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50|回复: 19

高级班第一讲-----诗的“义境”

[复制链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发表于 2014-11-6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级班第一讲-----诗的“义境”
文·章文轩(故乡的云)
同学们好,现在我们讲诗的理论知识,今后在诗的方面,基本是理论知识了,需要记的知识,前面已经基本讲的差不多了,那么这些理论知识,在词里也是基本使用的,现代诗也是使用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这些理论知识。
前面大家辛苦地学习了那么长时间,如果没有其他的基础的话,那么到现在还是不会写诗的,只有学了这些理论知识并且理解之后,才算入门,而要学这些理论知识必须靠“悟”,故乡的云的讲义只是起引导的作用,如果同学们自己不去理解,不去感悟,那么还是不会写诗的。
当然了,故乡的云自己不一定能写出好诗,但是比不懂这些理论知识的人写的好。而你们的文学功底比我好,那么再理解一下这些理论,那么你们的诗,一定会比我写的好。也许只有总结这些知识,我比你们中的部分人,强一点。
下面讲,义境,
什么是义境?同学们一定以为我打错字了,没有错,这是“故乡的云”故意用“义境”这两个字的,为什么用“义境”而不是“意境”呢?这是故乡的云创立的,自有解释的道理,大家先看完讲义再说。
故乡的云认为;“义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义”指的是诗的含义和释义。比如引申的哲理、品格等,“境”指的是意境。“义”和“境”合称为诗歌的“义境”。
下面,我们先理解意境。
意境;根据《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辞典》第460页指出;意境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的空间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括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者思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前者叫“境”的方面,后者叫“意”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
再根据《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第125页指出;“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
再有网语云;“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图画”。
这些论断,都比较抽象,也只是指出诗的景物描写部分,没有点出诗的含义引申部分,所以我说,用意境说明所有的诗词,不够全面。
故乡的云个人理解的意境是;诗词中的主人翁根据当时心情而感受到的环境就是意境。对于写诗词的人来说;意境就是臆想中的空间环境。
我的这个定义好理解吧,就是说,诗词中的主人翁心情好的时候,那么感受到的景物也是清新怡人的,意境就优美。主人翁心情不好的时候,感受到的景物也是悲苦的,意境就萧瑟。
一首诗的意境,就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就像你扣扣的空间一样,你想在你这首诗的空间里面怎么描绘就怎么描绘,根据心情去描绘。带着自己情感描绘出来的空间,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读者就能明白你当时的心情了。
艺术是相通的,这点我早就说过的。那么我想许多人看过玄幻小说吧,玄幻小说里面说,西王母就有独立空间,就在昆仑山的某一处,当然凡人是看不见的。西王母的独立空间就是按照她自己的喜好,在里面经营出各种她喜欢的东西,比如;鸾凤和鸣,白鹤徜徉,梅花鹿悠然地在河边吃草,仙女们在草坪上翩翩起舞,这都是独立空间任意搞出来的。那么这些东西都是写小说的作者,想象出来的,既然小说可以想象出这些东西,那么我们写诗也可以想象出景物的。
那么我们写诗,也一样在自己的诗的意境空间中随心情任意塑造符合客观规律的景物。小范围是塑造诗歌的意境,那么大范围也可以臆想啊。比如宇宙的起源。
书中说,宇宙起源于大爆炸。我说是扯谈。为什么啊?既然宇宙起源于大爆炸,那么大爆炸之前呢?宇宙的球体置身何处?如果置身于某一个空间中,那说明该空间比宇宙还大。如果没有置身之处,原本就是无边无际的,那么大爆炸也没有扩展啊,说明原来就有那么大啊。
如果说,位面起源于大爆炸,那还差不多,说明我们这个位面之外,还有另外的位面存在。这就是大意境的构想。
诗词意境有两个特性;一,是意境的永恒性。
诗词意境的永恒性就是你写好诗词那刻此,意境的画面就再也不会有变化了,不增不减,也不会褪色。不管谁读了都是这个画面。
二,是诗词意境中景物的代表性;
