,所以只能直接通过这小小的两句表达情感,如果这两句再各说各的,那么就不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了,所以对联上下句必须关联。律诗中的对仗比对联更宽泛,对联可以用在诗词里做对仗的修辞方法,而对仗不一定可以当对联。
对仗按照宽严来说,可以分为工对和宽对。我们先看工对:
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它要求完全合乎对联对仗格律:
句式一致,词性相当,结构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一般讲,出句和对句之间,相对应的词做到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即为对仗。但诗人们往往不满足于此,还追求把对仗写得更工整些,即所谓“工对”。工对,不仅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而且又把各种词(特别是名词)分出许多小类来。在这些小类里选词相对,才算工对。过去的启蒙先生教学童背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他们背诵的就是工对范例。当然,并不是说“天”只能对“地”,“雨”只能对“风”,这里只是指出一个大体方向,说明类似这样的词相对才算工对。科举时代,按对仗的需要,对字词作了分门别类,在传统的说法中一般是分为28个类别的,介绍如下:
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例如:
  天 文:天、空、日、月、风、雨、霜、雪,等等。
  时 令:年、岁、晨、夕、昼、夜、春、秋,等等。
  地 理:山、水、江、湖、城、村、洲、邑,等等。
  宫室建筑:宫、殿、楼、台、房、舍、门、窗,等等。
  器 物:舟、车、刀、剑、旗、鼓、帘、帏,等等。
  衣 饰:衣、裙、巾、冠、钗、环,等等
  饮 食:酒、茶、饭、菜、羹、肴、丹、药,等等。
  文 具:琴、棋、书、画、纸、墨、笔、砚,等等。
  文 学:诗、词、章、句、文、赋、歌、谣,等等。
  草木花果:松、柏、杨、柳、桃、杏、荷、兰,等等。
  乌兽虫鱼:莺、雁、虎、马、蚕、蝉、鱼、龟,等等。
  形 体:身、心、头、手、影、魂、音、容,等等。
  人事心情:功、名、宴、游、才、情、爱、憎,等等。
  人伦身份:父、母、夫、妻、君、臣、佛、仙,等等。
  代 名 词:我、余、他、谁、子、何;者、人,等等。
  方 位:东、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后,等等。
  数 目:一、二、千、万、独、双、数、几、半,等等。
  颜 色:红、绿、丹、朱、金、玉、彩、素、玄,等等。
  干 支:甲、乙、子、丑,等等。
  同义双音词:山川、江 湖、梳妆、宾客、友朋,等等。
  反义双音词:短长、表里、古今、兴亡、纵横,等等。
  重 叠 字:时时、处处、声声、漫漫、沉沉,等等。
  副 词:欲、将、不、皆、亦、未、曾、须,等等。
  连 介 词:与、和、共、而、还、则、只,等等。
  助 词: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以上每一个方面的字,所以划归一类,是因为它们意义相关,都涉及一个大方面的事物。同一门类的词,在意义相关的前提下,具体内容有的相类(如植物方面的“桃”与“李”),有的相反(如方位方面的“上”与“下”),有的相趁(如天文方面的“日”与“月”)。在对仗中,也正是要取其相类、相反、相趁之意。
简单的说,出句用了某一门类的词,对句如果也能找到这一门类的词与之相对,就可形成工对。例如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中出句用了“两”字,是数字,对句也用数字类的字(“一”)与之相对。出句用了“黄”字、“翠”字,属于颜色类,对句也用颜色的字(“白”“青”)与之相对。出句用了“鹂”,对句就用了“鹭”,都是鸟类。所以说,这是一联很好的工对。
  掌握工对,总体须注意这样几条:
  一是同类对。如前所述,造成工对,最基本的方法就:先取同门类(或邻近的)字词,用在出句和对句的各相应的位置上。例如: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子。”(储光羲《咏山泉》)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杭州名胜》)
  “雪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刘禹锡《骂姑山》)
  二是习惯对。有些字词,在分类表上虽然并不属于同一门类,但因意义上的关联比较紧密,所以在传统上,习惯上,历来认为把这些字语对用属于工对。如“诗”与“酒”,“歌”与“舞”,“声”与“色”,“心”与“迹”,“兵”与''马”,“人”与“地”,“老”与“病”,“无”与“不”,等等。例如: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白居易《除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九日》)
    三是句中自对。出句和对句,本身内部都有对仗意味,既自对又互对,就显得特别工整。即使两句之间某些字对得较宽,亦堪称为工对。例如:“草木尽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王维)在出句中,“草”与“木”对,“雨”与“露”对;在对句中,“荣”与“枯”对,“乾”与“坤”对。两句之间又互对。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句中自对而又互对。
 所谓工对,真正做到字字都对得很严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没有必要。一联诗中,只要多数字、主要字对得很好,就算工对了。特别是把数字、颜色、方位、叠字词对好了,就会显得很工。例如前面说的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历来认为是极好的工对,因为数字、颜色都对得特别好,至于“柳”字和“天”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重要了,又如苏轼的“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也是极好的工对。“歌管”与“楼台”,“秋千”与“院落”,都有句中自对之美感,两句互对又很工整,特别是“细细”与“沉沉”两个叠字词对得很工,这就够了。至于说“声”字和“夜”字对得并不很工,那就不应计较了。
  需要指出,对联(楹联、春联等)比诗中的对仗要求更严。原则上,对联都应是工对。流传很广的对联,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都是工对。写出好对联,需要懂平仄,懂词性,有思想,有意境。所以说创作对联,是一种技巧很高的艺术。
  再来看宽对
  宽对,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宽松的对仗,只要平仄相对、同词性的词相对就可以了,不讲究词的具体门类。“宽对”一般有下面几个情况:
(1)词类可以不拘
(2)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
(3)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
(4)上下联语法结构有异。
(5)局部不对。
  写诗只讲工对不行,大多数情况离不开宽对。严格的工对很难,一般也没有必要那样苛求。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尽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总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复。再者,求工太过,常犯“合掌”。如“室”对“房”,“别”对“离”等。
好的工对,往往属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凿出来的。所以多数诗作,用的都是不太严格的工对、邻对即把相邻的门类合用,如把天文、时令、地理方面的词,合在一起用,还有宽对。即使总体上算工对的对仗,往往也有少量或个别的字用了宽对。在七言诗句中,前四个字对得较严格,后三字,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讲究的情形,比较常见。特别是最后一字,连词性都不对的例子,也不少。例如: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
  还有就是首联和尾联的对仗,本属可用可不用,如果用对仗,就更允许宽松些。有不少就是半对半不对。似对非对,这都是可以的。例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白居易《夜宿江浦》)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怀古》)
杜甫格律严谨是世所公认,但他有许多超乎寻常的宽对,值得我们研讨与学习,我们再以他的诗为例,说一下宽对:
⒈ 有一种是词性不同,也用作对仗的,如: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四)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以上加“近接”与“长怀”、“锦江春色”与“玉垒浮云”、“万里”与“百年”,“悲秋”与“多病”等,词性各不相同。
⒉ 有一种超乎宽对,令人感觉似对非对的对仗,如:
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送贾阁老出汝州》)
“五马”与“二毛”是工对;“贵”、“侵”,词性虽不同,但都是谓语,亦可算作宽对,唯“人生”是名词;“莫受”是副词加动词,这两个词性是不相对的,但这两个不相对仗的词,却有使对仗一气贯下,流动之感,所以也算宽对了。
⒊ 有一种对仗,仅前二字相对者,如:
黄云高未动,白水已扬波。(《日暮》)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与任城许主薄游南池》)
此两联仅首两字,“黄云”与“白水”,“菱熟”与“蒲荒”相对,其它完全不对。杜甫却能大胆开拓,用这种似对非对的对偶句,使诗意流畅,毫无窒碍。
⒋ 还有一种以疑问句作对仗,常常是似对非对,如: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高三十五书记》)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观兵》)
⒌ 有杜律中有的对句甚至只有一字相对者,如:
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寄邛州崔录事》)
此联唯“有”“无”两字相对,因为此二字处于五言第三字的显要位置,它们的对仗使句子不对而觉其对。
⒍ 有一种是语法结构不同,也作对仗的。如: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何在”是宾语前置;“欲狂”是动宾结构。