诗词意境中的景物都是主人翁见到的所有景物里面最具代表性的。诗词里的景,并非主人翁见到的全部的景,而是从见到的景物里面挑选出几种有代表意义的景。
我们看一首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那么这首诗的意境好理解吗?意境就是;臆想中太阳就要落山了,那么自然是彩霞满天了,而夕阳下面是滚滚黄河向东流入大海。这意境是不是大气磅礴啊。
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的,假如是我们去写,会不会写美丽的晚霞啊,一定会。而作者偏偏没有写晚霞,所以上面我说,诗歌意境里的景物,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不是所有的景物都要写的。
下面我说说“义境”;
“白日依山尽,”起句是什么句式啊?是“点式”,和后面的“黄河入海流”是并列的关系,而且是对仗,可以当对联用,“入海流”为下句的转句起了铺垫的作用,因为黄河流远了,看不到了,太阳也下山了,再在原地是看不到落日了,要看必须要爬高一点。这样自然引出下句还想看的句子来,
那么,就算最后两句还在意境之中,(故乡的云个人认为后面两句属于“义”),而引申出来的含义,比如;在官场上要想看的更远,更顾全大局,就必须再往上升,而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哲理,而这引申出来的哲理,意境中是没有的,是看不到的,是读者自己去考虑引申的含义,这含义就是我说的“义”。而整首诗的灵魂恰恰在这个“义”字里面,如果没有这个“义”,这首诗也不算什么?也许早就死亡了。那么这个“义”和前面的“意境”结合起来,就能非常全面地解释整首诗了。因为这样,所以我取名叫“义境”,而不是局部的,只是一个画面的意境了。
再如;
李白的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们看这首诗的意境,一个白衣书生站在船头,船儿飞快地顺流而下,耳边只偶尔听到几声猿啼,转眼间白帝城就看不见了,船已经使出很远了,(“万”是虚数,形容比较多了。)从中表现出作者轻快的心情。这就是意境了,给读者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空间画面,但没有引申的含义。那么这也是意境,有引申的自然应该有所区别啊。
所以我把有引申含义的诗称为“义境”,王之涣的这首例诗有含义也有意境,叫“有义境”,而李白这首例诗,没有含义,只有意境的,就只有叫“有意境”。
“义境”永远高于“意境”。
这里又牵扯到王国维先生说的三种境界中的前两种;(注;我也是看别人的解释这三种境界);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比如;上面李白的这首诗,还有《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些没有引申含义的诗,都属于第一种境界,都只有意境,而不是属于义境。
二;花非花,雾非雾。
比如;上面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还有虞世南;《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些有引申含义的诗,都是第二种境界,就是花非花。就是有义境的诗,有义境的诗生命力更强大。
那么我们从中看出,第一种境界就是只有意境的境界。
第二种境界就是有“义境”的境界。
那么下节课我们讲进入意境。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二讲-----意境之有我之境,
故乡的云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是意境,今天我们继续讲意境——进入意境,进入意境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我之境。二是无我之境。
先讲如何进入意境;
进入意境必须真情,真情融入,前面我们讲过换位思考,进入意境就是把读者自己当成诗词里的主人翁。用主人翁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诗词中的景物,比如上节课讲的,李白的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有我之境”作者就是主人翁,是主角的心态写的。
为了进入意境,我们就把自己当作李白,然后针对诗意展开联想;我李白早上从白帝城登舟,顺流而下,要去江陵,我站在船头,感觉船行驶的飞快,我也心情舒畅,意气风发,正在欣赏两岸的景物的时候,偶尔回首,自己已经离开白帝城很远了。
这样就是进入了意境啊。
再如;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这首诗是“无我之境”,是旁观者的心态去写的。
那么这首诗如何进入意境呢?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过路的人看到的,进入的意境就是;在一间卷着窗帘的房子里,坐着一位娥眉深锁的美女,腮边还挂着晶莹的泪珠,不知道她她此刻正想着什么?这就是意境了。这情况历历在目,就好像我们自己看到一样,这就靠“换位思考”,所以换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演戏要进入角色一样,演戏虽然演的是过去的事情,但演员必须当作是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我们读诗进入意境也是同样的道理,
下面讲写诗词的两种意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先说“有我之境”;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就是我在意境之中,参与意境中的事,那些景物,那些情感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一样,我就在这样的臆想的空间之中感受着一切,意境中的所有意象都以我为中心,我悲则物悲,我喜则物喜。
王国维先生说,有我之境是;“物皆著我之色彩”,
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就是物我同悲。
这是我“故乡的云”的理解,只要进入这样的意境,那么我们写诗就不容易意境混乱,也不会思路不清了。我看到许多同学写诗,根本就没有进入意境,而是东一句西一句凑成一首杂乱无章的诗,或者是感觉意境中的景物太少了,一句就写完了,要拿些题外的东西凑句子,这是不行的,即使意境中你发现不了合适的景物,那么就要想象,把别的地方的景物移到意境中来,但是必须符合意境,符合自然规律,不然就是画蛇添足了,(至于造景,以后我们还会讲的)。
那么我们写诗如何构思意境呢?有题目的时候,就根据题目构思意境,没有题目的时候,你忽然有了灵感冒出一句诗。那么根据冒出的这句诗构思意境,
比如,给你的题目是,《梅》,那么首先在百度全面了解梅花,以及冬天的景物,然后联想,因为梅花不怕寒,所以写雪是为了突出梅花不怕冷,不怕雪压的精神,那么构思的意境;想象着冰天雪地中,桥边的梅花居然绽放出几支花蕾,在寒风中摇曳,在那一片洁白的世界里,几点嫣红是多么的耀眼,显露出无限生机。那么我们要把自己当作是梅花,在这天寒地冻的环境里是怎么想的,王国维说“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那么我们写梅、雪、寒风都是真景物,我们把自己当作梅花写出的感受,就是真感情。这就是意境了。
比如;
五绝·梅
文·故乡的云
未放先披雪,严寒倔强红。
不求名士赏,只为报春风。
这首诗,意境上面我们已经勾画出来了。那么梅花的想法是什么?梅花的想法就是,“我”不求你们文人墨客高官显贵的欣赏。我只报与你们知道春天即将来了,不要惧怕严寒,希望就在明天。“我”的开放是给你们带来希望的。
“我”就是梅花,梅花就是我,这就是“有我之境”。
那么,我们现在所欠缺的是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布局的合理性(布局今后还要讲的),还有景物选择的眼光不够。
再比如,给你一幅图,如图,一只小白兔打着雨伞,在路中看着路上的水洼迷茫,没有其他行人。就这些。
景物不多,那么我们构思;意境脑海中把自己当作小白兔在荒野中的路上,遇到水洼,前后左右无人经过,图上没有天空,我们也可以塑造出阴暗的天空。这样的情况我们会不会感到迷茫啊,想不想有人帮助啊,想。这就是意境了。所以心情就要写的迷茫,那么我写了这幅图,句子平淡了点,但含义不错。例;我自己的诗;
五绝·路
文·故乡的云
云暗雨丝斜,坦途成水洼。
茫茫天际远,何处有人家。
勾勒意境;细雨凄凄,本来好走的路上满是积水,一个人站在水洼边发呆。抬头看看没有一个人,孤独,阴云密布,走到哪里才会有人住啊。迷茫,失落。这时候希望有人拉自己一把。那么作者就是把自己当作水塘边的小白兔。让自己融入意境之中。这就是意境了。
那么这首诗的好处是含义;“云暗雨丝斜”,象征着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难,“坦途成水洼”,象征着原本顺利的人生之路变的坎坷不平了。“茫茫天际远”,寻求目标帮助自己,因为这时候自己感到孤单了,“何处有人家”,究竟谁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呢?指点迷津呢?“人家”就是航向。表达出迷茫的心境,和小白兔的心境一样。
那么故乡的云这首诗就是上节课我们讲过的“有义境”的诗。
进入意境就是把心融入到意境之中,换位思考,农村有句话叫“将心比心”。
下面讲突然的灵感,怎么构思意境;
突然冒出来的灵感诗句,构思的时候,先要根据诗中的季节性构思意境中的意象,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吧,
比如;我看到一片干枯的叶子,在枝头摇摇欲坠,将落未落。这时候我突然冒出一句“叶别故枝意迟迟”,虽然不合律,只要修改也还是可以的,关键是象征性很好,就像游子要离开家乡随风流浪一样。心里还是舍不得离开的,所以意迟迟。那么根据这片叶子,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就要想到秋天的各种物象。以前说过起句奠定情感基调,那么突然冒出来的这句,虽然不一定放在起句,要看具体布局,但是,灵感得到的基本是不错的句子,所以要以灵感得到的诗句作为情感基调。然后选择该季节的物象用到诗中成为构成意境的意象,