杜甫律诗中有这么多种多样的宽对,常常是因为专用名词,或“不以词害意”等原因造成的。杜诗之所以有如此魅力,也许正是潜心于诗味而并不计较词语上的“小节”之故。侯孝琼教授说:“杜律正是有如此众多的宽对和似对非对的对仗句式,使得杜律能曲折尽意,既守“法”而又不为“法”所拘缚”。此话诚然。
当前有些人写诗,底子薄,功力不足,为了追求对仗工整,东拉西凑,以致写出来的诗板滞晦涩,读之味同嚼蜡,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杜甫律诗的对仗艺术和技巧,放宽律对的要求,写出真正、高品位的好诗来。
另外,我们在讲押韵的时候,说了一些变例和特殊情况,在讲平仄拗救的时候,也说过一些特殊的变例,比如“特拗”等。律诗中的对仗,我们说了,五七言律诗中要求除了首、尾两联,其他联句必须对仗,当然也有这样一些特殊的变例,其中首联、颔联和颈联对仗;颔联、颈联和尾联对仗以及首尾、颔联颈联都使用对仗的例子前面已经做了简单都介绍,下面在看一些变例:
1,蜂腰格
蜂腰格,是指颈联单独运用对仗。这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变格。它通常见于五言律诗。如:
杜甫《即事》: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即非。
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云鬓,腰支剩宝衣。
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蜂腰格,全诗只有一联对仗,所以又叫贫对仗。象这样的蜂腰格的贫对仗,前人做过很多。王维、李白、梁鍠、高适、储光羲、王昌龄等都做过。再比如:
送贾至舍人 李白
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下第诗 贾岛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⒉ 偷春格
“偷春格”,即首联对仗,颔联不对,颈联又相对,一首诗中仍保持两句对仗,只不过改变了其中一联的对仗位置。就是取“梅花偷走春光而先绽放”的意思而命名的。例如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嗍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又杜甫《月三首》之二:
并点巫山出,新窥楚水清。
羁栖愁里见,二十四回明。
必验升沉体,如知进退情。
不逢银汉落,亦伴玉绳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初唐时期已有此体.
⒊ 藏舂格
藏春格是指一、二联不对仗,三四联才对仗。如杜甫的《早花》: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
现今的律诗中,这些变格被当作游戏之作了。其实,前人可以这样做我们当然也可以这样做。只要在诗题后面的括孤内注明是什么格就可以了。
律诗中对仗的应用,有其工稳性,也有其呆板性。但是,如同前时期我们讲的音律,平仄,押韵等规则一样,只要守住基本规则,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要求。
“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对仗的法门当以工整为原则,以灵活为手段。至于其他分类以及有哪些技巧、有哪些禁忌,我们下节课在介绍。
作业:
1,对仗练习
出句 谁放梨花春一树 [长啸临风]
2,以“馨香一缕为君留”入句,写绝句一首,多写不限。(1、2可选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十三)
诗词基础第十三讲 对仗(中)
大家晚上好,我们接着说对仗。
上节课我们讲了对仗以及什么是工对,什么是宽对。今天我们从语法的角度,看一下不同语法结构的对仗句式。
(一) 一句式:
⒈主谓型。一个五言句或七言句,只有主语,谓语和修饰成分(附加成分)的,叫做“主谓型”。从其所带修饰成分上看,又有各种不同情况,例如:
⑴语法结构为“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的,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⑵语法结构为“ 〔状语〕【定语】主语谓语”的,如: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⑶语法结构为“主语〔状语〕谓语”的,如: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⑷语法结构为“主语谓语〈补语〉”的,如:
竹深〈留客处〉,
荷静〈纳凉时〉。(杜甫《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之一)
⒉ 主谓宾型 一个五言或七言句,有主语、谓语、宾语和修饰成分的,叫做“主谓宾型”。从其所带修饰成分来看,又有各种不同的情况。
⑴ 语法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的,如: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杜甫《天末怀李白》)
⑵ 语法结构为“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的,如: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⑶ 语法结构为“主语〔状语〕谓语宾语”的,如:
长路〔关心〕悲剑阁,
片云〔何意〕停琴台?(杜甫《野老》)
⑷ 语法结构为“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如:
沧海〔未全〕归【禹】贡,
蓟门〔何处〕尽【尧】封。杜甫〈诸将五首〉之三)
⑸ 语法结构为“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的,如:
【十年】戎马暗万国,
【异域】宾客老孤城。(杜甫《愁》)
⑹ 语法结构为“ 【定语】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的,如:
【云】气生【虚】壁,
【江】声走【白】沙。(杜甫《禹庙》)
⑺ 语法结构为“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宾语”的:如
【一】 秋〔常〕苦雨,
【今】  日〔始〕无云。(杜甫《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遗补》)
⑻ 语法结构为“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⑼ 语法结构为“ 〔状语〕主语谓语宾语“的,如:
〔晚晴〕风过竹,
〔深夜〕月当花。(李商隐《春宵自遣》)
⑽ 语法结构为“ 〔状语〕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的,如:
〔三秋〕梅雨愁【枫】叶,
〔一夜〕扁舟宿【苇】花。(温庭筠《西江送渔父》)
⑾ 语法结构为“ 〔状语〕【定语】主语谓语宾语”的,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⑿ 语法结构为“ 〔状语〕【定语】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的,如
〔座中〕【醉】客延【醒】客,
〔江上〕【晴】云杂【雨】云。(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
以上是律诗中主谓宾型的十二种不同情况,其中有些在对对仗句中出现较多,有些出现较少,当然它不能包揽律诗主宾谓型的所有情况。
大家在对句的时候不但要理解出句的意思,还要弄清楚句子的语法结构
⒊ 连谓型
在一个五言句或七言句中,有一个主语和两个谓语,主语和谓语之间,彼此有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这叫做“连谓型”。常见的有六大类,以句中前面三个成分为依据,举例于后。
⑴ 语法结构为“主语谓语谓语……”的:
风清飘(短)袂;
马健弄连环。(徐铉《晚归》)
⑵ 语法结构为“主语谓语【定语】……”的: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⑶ 语法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的:
词客有灵【应】识我,
霸才无主【始】怜君。温庭筠《过陈琳墓》
⑷ 语法结构为“主语谓语〔状语〕……”的:
锡飞〔常〕近鹤,
杯渡〔不〕惊鸥。(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
⑸ 语法结构为“ 【定语】主语谓语……”的:
【蝉】声断续悲【残】月,
【萤】焰高低照【暮】空。(杜甫《新秋》)
⑹ 语法结构为“ 〔状语〕主语谓语……”的:
〔门前〕路到潇湘尽,
〔石上〕云归岳麓多。(齐已《题赠湘西龙安寺利禅师》)
以上是“连谓型”的六类不同的情况,还有一些情况未能包括进去。
⒋ 兼语型。 在一个五言句或七言句中,名词、代词或具有名词性质的其它词类,既是前面谓语的宾语,又是后面谓语的主语,这样的句子叫做“兼语型”。如: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江村》)
“纸”与“针”既是前面谓语“画”、“敲”的宾语,又是后面谓语的“为”、“作”的主语。
(二) 两句式
在一个五言句或七言句中,有两个主语和两个谓语(即两个简单句),有的带宾语,有的有修饰成分(定语、状语、补语)。两句式也有几十种不同的情况,按其前面的三个句子成分,分七类举例于后:
⒈ 语法结构为“主语谓语主语……”的: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⒉ 语法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的:
花迎剑佩星〔初〕落,
柳拂旌旗露〔未〕干。(岑参《和贾舍人早朝》)
⒊ 语法结构为“主语谓语【定语】……”的: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⒋ 语法结构为“主语谓语〈补语〉……”的:
水寺闲〈来〉僧寂寂,
雪风吹〈去〉雁嗷嗷。(齐已《楚寺寒夜作》)
⒌ 语法结构为“主语〔状语〕谓语……”的:
神鸦〔乱〕嗓黄陵近,
候鸟〔斜〕沉梦泽空。(曹松《将入关行次湘阴》)
⒍ 语法结构为“ 【定语】主语谓语……”的: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⒎ 语法结构为“ 【定语】主语〔状语〕……”的:
【晓】色〔未〕开【山】意远,
【春】容〔犹〕淡【月】华昏。(李建勋《游栖霞寺》)
以上七类常见的,当然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
在对仗句中,还有三句式,它只出现在七言句中,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外,还有“花在月明蝴蝶梦,雨余山绿杜鹃啼”(齐已《中春林不偶作》);在对仗句中,还有半句式,如“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高适《闲居》),这十个字是一个简单句,因“一杯酒,犹胜百家书,”全是“知”的宾语,所以上句或下句只是半句话。这里不再多举了。
(三) 对仗句中成分的省略(省略句)
凡是按照意义的需要而具备应有的主语、谓语、宾语成分的句子,就叫做完全句;同完全句相比较,省去一个或者几个成分的句子,就叫做省略句,在对仗句中,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的较常见,我们来看一下:
⒈ 省略主语的,又可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⑴ 作者自指时,主语往往省略,例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以上例子中省略的主语,是作者自己,如果要加上主语,则应加上 “我”。
⑵ 指本诗题目中的人、物或事时,主语往往省略,例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此例省略的主语是“雨”,可以从题目中看出,所以省略后,读起来也没有困难。
⑶ 泛指或特指
“泛指“是指不确定的某些人,“特指”是指专门负责某种职务的人或一定范围内的人,这也可以从情理中推断出来。例如: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杜牧《早雁》)
谁须知胡骑纷纷在呢?不确指,或者可以说指“大家”。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
谁征苗?那是不言而喻的,指的是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和税官税吏等。
⒉ 省略谓语的,也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况。“()”内表示所省略的成份,
⑴ 省略了表示活动、变化的动词谓语,如:
雨中黄叶树(凄凉),灯下白头人(孤寂)或(落拓)。(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括号内补充的动词谓语等,只能作为参考,因为有多种补充的方法,哪一种都能说得过去,如也可补充为:“雨中(风吹着)黄叶树,灯下(只坐着)白头人”。
⑵ 省略了表示判断、存现的动词谓语,如:
树树皆(是)秋色,山山惟(有)落晖。(王绩《野望》)
映阶碧草自(成)春色,隔叶黄鹂空(有)好音。(杜甫《蜀相》)
⑶ 省略了表示比况的动词谓语,如:
浮云(似)游子意,落日(如)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这一类缺少动词谓语的对仗句,在格律诗中是比较常见的。
⒊ 省略宾语的,
野火烧不尽(草)。春风吹(草)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前一个“草”字是宾语,后一个“草”字是兼语,都省略了。
⒋ 省略虚词的,又可分:
⑴ 省略介词的,如:
乡泪(在或于)客中尽,
孤帆(在或于)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⑵ 省略连词的,如:
(因为)草枯(所以)鹰眼疾,
(因为)雪尽(所以)马蹄轻。
王维《观猎》
⑶ 省略助词的,如:
五更鼓角(之)声悲壮,
三峡星河(之)影动摇。(杜甫《阁夜》)
(四 )名词性语式或简称为“名词语”,
它是由有某种关系的一些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构成的近体诗中较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有的书上称之为“名物语式”,有的书上称之为“意象叠加”。这种缺乏谓语句子的含义,可以从这些名词的结构次序含蓄地表达出来;当然,也有借题意和上下句分析,体会出来的。它是一种艺术的语言,象景物安排于画面,象镜头出现于电影,是颇具匠心的。那种信笔堆砌几个名词,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与此毫无共同之处,例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这两句的大意是:被鸡鸣声唤醒的茅店旅客,在月亮还挂在天空时就起身赶路了,经过板桥,走在一片白霜上,留下了清晰的足迹。
(五) 对仗句中成分的错列(错列句)
汉语句子中成分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后,定语和状语在其所修饰的中心词前,补语在其所补充的中心词后。在某些对仗句中,其成分的组合排列,不按一般的须序,颠倒其位置的,这叫“错列”。错列包括其他的倒装与交插,也包括了倒装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⒈ 主移谓后 例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⒉ 宾置谓前 例如: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多,形作动)(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⒊ 定语后置例如:
〔夜〕救龙城【急】,〔朝〕焚虏帐【空】。(马戴《塞下曲》)
⒋ 交叉错列指句中变换位置的成分不止一个,形成交叉的现象。例如: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杜甫《日暮》)
此联属于交叉错列,原句顺序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这样的错列,“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一种迟暮之感。”又如: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杜甫 《南邻》)
此联两句的顺序应为:“儿童〔惯〕看宾客喜,鸟雀得食〈阶除〉驯”。可见原句中,谓语前置,宾语也前置了,”“阶除”前面省“于”或“在”字,如放在谓语前,可划为状语,如放在谓语后,可划为补语。“惯看”中的“惯”字,放在动词谓语“看”字的前后,亦有状语或补语的两种划法。
对于句子成分交叉错列的巧妙运用,杜甫确是一位大师。大家在读他的诗词的时候应多留意一下。
以上这些句子成分的交叉错列情况,在古诗句特别是格律诗中,是容许出现的,今人作格律诗使用交叉错列法,应注意以下两点:
1)符合古汉语特别是古格律诗的惯例;
2) 根据逻辑推断,可以得到正确的理解,至于为了调平仄,随意错列,以至使读者产生错误的理解,那是不足取的。
从上述一句式、两句式、三句式、省略句、名词句、错位句来看,格律诗的对仗句,确实呈现了有常有变,丰富多彩的句式及词和词、词组和词组间灵活巧妙的组合方法,具有匀称统一,百吟不厌的精神上的美的享受。
我们学习对仗句式,不仅能正确地深刻地理解作者在诗句所给予的内涵,而且还能从这些优美的对仗句式中,学到很多对写诗造句极为有用的经验,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四点
(一)律诗颔联与颈联的句式最好变换,不宜采用同一句式,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一句式,词序基本上是正常的;而其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采用了主移谓后的错位句式。
(二)欲使一个五言句或七言句的含义密而简,则宜用两句式或三句式;欲使一个五言句或七言句的含义疏而详,则宜用半句式或一句式。
我们比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与“〔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可一目了然了。
(三)在用一般句式不符合格律时,可用错位句以合律,且能收到句式多变,高古典雅之效,
如:“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四)欲使一个五言句或七言句词语更加精炼,意象更加密集,不妨使用名词性语式。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此语式亦具有高古典雅,感情容量大,启迪性强的特点。
今人学习古人律诗对仗句的句式,“可以灵活地处理和表现意象的时空关系、主宾关系,不粘不滞,自由地浑洒笔墨,使诗歌的含义带有更大的弹性。”(袁行霈《中国诗词艺术研究》)
下面还有一些时间,我们先介绍一下流水对。
流水对亦名串对。这是指构成对仗的上下两个词组或句子,在意义上具有相承、因果、假设等种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仗形式。因为这种对仗形同流水,上下衔接很紧,所以叫“流水对”。 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流水对像一道水流,不能中断,不可颠倒。出对句不能分割。如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完整。正对、反对的联语,都可以长;流水对的联语,通常较短。
如:
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自然界的草木,由枯而荣,由荣而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自然是前后相承的,“野火烧不尽”和“春风吹又生”,也是前后相因,意同流水。
⑵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两句之间是假设关系,“欲穷千里目”是条件,“更上一层楼“是结果
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上、下句不是对立或并列的关系,而是一气连贯下来,像流水一样直泻而下。
⑷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下句是对上句的陈述或解说。
⑸ 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杜甫《畏人》)
上句是地点的状语。
⑺ 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杜甫《示侄佐》)
上句是时间状语。
⑺ 忽闻哀痛诏,又下圣明朝。(杜甫《收京三首》之二)
上下句由一谓语连贯而下。
⑻ 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杜甫《蕃剑》)
十字问句一贯而下。
⑼ 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杜甫《月三首》之一)
上下句各是假设复句的一个分句。
⑽ 看花虽郭内,倚仗即溪边。(杜甫《倚仗》)
“虽”“即”虚字相对,转折而连贯。
⑾ 那因丧乱后,便作死生分。(杜甫《怀旧》)
“那因”、‘便作“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发生的因果关系。
⑿ 岁晚仍分袂,江边更转蓬。(杜甫《寄贺兰銛》)
“仍”“更”相应,表示进一层意思,有递进关系。
流水对以五言律诗为多见,两句道一意,叙一事,直可把两句作一句看。十个字的一句话,分两句说,故又叫“十字对”,或叫“走马对”。但也有十四个字分两句的;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杜甫《曲江二首》之一)
流水对既有均齐之美,又无板滞之感。所以律诗要有意识地多用一些流水对。
今天就介绍这么多,下节课我们接着聊对仗。
作业:

  一、 出句:常思洗耳期神隐[长啸临风]

     二、 以“我为君痴君不知”入句写一首绝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十五)
基础第十五讲 基础复习
大家新年好。
春节假期结束了,首先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生活顺意!工作顺达!福气多多!才气旺旺!
通过这近半年的学习,我们对格律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和大家一起系统的交流关于格律诗写作方面的知识,为了更好的衔接,今天我们先对以前讲过的知识做一下回顾。
我们从什么是格律开始,讲了四声与平仄、如何辨别和使用入声字,近体诗平仄规律及句式、句式中平仄的推导方法、格律中替、对、粘、格律诗中的特殊句式、孤平和拗救、对仗、合掌、押韵,和诗的步韵知识以及汉语语法知识等等。还详细的交流了对仗。我们来回忆一下:
什么是“格律”?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称。
格∶平仄、字数、对、粘、对仗、压韵、起、承、转、合,合称为“格”。 律∶音律、声律、韵律,合称为“律”。
那么,所谓四声,古音中,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中平声又分上平声和下平声。而在《中华新韵》中没有入声字,凡是发一声、二声的汉字就是平;凡是发三声、四声的汉字就是仄。在古音中,平声为平,上,去,入为仄。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特别记忆一下今发平声而古音为仄汉字,要做到能识别入声字。
替;一句之中,平仄两两相间,交替使用;对;一联之中,上下句之间平仄相反;粘:相邻两联之间,相同位置的平仄基本一样(这里主要看2、4位置,尾字除外)叫做平仄相粘。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当然了,这也是要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才成立的,我们下面会复习到。这样我们依照这些格律要求,就可以推导出律诗的平仄格式了,这个大家自己复习,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要记住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以五言为例:
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首句平起平收:   平 平仄仄平
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就是在五言每句的前面加平仄相反的两个字而已。这里我们要知道格式中还有一个变格,那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可以直接应用。使用这种格式需要注意的就是:一般绝句用在第三句,律诗用在第七句。
押韵就是一首诗韵句的韵脚都在同一个韵部就是押韵。押韵字的地方叫做韵脚。这和韵律不同,韵律是指如何用韵;比如, “倒韵”“串韵”“走韵”“僻韵”“窄韵”“险韵”等,就属于韵律的范畴。押韵,这个需要了解三个韵书:平水韵,词林正韵,和中华新韵.
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构成两两相对的语句,就叫对仗也叫对偶。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工对,宽对,流水对。
1 工对:句型一至,词性相对的对仗,就是工对。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 宽对:就是词性大体一至的对仗。
3流水对:就是上下句意思连贯的对仗。对仗不同于对联。
这里有一个对联六要素,大家要理解了:“字数相同,节奏相似,结构相近,词性相当,平仄相谐,内容相关” 内容相关,但是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不能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那就是合掌了。此为诗家大忌。关于其它几项,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在做系统的交流,下面,着重复习一下孤平和拗救。
我们先看下王力先生对孤平的定义:在一句诗里除了韵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孤平;孤平的句式有以下两个 五言平起平收句式平平仄仄平,第一字为仄时就叫孤平,七言仄起平收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字为仄时就叫孤平。
这个是一个完整的孤平定义。我们具体可以理解成一下三点:
1、根据定义里“在一句诗里除了韵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孤平”这句我们可以理解成近体诗孤平的禁忌只在押韵的句子;
2、根据定义里“五言平起平收句式平平仄仄平,第一字为仄时就叫孤平,七言仄起平收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字为仄时就叫孤平”这个说明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个,其它都不是,如仄仄仄平平,这个不是孤平。
3、根据定义里“七言仄起平收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字为仄时就叫孤平”也就是说七言仄起平收句式不管第一个字是平还是仄,只要第三个字是仄就是犯孤平。如,平仄仄平仄仄平,这种句式在网上是有争议的,所谓的争议就是根据“在一句诗里除了韵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孤平”,其实王力先生当时对孤平的介绍相对简单了一些,后来他在重编的格律简要中也认为这种情况可判定为孤平,其实这个争议也是王力先生留的尾巴而已,所以我们不必要拿这句话为此开脱,做为一青的学员,碰到这种情况都可视为孤平句。
孤平为格律诗的大忌,五言这样的格式出现孤平,第三字变成平声,七言第五字变成平声,就叫作孤平拗救。
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拗救,一般有两个办法,一个就是孤平拗救,也叫作本句救。
第二办法是对句救,当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仄仄平平仄,句式的时候,七言第六字为仄,五言第四字为仄的时候,对句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必须为平。
如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样叫作对句救。
格律诗有几个变格,一是三仄尾,比如平平平仄仄,出现平平仄仄仄,七言是仄仄平平仄仄仄,是允许的;二是平平平仄仄句式出现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出现仄仄平平仄平仄也是允许的,这个是特殊的变格。
出句尾出现仄平仄,对句尾出现平仄平。也是变格。
下面我们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1、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
  “凉 风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 看 射 雕 处”,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我们要注意的是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
“平平平仄仄变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
2、白居易的《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对句第三个字变成平声字,即“吹”救“不”)、
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补平!
3、陆游的《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
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
但是,对于孤平和拗救,向来就有诸多争议,我们这里以王力先生的为准,大家可以保留不同意见。
关于对仗我们讲的很详细,大家在应用的时候注意词性相当,避免合掌就可以了。语法本来就是复习的内容,想进一步了解的诗友可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自己研读。下面在给大家一个“学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
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其实关于拗救的情况,多数学者都认为是诗中出现一个错误,然后用另一个错误去救,但由于古典律诗中有这种情况,所以我们兰轩诗院只是介绍拗救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对拗救有所了解,但不提倡学员在写作时使用,这就同一个人生了病,然后靠吃药打针治好了一样,怎么说也不如什么病也不生的健康人好。
我们今天复习的这些,还有犯迷糊的朋友就自己多看几遍之前的讲义吧。
今天的作业:
一、        对以前学过的内容写一篇总结或者疑惑和感悟在或者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建议等等,字数不少于200字。
二、        以“学诗”为题写一首绝句。(二选一即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十六)
第十六讲  起承转合之“起”
大家好,先闲聊几句吧。不知道大家为什么不写作业,谁能告诉我原因?一开始我就和大家说,诗词是厚学,学无止境。有的诗友看到其他人的诗词,很羡慕,那么,你们知道不知道,他们也是从不会到信笔拈来呢?这中间,不知道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练笔,甚至,即使达到一定水平,仍然需要练笔呢!所以,大家不要不好意思,不管写出什么样的作品,也是你勤奋的果实。你会发现自己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进步。我这样苦口婆心的和大家聊,是希望一段时间以后,也能看到大家写出像样的作品来。言尽于此,大家随意吧!
下面,我们开始交流格律诗的章法结构。
格律诗由于篇幅短小,根本无法与现代诗歌、散文相比。但是却能在如此小的篇幅里,蕴涵着深厚的情感和畅达的思想智慧,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是以小见大,是以情感人。一支花开而知春来,一叶凋零而知秋近。一滴泪能释千古愁,一展眉峰能悦满怀情。
那么格律诗是怎样做到以小见大,以情感人的呢?这就是写作的章法,就是一首诗谋篇布局的方法。写一首诗,一定要做到谋篇在先,动笔在后。要先有写作的目的,也就是想写什么,主题是什么,打算怎么样写,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为了保证思路完整,脉络清晰,让读者读着明白,就需要好好地安排章法。
下面我们就从格律诗中最常见的起承转合法说起。
大家知道诗的起句即是破题 ,杨载在《诗法家数》中云;“起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
起句,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总之要气势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要平直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情感要为全诗奠定基调,内容要交代时间地点。说白了,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而起承转合;不仅仅是格律诗的基本要求,还是一种写作方法。
那么,就“起”来说,都有哪些常用的写作手法呢?我们主要从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这几方面来交流一下:
1、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
如王勃的【九日】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题为【九日】,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又如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
2、暗起-暗起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
如于谦之【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题为【咏石灰】,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又如黄巢【菊】: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为【菊】,并不不直接道出,只是暗中点出题意。
明起和暗起的区别,明起,直接点题,暗起,不直接点题,只暗中点出题意。
3、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一般是借景起的比较多
如:王维【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首句不言【相思】,而言“红豆春发”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
又如韩翃之【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主题目来,此为陪起。
4、景起
借景物起句,应用比较多。或即景生情,境界阔大;或刻画气氛,用做烘托;
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又如: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再如: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这里需要讲下,诗的起句,未必是第一句,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起句有时候可以是两句。
如七绝有一种布局方式是并列转结,我们以后在详细介绍。
先景后情,情景相生。那么这个景一般就是在刻画情景来烘托氛围
以上几种起句的方式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往往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个是我们起句的目的之一,尤其是绝句,绝句篇幅短小。要在起句的时候就奠定了全篇的情感基调。
5、反起—--不从题目正面写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如钱起【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题为【送归】,而作者却从来处着笔,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司空曙之【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
6、引起
引起,不先说题目,以眼前的景物,即景生情,引出题意。
如明高启【梅花】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古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如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这个和前面的景起略有不同。
这种是即景生情,另一种是把情感加到了景物的描写之中。关于情景相生里的有我、无我之境,以后还会介绍,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7、兴起,兴起—--心中怀想引出题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有两种表现形式,
如李频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此之谓兴起。
又如,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又如 诗经里的第一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体会一下,和前面的不同之处。引起是眼前所见的景物为衬托,引出题面;兴起是心中所感怀的事物引出下文的。
8、起句发端突兀
这类手法 多用精警之句来打动读者
比如 子建的 一首诗的开头。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这句的意思是说太阳下山,本身意思没什么,此类手法多是把作者的强烈感情溶入到大家常见的平常景色当中,来抓住读者,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又如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本身意思很简单,只是绿叶成阴,但是把作者的强烈的情感加上去就变成了精警之句。
此外还有一些起句的方法,如用问句起问,承句或者承转合都在回答,还有很多起句的方式,不一一列举了。因为很难给这些起句的方式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归纳。正所谓文无定法。以上都是讲起句的,关于承转的问题,我们下次在讨论。
作业:
一、 试着找出利用以上手法中起句的三首古诗,并说出是怎么起句的。
二、 试用明起和暗起两种手法,以“桃花”为题各写一首绝句,(可选一种写法写一首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十七)
四期第十七讲 起承转合之:承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了起承转合里起句的几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我们写诗一般要遵守的原则是:情要有景做铺垫;景要靠情去升华。所以,在布局谋篇的时候,是离不开景和情的。
一首诗有了起,接下来我们看如何承接呢?那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顺势而发,也就是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要做到一个“紧”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全篇的第一个过度。承句一定要生动,句意要开阔;要清楚明白;要通贯全篇。承句不但内容要相承起句,承句的情感更是要和起句的情感协调。承句的字,就必须注意剪裁,也就是“炼字”。 炼字,就是选择最合适的动词,如何炼字,这个我们以后会讲到。
我们先来看看具体的诗例;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首联,起句)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颌联,承句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颈联,转句)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尾联,合句)
我们看看承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句承句写了具体的“江”景,也写了具体的“巫山”的“雾”,景物,是具体的,是有代表性的,是符合作者心情的“景”。我们从起句就知道作者的心情苦闷的。塞上是指巫山,风云接地,就是天空阴沉沉的,给我们的感觉很沉闷的。所以这承句的景物恢宏磅礴沉闷,在“起句”“巫山巫峡”的笼罩范围之中,也给人以压抑的感觉,正是符合了作者当时压抑忧伤的心情。也是非常压抑的景。
也就是说,你给了读者一个话头,接下来就是对起句的拓展了,就是纵深的发展写法了,要写到具体的景物、事物。如果还是写笼统的,概况的,那么就成为空乏的了,言之无物了。景物都是为后面的情感作铺垫的,下面首诗例也是一样;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起句给了我们什么情感啊?悠闲自在的惬意的情感。