下面;根据“叶别故枝意迟迟”这句构思意境;大家先自己构思一下。我联想的意境是;秋日的黄昏,风在吹,叶子在枝头晃晃悠悠,地上已经有残枝败叶了,天空中有南雁哀鸣,旁边有寒蝉凄切,看到这些心中难免哀伤,同时也思念家乡。这就是意境。自己勾画出来的空间环境。
比如;
七绝·远行
文·故乡的云
寒蝉凄切日斜时,叶恋寒枝别意迟。
长笛一声车已至,茫茫前路有谁知。
这就是什么勾画的意境了,那么“我”就是远行的人,这就是“有我之境”,虽然景物都是想象的,那么我们就是要根据心情和当时的情景,想象出景物来。
上面讲的这些,都是自己参与在其中,就是把心融入到臆想中的空间里,这就是“有我之境”。就是“我”参与其中。我在自己勾画的意境里面。
今天就到这里,下节课讲“无我之境”。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三讲-----意境之无我之境,
故乡的云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讲了,意境之有我之境,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讲意境,意境之“无我之境”,
为什么意境讲这么多啊,因为意境是诗的骨架,立意(含义都在立意里)是诗的灵魂,文字的描写是诗的肌肤,所以意境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就是“我”不参与意境中的经历,只是居高临下地观看着意境中的一切。理智地分析意境中的各种情况,意境中的景物尽在眼底。
好比,戏台是意境;“有我之境”中的“我”就是演员,要非常投入地演好角色。而“无我之境”的“我”就像是一个理智的观众,看着台上的表演,总结分析演绎。
不以物喜,不以物悲,诗中基本是说明或者推出哲理。但是写出的还是意境中的事,只是这个意境有时候范围非常大,可以是无边的。画面定格的时间也是非常长,可以是无限的。
王国维先生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是无我之境。意思是物我两忘,或者说是物我相引,我看意境,意境看我。就好像你看台上,台上的人也在看你,台上的景物也看你。这就是“无我之境”。
我们看诗例;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这就是我们在意境之外看意境中的东西,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在外面看的更客观,更全面,更具体。“我”看这首诗的意境;秋风来吹落一树枯叶,春天风来就能使春花开,风过江的时候,掀起大小的浪花,风吹过竹林的时候竹子斜向一边。整首诗就好像四幅图画一样,如果是有我之境,那么只能进入一幅图画,所以要跳出意境,要在外面看意境。如何把总结写出来。跳出意境看意境,就不受时间,地域的局限。
这首诗,时间从春到秋。时间的跨度非常大。地域呢?从大江到高山,地域的跨度也是非常大,如果是“有我之境”“我”在意境之中,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跨度的。
因为是跳出意境看意境,那么意境中的景物,虽然不着“我”的情感,但整个意境是由“我”呈现给读者,当然整个意境会加入我的看法。那么现在我们写诗,大部分采用的是“有我之境”,景物皆着我色彩。继续讲无我之境;
我们看下面例诗;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们看这首诗的意境;我们想象着旭日下一只船撑开大大的白帆,向我这边驶来,而两岸是悬崖峭壁,滚滚的江水在这里打着漩涡又湘东而去。这就是意境。
这意境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这样的意境,这样的画就活了起来,今后大家也要动静结合,不要写出的意境是没有活动的东西而成为一副死画。
这首诗也是“我”在意境之外看整个意境,“我”的面前是一幅宏大的山水画,
前面说过;意境中的景物具有代表性,因为诗歌的篇幅有限,不能把所有的景物都描写出来,所以只能描写有代表性的景物。
那么我们在联想意境的时候,不管是读诗,还是写诗,都尽量把意境中的意象勾画完整,适合自然规律的景物,都勾画到意境之中,这样读诗也会感觉色彩丰富,写诗也会增加许多素材供自己选择了。当然了,要根据你的心情勾画意象,如果写清幽淡雅的诗,那么桃红柳绿,车水马龙这些意象就可以不用了。具体的情况要具体对待。
继续看例诗;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的意境;想象有高大的庐山,树木葱茏,在绝壁前一泓瀑布从天而降,水声震耳,这就是臆想中的意境了。而“我”当然不在意境之中,而是在意境之外看意境。这种就是“无我之境”。
比如;上节课讲到的李白的《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这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写的,就好像你遇到老朋友了,把你看到的情况说给老朋友听一样。“我”不是主人翁,而是旁观者,这就是“无我之境”。