那么看“承句”“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颌联,承句  )
承句”具体写到“燕子”、“鸥鸟”上,从景物来说更细致,清晰。就像电影的特写镜头那么清晰。正因为它 的细致、清晰、悠闲自在,给人耳目一新的,自得其乐的感觉。就是当时作者心情的写照,所以写景要根据心情挑选物象,不能见什么就写什么。氛围是很重要的,而起句和承句就是制造氛围的。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营造出来的氛围,写东西营造氛围,就是牵着读者鼻子走,把读者引领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来。若是心情惨淡,美丽的景物也会写的悲悲切切,比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所以,景物选取是要和你表达的情感基调一致的。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承)
这首诗承句和起句的景物是并列的,是齐头并进的。都是为后面的“情语”铺垫,引路,使读者逐步走进你的情感之中。这首诗历来被诗家推为七律第一,是有道理的,希望大家能多多品味。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蝉》的承句,写了“蝉声”,因为立意是“居高声自远”。所以从蝉声引导到“居高声自远”来。承句从另外一个角度写景物或特点,为了引出立意,承句一定要写和立意相近的内容。
下面我们再以绝句为例,介绍承接的几种写法:
1、并列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内容并列。
如唐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崔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句写朱崔桥的草花,次句并列写乌衣巷夕阳,有对仗的美感。
2、因果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内容有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关系。
如唐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口啼。
啼时惊妾梦,不肯到辽西。
首句写女主人驱赶讨人喜欢的黄莺,这是为何?次句承接首句写“打起黄莺儿”的原因:因为你在树上啼叫会惊醒我的美梦。
3、连贯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是先后连贯关系。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一二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首句写“故人”向西告别黄鹤楼,次句则承接写然后去扬州。
4、递进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意思更进一层,是递进关系。
如唐宋之问《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首句写诗人被贬岭南,在空间上隔绝家乡;次句进一步承接写时间上也隔绝,杳无音讯,加强了诗人遭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乡亲人的不尽思念。
5、比兴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是比兴关系。
如宋朝林升《题临安邸》一、二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首句写青山之外还是青山,高楼之外还是高楼。次句承接写从北方避难而来的人(金人夺取汴京以后,南宋君臣只好从北方迁都到杭州避难),在西湖上仍唱歌、跳舞,到何时才会停止?他们正如“楼外楼”一样,除了唱歌、跳舞之外还是唱歌、跳舞!用了比兴手法去承接,强烈地讽刺了无能的南宋政府。诗人的爱国情操,颇深!
此外,还有其它承接开头的写法大家以后自己留意一下,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诗的承接,应注意与题目相关合,并紧接起句的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如温庭筠【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题为【瑶瑟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诗中却无“怨”字,而从“梦不成”叙起,用反起之法,承句紧接起句,用“碧天夜云”衬映出“梦不成”意态,语意方能连贯。
说明承句要和起句紧挨着,不能跨度太大,要是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的时候可以例外 ,比如,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所以承句如何写要和作者的布局还有采用的修辞手法有关 ,绝句的承接,还是上面那句话:要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如果说,起句写的是大范围,是全貌,诗言阔,都在起句上了。那么“承句”要在起句的大范围之内,从纵深处拓展,分承起句的景物。承句,就可以写的浑厚,雄壮,气势磅礴。总之,大家要记住,承句,顾名思义,就是承接起句,要承接的紧凑 。作为起句的进一步描写,笔墨多是为主题情感渲染氛围,一般多是以写景为主。
这节课内容就这么多,下节课继续交流起承转合之:转
作业: 以【早春】为题,写一首绝句,注意格律要求、语句流畅、主题明确、起承相关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十九)
四期第十九讲 起承转合之结尾及卷帘体
大家好,今天来说说怎么结尾。
之前我们聊了格律诗的起、承、转,那么,起承转合的合句就是合一篇的终结之意。要根据开始确立的中心思想,来确定结句以什么为主。可以以自己为主,可以以景为主,也可以以情为主。总之,“诗言志”,合句应是一个“省己、省人”的收场。
这个收场可以是对上文景与情的收场,也可以对上文的情再作延伸,就是语言尽了,但是由语言所制造出来的意境未尽,让读者读完全篇后,会根据个人的情况往更深处感悟。是情景抒发到一个极致后的感悟。
其实,合句就是合题,就是包容,包容起来了才是一个整体。如果诗的题目是全诗画面的一个标注,那么合句就如同标注的立意体现。
例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个合句就是充分体现《送友人》这个立意上,来表现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挥手告别时候,连马匹都依依不舍,何况人的心情呢?
合句不要拖泥带水的、紧接转句,干净利落的合。这就要求,不要继续还停留在转句的意境上。以一字或两字接转句,使其连接、不断裂,要以意为上。可以明示,也可暗示,可以是正意,也可以是反意。意,应为无尽之意,不要把意一下子写完、写尽,不能写得没有想象的空间,要留有余味。
也就是说,诗歌的“合”,是全篇的关键所在。它明确主旨,拓出远神,感染读者,抒发情怀,勾起读者遐想等收结全诗。正如宋朝洪迈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明人谢榛也说:“结句当如敲钟,清音有余。”
下面我们还是具体看一下,诗歌的结尾,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抒情收尾。即通过抒情议论,升华意境。
如杜牧《赠别》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抒情的结句,是点睛之笔。读者不难想象,那彻夜淌滴的烛泪,不正是男女主人因离别而在伤心流泪吗?蜡烛尚能“替人垂泪”,离人之悲,更何以堪!意境深远,韵味绕梁。
还有比较出名的一首,
题鹤林寺僧舍 [唐]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2、 以景收尾。即以景结情的写法,往往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洞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诗是以景结情的佳作。结句季节是春天,时间为夜晚,地点是郊外渡口,行人及船夫皆无,空空的渡船只剩悠然、漠然了。掩卷之余,读者仍能感悟到诗人当时的处境和矛盾心情:选择出仕,自己有志改革却力不从心;选择归隐,不正像水急时的野渡横舟吗?景中含着扰人的忧思。
又如:《黄鹤楼闻笛》唐 李白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再看一首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 设问收尾。即以发问、反问作结。问得巧,发人深省!
如李白的《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此诗通过结句的明知故问,诗意拓展了:写出了一位女子的美丽,不仅美在蛾眉,更美在一片等待中产生哀怨的苦涩、纯真的相思之情。巧妙一问,还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美人怨恨的原因是什么?是单相思?还是男子另有春花秋月?……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矣。
4、根据题目收尾
根据题目收尾一般有三个方式
A、就题目收尾
根据我们诗的题目来收尾,一般是指命题诗的扣题
B、从题收尾  也就说根据题目我们写出的某些情感或思想来收尾。
C、就题目用虚笔来收尾,
比如老杜的画鹰
结尾是“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意思是说鹰从画上下来去搏击凡鸟,来衬托画鹰的人的高超画艺。
诗歌的结尾,除上述四种常见外,
还有陈述式: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还有对比式:如李白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还有对仗式:如柳中庸的“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还有用议论来结尾的等等,以后涉及到的时候我们还会深入的讲解。
结尾应如何去“合”,笔法很多。这里用景、情语收尾要注意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但最终离不开一个原则:合,必使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回味无穷。总之,起句和结句。要做到一点就是“起的自然,结的深远”首尾相映。
从上述看来,诗歌的起、承、转、合,对一般诗歌爱好者,是有帮助的,但对艺术修养精深的诗人,他们就不会被这些手法所束缚,正像“文亦有法,文无定法”一样,形式最终还是为内容服务!大家注意这句“文亦有法,文无定法”有的诗友喜欢强调”文无定法“岂不知,凡事都是要从两方面看的。也像陆游在《文章》中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确如此!胡应麟也在《诗薮》中感叹道:“太白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好了,起承转合就先介绍这么多了,在以后的交流中我们还会涉及到起承转合的其他内容的。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卷帘体如何。
我们知道诗有正体杂体之分。期中,古体诗和近体诗为正体,正体之外的诸体为杂体。杂体又称异体,在内容体式的选择,功能效果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比较特殊,如竹枝、回文、打油、宝塔、剥皮、嵌字等,古今流行的辘轳、卷帘等也属杂体。
卷帘体诗的特点大致是
  一 名称起于生活现象。卷帘,顾名思义,卷起一张挂着的竹帘。写卷帘体诗就像卷起一张竹帘的过程与结果。古代门窗多挂帘子,起挡风或遮避作用。人们也许从每天挂帘卷帘的生活情趣中联想起作诗来,把这种诗形象地命名为卷帘体实在很洽当。
  二 卷帘体诗的创作有以下几种:
1、自行制帘,在卷帘。创作过程分两步:
第一步制帘 即先写一首帘体诗挂起来。这种帘体诗有其特点,题目往往是四字成语,且多为并列关系,如春夏秋冬琴棋书画 笔墨纸砚 梅兰竹菊或阳春白雪 栁暗花明等,然后按题目所示,每一字起一句,成一四句绝句,也可以是律,成藏头嵌名诗。也有不用四字成语做藏头嵌名诗的,只写一首帘体诗挂起来。
第二步 卷帘 即按帘体诗写卷帘体诗四首。其特点是,第一首第一句用帘体之第一句,第二首第一句用帘体第二句,第三首第一句用帘体第三句,第四首第一句用帘体第四句。按帘体诗句含义接续写,这些诗,必须相互应和,互有关联,融成一体,并且押原韵。为此我尝试着写了两组,甚为粗陋,像不像做比成样吧,其实,近来网络上这样的诗也有很多,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搜来看看。
卷帘体 春夏秋冬
    诗/兰心
春暖花开又一年,
夏时雨汗润耕田。
秋来稻谷香村院,
冬至寒凉且醉眠。
大家看出来了吧,这是一首嵌题目的藏头诗。挂完帘了,按此四句开始写四首卷帘诗,

春暖花开又一年,
清新合意艳阳天。
将心且向风前舞,
莫叹流光悲逝川。

夏时雨汗润耕田,
朝暮殷勤少睡眠。
盼得秋来收万谷,
清歌夕照淡炊烟。

秋来稻谷香村院,
陌上欢歌几少年。
闲话桑麻闲对酒,
清风淡月到窗前。

冬至寒凉且醉眠,
光阴流转总依然。
糊涂四季糊涂事,
一梦应知已忘年。
顺便说一下,卷帘体诗须每行一句排列,才能看岀卷帘之势,如每行二句则不可。这样形象地将帘体诗一句一句地卷起来,才名符其实。
我们再看一首不用四字成语做藏头嵌名诗制帘的例子,还是看拙作吧。
卷帘体 祭清明
  诗/兰心
春把怀思落几家,
故人相去岁无涯。
天堂渺渺无梯路,
心祭一枝黄菊花。
然后用这四句开始卷帘:

春把怀思落几家,
村头老树乱啼鸦。
合当时节清明祭,
恨别伤情无以加。

故人相去岁无涯,
多少哀思独叹嗟。
荒草不知追念苦,
凄凉孤冢莫留些。

天堂渺渺无梯路,
一柱轻烟孤影斜。
伤却清明伤冷雨,
转头眼底落梨花。

心祭一枝黄菊花,
冷风细雨乱琵琶。
年年愁绪凭谁问,
不见门前发柳丫。
这种形式大家看明白了吧。我们看第二种
2、以他人诗作制帘,在卷帘。
  也就是用他人或者名家名诗作帘体句,如李国安先生用郑板桥绝句<竹石>为帘体,每句作一首成四首卷帘体诗。我们看一下:
读板桥《竹石》有感,依其绝句,也学写竹:
卷帘体 李国安
竹 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
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 。