再如;卞之琳的现代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同样是以旁观者的口吻写的,“你”是主人翁。“我”是旁观者。这首诗同样是“无我之境”。

以前说过艺术是有共通性的,那么战争的艺术和文学艺术一样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指挥艺术的意境。比如;毛主席的指挥艺术,在脑子里勾画出敌我态势,何处能走何处不能走,都明明白白。指挥起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三大战术,四渡赤水。这些都是战争艺术中的精品,都属于“无我之境”。站在高处才能看的明白。如果用有我之境,那么当局者迷,就会看不清形势而失败。在东北辽沈战术的时候,林彪迟迟不愿南下,是毛主席强制命令林彪南下塔山一带狙击,不能让杜聿明的部队撤回关内。从而才有后来平津战术的胜利。这就是战争艺术的“无我之境”。

总的来说,“无我之境”就是站在意境之外全局地看意境。分析意境。那么看问题也一样,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问题。去分析景物。

意境,这东西完全是想象出来的,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就是想象出来的,按照想象的思路把自己的想要的生活,通过想象表达出来,就是有我之境。
还有玄幻小说中的情况都是有我之境,意境是想象出来的,那么读者读入了迷,就是读者的心进入意境。这也是“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表达的情感明显,细腻,比如“槛菊愁烟兰泣露”,这就是景物着我色彩,我悲物也悲。
无我之境,也表达了“我”的情感,只是不像“有我之境”那么具体,细腻。“无我之境”的情感表达的委婉含蓄。要深入理解才行,才能明白“我”的思想感情。比如;上面的《望庐山瀑布》,表面你不知道“我”是什么情感,看不出来,分析之后,才明白“我”是赞美祖国的河山热爱祖国的情感。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四讲-----诗词的立意,
故乡的云(章文轩)
同学们好,前面三节课我们都是讲意境,现在大家对意境应该有一定的认识,至于如何写好意境,就看大家自己勾画了,你可以勾画出淡雅清幽的意境,也可以勾画出宏伟壮丽的意境,也可以勾画出喧嚣的都市意境,还可以勾画出深闺寂寞的沉闷意境,等等。这些意境的勾画主要靠想象,所以要学诗必须会想象,诗人的浪漫就在于无限的想象之中。
那么勾画这些意境的根据是什么?总要有目的去勾画啊,不可能没有目的地去想象啊,没有目的的想象,就是胡思乱想了。那么我们写诗勾画意境的根据就是立意。
如何勾画意境啊?根据立意的情感去想象,在讲起承转合的时候,我讲过起句要奠定情感基调的。那么其实起句的情感基调也是根据立意而定的。就是你的立意是悲伤的情感,那么构思臆想出来的意境也要萧条,寒冷。情感是欢快的,那么臆想中的意境也要色调明快活泼,然后有选择地写到诗词里。
立意;是最重要的,是诗的灵魂,叫诗魂。
以前我说过艺术都是相通的。写诗就像画画,立意就是画中人物的眼神,意境是骨架,语言是肌肉,但是,骨架和灵魂又靠肌肉表达出来
那么什么是立意?
诗词和散文一样也要有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就是你诗词的立意,立意就是你写这首诗的目的所在。你是想说明自己什么样的的情感或者是想说明什么哲理,或者是想表达心中的情绪,这些都是诗词的立意。
比如你写一篇论文,你的论点是什么?那么这个论点就是诗词的立意了,那么论据就是诗里的景语起承句。结论就是诗的转句,立意也就是你对这件事物的看法或建议就是合句。那么这个立意基本都是在最后一联里面。
那么如何立意?我认为你先对景物在脑子里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找出此景物的特点,这个特点必须符合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符合某些现象的哲理或事理,或者是符合你的决心和理想。借这个事物的特点,把你想要说的心理,说出来。这就是立意,也就是借物言情,借物言志。
例如;明代的宰相于谦的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立意是什么?是要说明自己不论有多大的艰难困苦,也要清清白白地做人,做官,说明了自己坚强的意志。那么作者就是抓住石灰粉饰在墙上是白白的这样的特点,引深到为人的品格上来。这就是抓特点,巧立意。这首是借事物的事理说明自己的品格。用的是象征的方法。
再如;
西湖梅
元·冯子振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这首是抓住梅花不争春,不符炎趋势的特点,说明自己的品格。
上面两首的立意都很高,立意都是在最后一句。
现在讲一下我自己的诗,当然我的诗写的不好,请大家不要见笑,我在这里只是想说明立意这个问题,所以献丑了。哈哈哈
题图/白玉兰/
故乡的云
饱经寒暑蕴娇腮,
无奈移身盆里栽。
虽处红尘仍励志,
丹心只待为春开。