咬定青山不放松,
既生此处便葱茏。
霜欺雪锁迎枝挺,
化作甘霖润绿浓。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却与蓬蒿志不同。
重节虚心昂向上,
身单力弱也铮铮。

千磨万击还坚劲,
无畏寒侵酷暑蒸。
不是多经风雨砺,
何能岭上这从容。

任尔东南西北风,
沧桑笑对意非惊。
得失宠辱皆儿戏,
喜看身旁不老松。
3、不制帘,直接卷帘。
也就是随意立题,写出一首,第二首的首句是第一首的第二句,第三首的首句是第一首的第三句,第四首的首句是第一首的第四句。这种卷帘体诗,一般绝句是四首为一组,当然可以是律诗,就要八首为一组。(不过律诗比较少)但因无挂帘之参照,其巻帘之势看不清楚。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卷帘体,都是一种文字游戏。不同的是,轱辘体是以一句为题,反复咏唱,卷帘体则是以一组诗咏唱一个主题。之所以给大家介绍这两种杂体诗,是觉得在娱乐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家对格律、字、词、句、章法布局等的熟练掌控能力。
我们说过,起承转合讲完以后要考试分班的,所以,今天的作业也是考试题,给大家两周的时间考试,考题就是我们刚讲过的卷帘体,清明将至,就以清明为主题吧。大家可以用古人的诗句做帘题,在写四首卷帘诗,也可以自行制帘,写五首卷帘体诗。还可以不挂帘,直接卷帘。要求是七绝,须做到语句流畅,立意明确。点评以是否符合格律要求为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二十)
第二十讲 作业总结及七绝56种写法(一到五)
    大家晚上好!本来想说一下这次与华夏脱离的事情,但这节课内容比较多,就不做解释了,我们一切依旧。只是回归了兰轩,更换了论坛而已,但学习和交流的空间会更广阔。请大家注册中国诗词论坛。(http://www.zhgst.net
    下面就之前的几次作业和这次考试所存在的问题做一下总结,问题有五。
一、有些诗友平仄掌握的不熟练、诗句中还存在失对、失粘,甚至还有失替的现象。
     关于这点,除了熟悉格律诗的格律要求外,还建议大家在平时读诗的时候,不管是读古诗还是今人之诗,一定要养成念或默念的习惯,体会其平仄架构,通篇的气韵,最后自然会形成本能。
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在我们阅读的时候,不只是它的内容,而且一定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的错落连接。形成本能以后,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把适合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词语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了。
    二、词不达意。用词表达意象不准确,并且有用词生硬、冷僻、造词的现象。
     说明大家在炼字上下的功夫是不够的。能不能炼好字,是决定一首诗的成败,一首诗的灵魂所在,就是看你能不能把这个炼字做足、做好,不过这也不能全怪大家,这也是学诗人的通病。大家要注意的是,我们是初学,文字不能故作高深壮,生硬、冷僻字不要用,太古气的用语和典故也不要用,更不能生造词语,尽量做到全诗自然流畅,决不能让读者读起来拗口。更要力戒浮华,堆砌辞藻,却没有一个中心思想串接。字词得与全诗意境或意思相合,诗词的语言讲究的是凝练,所以,多余的字词就不要用了。不如用平常字,写心中思,达意而雅致就好,气韵流畅最佳,万不可有拗口的句式,影响了诗的气韵。
   三、意象繁杂散乱。
    有的诗友的习作,读起来不知所云,短短的四句话表达了多个意象,却没有了主题。这里需要强调一点, 即使我们心中有千丝万缕的情感,但是要通过一首古典诗词表达出来,也只能选择这 千丝万缕中的一丝一缕来表达。因为格律诗词受字数的限制,不象现代诗歌可以长篇描写。所以我们在写作之前一定要选择好,到底是要表达哪种情感 ,也就是立意要明确,然后合理选景,为主题思想服务,至于其他的意象再美,也不要叠加进来了。要学会以点带面。

四、表达意思要连贯,构思要严谨。承接不能断裂、转不能突兀、合要扣题。
意思要让大家可以看懂,句与句之间衔接要好,不能脱节。不要弄得云里雾里的。同时构思要严谨,造景要符合自然规律,不能一句春来一句冬的,也不能这边说着碧水青天,那边又说淫雨霏霏,像“临窗闲对月,听雨到天明。”这样的病句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五、缺少真情实感。大家知道,“诗乃心语,情乃诗魂”。
写诗重在一个“情”字,首先要有感情,有了感情才会触景生情,才能让我们的作品有感而发。这就需要我们不但要培养善于用眼来观察事物、还要培养善于用心感知事物,记得我和大家说过,“一支花开而知春来,一叶凋零而知秋近。一滴泪能释千古愁,一展眉峰能悦满怀情。”只有你用心去写了,用情去写了,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才会是好的作品。所以,我们要从身边生活中确有感想的事写起,以意统帅全篇。
总之,我们拿起笔来,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抒发什么情感,情感的基调是什么,也就是立意。然后选取一点,用恰到的字词来描写,要字与句当,意与境谐,行文流畅,做到言之有物,道之有据,气韵贯通,情景交融。另外就是注意谋篇布局,就是层次结构是否得法。也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升华我们要表达的情感。
关于作业问题我们就总结这么多吧,从今天开始我们具体讲一下绝句的章法结构以及写作方法。
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人一起联咏时,往往由某人先以四句起讫。如果没有人续作,则就成了“绝句”。这只是绝句的起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绝句,所以一般称为古绝。
而我们现在所称的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是一种律绝。古绝和律绝最大的区别是,律绝必须符合格律,而古绝只要求押韵,不讲究平仄,一般归属为古风。因此,我们现在说的绝句,其实就是指的入律的诗体。绝句有时也称“截句”和“断句”。一首绝句四句,分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的,称六绝(这种诗体较少见),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体裁最短小者之一,具有篇幅简短、语言精练、意境完整、内涵丰富、声韵优美、易诵易记的特点。
我们讲过绝句有4种格式呢,大家回忆一下,七绝的四种格式是什么?
平起平收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还犯迷糊的朋友和新学员注意一下了,可以找出之前的讲义看看这些格式是遵循什么格律要求推导出来的。这里就不重复了。
关于绝句的章法结构下节课我们再做具体介绍。
有朋友建议我带领大家从绝句56种写法开始练笔,所以,我们会用一段时间来介绍绝句56种写法并利用其法做练笔。下面先对期做一下简介。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
 我们今天学习期中1——5法。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明僧德祥《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
明姚汝循《回雁峰》:
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如唐李益《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明黄荣《牡牛图》:
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我们看到,以上1到4法皆将四句划分为两个层次,使用“承”的手法,达到层层递进的目的。并巧妙的利用了时间和空间的回环,使整首诗读起来更加荡气回肠。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
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
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
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大家看出来没有,第1至第5法,都是重字法,要求在七绝的四句中,必须在至少两句中有重复的字词(有时甚至四句都要有重字)。我们前面刚刚说过,绝句的章法结构就是谋篇布局,也就是层次结构是否得法。说白了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每句诗甚至每个词,都要与诗的主题相关,不能太散,东一句西一句,离题万里。而重字法则强制我们必须在各句间重复用词,(特别是在第三、第四句的重复,把思路强拉回来)这样,就达到了紧紧围绕诗的主题而不跑偏,达到主题明确、立意清晰、前后呼应、整体章法完整。也就是冯振说的“三四句必紧接,而与一二句不即不离”。大家课下好好体会一下这五种写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此法。但我并不希望大家受条条框框的束缚,没有了自己的灵性。
今天的作业:七绝,以落花为主题,题目自拟,要求:运用重字法,注意围绕主题选景,首句扣题,尾句呼应起承句。做到立意明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基础知识汇编(二十一)
第二十一讲 绝句的章法结构及绝句56法(6、7、8、33、49)
大家晚上好。
我们之前用了四节课的时间讲了格律诗的章法:起承转合和一些相关的写法。从今天开始,我们具体说一说绝句的章法,绝句的章法自然也离不开起承转合。
我们知道绝句有谋篇或谋句之说。 一首好的绝句,句子可以不漂亮,但整体必须是漂亮的。  我们以一个五绝为例来看看: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整篇一句一句地看,并无好句,但整体却是一篇好诗。 这首诗 采用了倒叙手法,后一句是前一句的原因。句句深入。这就要求我们提笔写时,心中先要有个构思。也就是写诗首重谋篇。
下面我们通过几首例诗来看一下绝句的章法。例如: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细看这首诗的起承转合:  
起句非常自然;  承句做进一步描写;  转句用了一个问句;合句答的耳目一新。
当然,也有不少不讲这个章法的作品。如老杜的“两个黄鹂”。用了两个对仗。
再来看一下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个算是转得较暗,相当于:(但是)儿童相见不相识。
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通过一个问句来转。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悲慨中不失爽朗之气,既写实,又浪漫;既伤感,又幽默,正是盛唐气象的最好写照。通过一个“莫”字来转。
我们可以看出,绝句,一个好的转结,能让全篇出彩。  关于起承转合,主要还是靠自己多读前人作品,细品而领悟。这种章法的布局要求是:起要扣题,承要自然,转要新巧,合要点睛。另外,
像一些章法较好的作品建议大家仔细品读,可能对你们的创作会有大的帮助。王昌龄、王之涣的,都可以。唐诗三百首中的七绝,大多是章法很好的作品,细品一下,必有收获。下面我们再详细的说一下绝句的起承转合,先来看看起句。
一、“起要平直”。
       “起”又叫起调、发端、起句、起手。我们通常把绝句的第一句,称之为“起”。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起”与“承”,“转”与“合”却难于截然分开,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起”的首要任务是宣示主题,其次则是为全诗定调。
诗的开头,是统领全篇的。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开头上煞费苦心,故有“凤头”之说。“起”的方式很多,或以事起,或以景起。无论哪种“起”法,都力戒平淡无味,力求笔势突兀,达到振起全篇的作用。诗的篇幅很短,须珍惜文字,总的说来,第一句就应切题。切题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名之为“直切”,第二种名之为“意切”。
李白就是一个长于采用“直切”切题法写诗的大诗人。如:     《峨眉山月歌》:起句为“峨眉山月半轮秋”。《望天门山》:起句为“天门中断楚江开”。《早发白帝城》:起句为“朝辞白帝彩云间”。
      这种将诗题中的关键词语直接嵌入绝句、律诗第一句之中的切题方法,就叫“直切”,也就是我们讲过的“明起”。有的诗家称这种方法为“承题”、为“点题”,叫法虽不同,其旨却是同一的。
所谓“意切”,即在诗的起首一句中,见不到标题中的任何一个词语,但其“语意”却是切合诗主题。诗人有意隐隐地将题意融化在诗句之中。
比如:   萧德藻的《樵夫》诗:
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起句”,不仅“切题”,而且营造出既无争且闲适的祥和气氛。
     王建的《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请小姑尝。   
王之涣的《登颧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首诗使用的也是“意切”起句手法。常用的“意切”起句法以下面四种为常见:   
1、起兴法。
    所谓起兴,就是先咏他物,借物寓情,触景生情,以引起所咏之词。
     请看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筑关防边,汉守关备边,这是古代汉民族的日常历史任务。因守关,曾产生过很多很多可歌可泣的边塞诗歌。《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别离也。”诗以“秦时塞月,汉时边关”起兴,既切题,又能引人产生联想,细细咀嚼,耐人寻味;历来被视为最美最好的起兴诗句。     
     绝句因篇幅短小,用起兴手法开头的并不多见。长篇叙事诗,长篇抒情诗则多用此法开篇。著名的乐府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就是用起兴法开篇的一个成功范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诗人用孔雀不忍离去,导引出弃妇刘兰芝的悲剧命运。
2、写物写景,烘托气氛法。
     绝句以写景写物为开头,较为常见。如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不仅“起句”写景,“承句”也写景。以随风飘零无定的杨花和悲痛啼血的子规起兴,来渲染浓厚的感伤气氛,以寄寓作者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与李白送王昌龄诗,其起句手法,当属同一机杼。
  3、用疑问起句。
     先看刘禹锡的《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这首诗“即题设问,下得飘忽突兀,振起全篇,暗点诗人对时序暗换,秋季突来的惊悸与悲哀。”(李梦生语)
        诗的起首一句,如何写,方法很多,如何运用,须具匠心,应即情即景,灵活剪裁,既要平直,但又不堕平庸。
二、承要舂(chong)容。
     写作诗词与写文章一样,开头既毕,就应立即围绕主题展示题材,造像造境。绝句的“承”、“转”是集中展示题材的关键部位,须认真对待。
     何谓“舂容”?舂容就是“文辞引物连类,穷尽变化,宫商相应,金石和谐,雍容畅达”;所展示的题材,所应刻画的形象,具备独特的典型性,分量重,劲头足,像美意浓,意境融彻,既生动逼真,又最能传神达意。
     岑参有一首叫《逢入京使》的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读这首诗就让我们回到了公元749年,看到岑参远赴西域任职,他告别长安城中的妻儿父母,驱马踏上漫漫征途。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往西域的路上,遇上了一位老相识,立马交谈,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要托他捎封家信回去。《逢入京使》这首诗可谓是岑参当时实际情况的真实纪录。   
诗的第一句写眼前实景。“故园”是指远在长安城中自己的家,“东望”,指长安在西域之东,“路漫漫”是指道路没有尽头,尘土飞扬。
     岑参远谪边关,道路艰辛劳累,东望故园,思亲思乡之情急切深沉。急切深沉到什么程度?诗人不用“很深”、“很苦”、“想念得快要死了”这些抽象字眼;而把一组“眼在流泪,双袖在滴泪”的镜头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典型情节,典型场景;用典型场景,用典型生活细节做诗句,这就是“舂容”。
     绝句的“承”,力度要大,味道要浓。展示的题材要丰富、生动、典型;所描绘的形象要丰满、完整、高大;所造的意境要深、要美、要融彻。
古代诗人对“承”决不轻忽,因为“承”不仅在结构中起到“缝合”、“传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铺垫和蓄势,使后面的“体物言志”更有基础。“承”的写法我们讲过并列式承接、因果式承接、连贯式承接、递进式承接、比兴式承接。下面我们再介绍一种反接法。
反接法,采用与上联(或上句)相反的意思来突出主题。如王维的《鹿柴》,首句说“空山不见人”,次句却说“但闻人语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
关于转合我们下节课再接着聊,下面我们接着介绍绝句56法中的6、7、8、33、49法。
第6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只是不以复字作呼应,这是与之前几法的不同之处。
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
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
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宋朱熹《水口行舟》
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其实是把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了。
如唐杜甫《解闷》: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
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如唐李白《苏台怀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明王廷相《芜城歌》:
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
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5到8法皆两层分立以资对比,划分点在二句与三句之间,惟今昔对比或明或暗异。
第33法:第三句用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而第四句则其所忆之事也。
如宋欧阳修《过中渡》:
得归还自欲淹留,中渡桥边柳拂头。
记得来时桥上过,断冰残雪满河流。
明归有光《《初发白河》:
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
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第49法:第三句以“自从”或“一自”作起者。
如唐李益《隋宫燕》: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欲落旋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贾岛《马嵬》:
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
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我们把以上五种写法又总结成今昔对比法。这种写法皆使用了表示今昔时间的链接词,如“去岁、今朝”等来连接整首诗的气脉。
 运用这些表示今昔的关键词,形成过去和现在的比较,从而在短短的四句诗中,通过今昔对比来完成整首诗所想表达的主题。也就是在一二句的铺垫后,应用这种手法转合,使章法自然顺转。
因为第33法中的关键词“记得、却忆”,是回忆技法,是忆旧并没有强调今昔的对比;而第49法,关键词“一自”,也有时间的先后对比,所以我们大致可归于此法中。
今天的作业:以“往事”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首七绝。要求应用上面介绍的今昔对比法。注意先明确立意。起承句选择物象必须围绕主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3-29 05: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