这首诗的立意就在最后一句。抓住白玉兰有淡红的花蕊这个特点,这里的春,可以看成某一个人,或是某一件事物,或是国家。同样采用象征的方法说明“我”虽然被移到花圃或花盆里栽种,但“我”也不愿意为你开放,“我”只为“我”盼望的春天开放。这就是决心,是意志。那么这就是立意。
再如上节课我讲到的“故乡的云”自己写的《梅》
未放先披雪,严寒倔强红。
不求名士赏,只为报东风。
现在大家应该一看就知道;立意就是;只想给大家带来希望。不想邀的达官显贵的青睐。
那么绝句的立意和七律的立意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法不一样而已。
立意是立意,不要认为立意就是意境。立意和意境是两个概念。不应混为一谈。立意就好像圆心,意境是整个圆,圆是围绕圆心画出来的。
下面看一首七律;
蜀相1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前面我们说过,表达自己情感的,寄托自己情感的也是立意,只是不够高远而已。这首诗最后联也是立意,是寄托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和怜惜之情。
那么我们写诗词就要围绕自己的立意去写,以立意为中心,画圈。
我们的诗句,就要一步一步地往立意这方面引。就像你和人家谈判一样,把话题一步一步往你的目的引去,写诗也是一样的道理。
景语是铺垫,是谈判时候的圈套,把读者往你勾画的圈套里引,然后向读者诉苦,诉说自己的情感。因为你的圈套气氛感染了读者,读者就会同情你,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你圈套里的氛围太淡,或者圈套漏洞百出,也是感染不了读者,也就引不起读者共鸣了。诗的力量在于立意。
比如;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立意是什么?立意就是;要想看到更远更广或者想知道的更多,那么就要再往上爬,这样的哲理。那么这个这里作者没有说出来,而是用象征的方法表达出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写的是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象征的是很大的哲理,这就是诗歌的余味,也是这首诗的生命力的源泉。
立意当然是创新最好,都说要有新意,那么这个新意怎么发现呢?就是你看景物或事情的时候,从别人没有发现的角度去看,以前我也说过,事物的特点很多,你就找出别人没有写过的特点,看看这个特点符合什么哲理,或符合什么品格或决心,然后定下你的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五讲-----如何突出立意,
故乡的云
同学们好,许多人都知道写文章要突出中心思想,但写诗词的时候就忽略了,一味地追求表面的辞藻华丽,或者是为了填满字数而不主意中心思想(立意)。这是非常不好的。这样的诗词只能是下等作品,是属于过目就忘的那种。    写诗词一样要突出中心思想(立意),句句紧扣立意,把你想要表达的情感,品格或含义等,用诗词表达出来,为了这个目的,那么所有的字句都要以这个为中心,展开联想,构思意境。      寻找与中心思想有关的字词句,然后有选择性地写入诗词,这些字词句都是为了衬托中心思想(立意),为凸显中心思想服务的。绝不能写一些与中心思想无关的字词句。     
中心思想就好像金字塔的塔尖,那么相关的字词句就是下面作铺垫用的石头,为塔尖作铺垫,作基石。
写诗词就是和建塔一个道理,必须要有塔尖。如果平铺直叙就变成修路一样了,人们看不到你的中心,也看不到你突出的才能。   
比如;●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是一首写桂花的词,开篇直点桂花的颜色和体性,接下来是赞美桂花为花中一流的好花,梅菊都是大家称颂的,但作者就是用大家都称颂的好花来衬托桂花,就更显的桂花的与众不同了,这就是衬托的作用,      
那么桂花就处在金字塔的塔尖,而梅花菊花就塔尖下面的大石头了,只是起陪衬的作用,是为了彰显桂花的特点。      那么本诗为什么这样写呢?这就是作者的性格所致。作者把自己的性格比作桂花的特点。“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      这里的骚人是指屈原。说屈原没有把桂花写入《离骚》的名花里。为桂花鸣不平。      通篇没有一句题外话,句句紧扣桂花的特性,写别的花也是为了衬托桂花,所以大家要好好学一下这首词。这样写就突出了中心。中心思想(立意)是;桂花虽然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多情的,但却是芳香四溢给人带来清爽惬意的好花。      这就显的中心非常突出了。      再如;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卜算子  》  词里面没有一个梅字,但本词恰恰是写梅上上作品,作者完全把自己当作梅花来写的。为我们勾画了一个,萧瑟凄凉的意境。那么在这样的意境里面,梅花会怎么想呢?我前面也说过换位思考的方法。大家好好回忆一下。     这首词里面的中心思想(立意)就是最后一句,引申为为国为民的衷心不改,    那么写风雨群芳都是为了衬托梅花的坚强和不屈的精神。这就显得中心非常突出,梅花就是金字塔的塔尖,而风,雨,群芳,黄昏等就是塔尖下面的基石,只是起陪衬的作用,但又与梅花有关。     这里我再啰嗦几句,梅花的特点很多吧,有美丽的特点,作者没有写,有不怕霜雪的特点,作者也没有写,只写了梅花的留香这一个特点。这个“香”就象征的是作者的“心”。所以我前面强调要抓住特点,这非常重要。只要写好事物的一个特点  就行。这样思路才清晰,不必要写很多的特点的,你来来回回写几个特点反而思路不清。      大家看上面的两首,都是思路清晰,明了。而有的人写的作品就像一团麻,不知道头尾,不知道中心。      
下面我再讲一讲古诗
《风》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是写风的,字面没有一个“风”,而句意句句都紧扣着“风”来写,没有一句题外话,那么风来了都会有什么变化呢?当然有很多的变化,风可以使船沉没,风可以使树折腰,还有很多了,但作者选了上面的四种有代表性的想象来写,凸显风的特性,这就是抓住特点,突出中心。   
从上面几个例子来看,题目是非常重要的,不看题目根本就不知道写什么?所以今后群友发作品的时候。一定要发题目,题目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的。       今天讲的就是如何使诗词的中心突出,也就主题突出。上面讲的是景物寄托感情。
下面我们讲一下舒情的诗。写情的诗有直接写情的,有先写景后抒情的。      先写景后抒情的诗,那么写景就是为了铺垫情的,是为情服务的,情就是塔尖,景就是基石,情就是中心。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有我之境是景物皆着我色彩了。
看例子;
竹枝词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一般的诗词都是把花比喻成美女的容貌,但本诗一反常态,用花易开易落的特点来比喻男人的心态的多变。这就是特点。
是用象征的手法说明客观事理和主观情感的类似之处。    我们前面讲过“类似联想法”。就是这样的道理。类似联想法,可以把整个物体类似某一种特点的联想。也可以用这个物体的某一种特点联想到别的类似的特点。
本诗用景物相似的特点来衬托人的感情,当然这个特点是女主人翁的心里作用,那么写诗词就是要写特别的特点。只要写的合理,写的大家认可就行,本诗的中心就是女主人翁的相思哀怨之情,其他的景物都是起陪衬作用的。
再如;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本诗里面没有一个是情字,可偏偏句句都是说感情的事,意思是天下美女万千,而主人翁的心里只有一个曾经的心爱的人,在他的心里除了他的爱人,其他的美女他都看不上。表达了主人翁坚贞的爱情。这就是中心思想,其他的景物只起陪衬铺垫的作用。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粘身。   
好了,记住了,写诗词文章,一定要中心突出。把有关的东西写进去,不要写无关的东西,要条理清晰,思路清晰明了。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六讲-----剖析景物,
故乡的云
同学们好,我们初学者往往对面对满眼的景物而不知道如何下笔,不知道从哪里写起?那么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共大家参考。
先说一下写诗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写诗,主动写诗就是心中有了激情或灵感,想要把它表达出来,这种情况就是主动写诗。这种情况写的诗相对来说质量要高些。
二是被动写诗,被动写诗就是没有激情或灵感的时候写诗。比如作业啊,或者别人求你写诗啊,或者看了某种景物,感觉好看,但心里还没有什么感触的时候,想想自己算半个诗人了,在这种美景下总要写点什么,于是就寻章摘句地写了起来。这些都是被动写诗,被动写的诗,相对来说质量要差一点。
那么下面我们讲如何剖析景物?
既然上面讲到了两种写诗的情况,那么我们剖析景物的时候,就要根据上面的两种情况去剖析,那么这样看来,剖析景物也是两种情况。
一是;根据激情去选择景物,让所选的景物为你的心情服务。这一点在讲起承转合的时候就讲过,就是愉快的心情,选用明快轻松的景物,悲伤的心情选用萧瑟落寞的景物。比如电影也一样,愉快的镜头音乐就比较轻快欢愉,悲伤的时候音乐就低沉滞涩。所以我前面说过,艺术是相通的。
我们看愉快心情的选景;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我们看杜老的这首诗,因为作者心情愉快,所以他就选了能体现出悠闲自在的景物,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那么村里只有这些景物吗?当然不是,比如,荷花,村边的竹林啊等等,景物一定很多,而作者只是选这样的景物,就是突出悠闲自在的心情。当然这里也和用词的表达方法有关。
那么写郁闷心情的选景,我们看看例子;
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大家看看这首的景物,因为心情的郁闷所以写的都是萧瑟悲壮的景物,不像上例那么轻快悠闲了,
上面是大场面的景物选择,下面看具体咏物的剖析;
再如;
樱桃花下
佚名
流莺舞蝶两相欺,不取花芳正结时。
他日未开今日谢,嘉辰长短是参差。
大家看,这首诗是怎么写景物的?就是剖析景物的各种特点,然后选择适合心情的特点来描写,这首诗是把樱桃花比作人,感叹时运不济,就像樱桃花一样,开花的时候没有莺蝶来采花,只能孤独地开放,而没有开的时候或者凋谢的时候莺蝶反而来了,错过了良辰。作者就是抓住这么一个特点就足够了,这就是需要我们剖析景物的各种特点,然后立出新意,进行写作。
这就是主动写诗的“景依情而定”。 就是古人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下面我们讲被动写诗;
上面说了被动写诗的各种可能性,那么在没有灵感的情况下写诗,先构思景,然后剖析构思出的景物,找出特点,看看能转到什么情感上,注意情景必须和谐;有时候老师布置了作业,命题写诗,前面写景部分都写出来了,可是转句就不知道往哪里转了,这种是被动写作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我自己以前或现在也会有这种情况出现,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去剖析景物,然后进行联想,联想看看社会人事或哲理方面,有没有类似与景物特点的规律,如果有,那么就转这方面转。
比如;
洞中蝙蝠
白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这首诗先构思蝙蝠,然后想到蝙蝠生活在暗中,但是作者立意奇巧;如果能避过危害,生活在黑暗中又怎么样呢?或者理解为;即使躲避过危害,可整天生活在担惊受怕的黑暗之中能快乐吗?(这首不管它是主动写的还是被动写的)这就是剖析了事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类的生活际遇,发出自己的看法。
咏物诗这种用类比(象征)的手法,是写诗转句的最关键之处,也是最成功之处,
那么一般来说,被动写诗是“依景定情”,就是说根据景物来配心情。与“触景生情”是不一样的,触景生情是有灵感的主动写诗,
这里注意;主动写诗是根据情去造景。而被动写诗是根据景去造情。
“为赋新诗强说愁”就是根据景去造情,所以境界就差的多了。
不管是主动写诗还是被动写诗,都要认真地剖析景物。
再看具体的景物分析;一般来说立意要新;那么我们分析景物就是要找出别人没有写过的景物特点来写,那么立意就会比较新颖了,比如;
七律  《桃花吟》
故乡的云
燕子未归蛙未醒,桃园已见数枝春,(起
东风只赠七分艳,细雨又添三缕茵。(承
独占鳌头常受妒,飘零湖海也遭瞋。(转
香消玉损自无惧,岁岁还开第一轮。(合
分析;桃花通常被人们作为反面的典型,但是我分析之后,认为那是人们妒忌,也符合人性的特点,还有桃花总是在春天里最早开放的特点(《刘三姐》里面有句歌词“百花争春我为先”)。在遭受人们的批评之后还是第一个开放,说明桃花也有坚强不屈的精神。那么我根据这两个特点,为桃花写赞美诗。所以立意新颖。
这就是具体剖析景物。从别人没有注意到的角度去分析事物。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七讲-----景物的镜头定格
故乡的云
同学们好;我这个人不懂引经据典,也不懂夸夸其谈,废话连篇。我只会直截了当地进入主题,尽量讲一些实用的东西。
上节课,我们探讨了剖析景物,这节课我们还是讲与景有关的内容——画面的定格,
大家知道写诗的手法有三种,即;“赋、比、兴。”那么“兴”就是见景生情啦,或者是“睹物思人”啦。比如;看见明月,你就会产生思乡之情,见了旧情人用过的东西,你就会想起往日的情怀。不经意走到以前约会的地方,就会想起过去约会时的点点滴滴。这就是“兴”。
因为“兴”的写作手法比较实用,现在我们写的大部分诗词,都是采用这种手法,所以,我们着重介绍“兴”的手法。                                                        
那么关于“兴”起的写作手法,如何把景物定格呢?
大家知道诗词和画、琴、摄影、雕塑等艺术是有相通的地方,是什么相通啊?就是意境有相通的地方。诗词是通过文字表达意境,而摄影是通过图片表达意境,雕塑是通过造型或神态表达意境的。这些的共同之处是;都是为了表达意境。不同点是;三者的表达手法不同罢了。写诗词就像摄影一样,对景物先是取镜头,然后定格——安快门。把景物定格下来,那么这里说一下“定格”的问题。对景物的定格,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空间。第二方面是时间。
先说第一方面;空间的定格,大家知道“诗言阔,词言长”。诗之阔,就是你选景的时候,空间是很大的,只要在你看到的范围之内,符合心情的景物都可以写入诗中。天上地下,远近高低,听到的,闻到的,都可以用,比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1,渚清沙白鸟飞回2。
无边落木萧萧下3,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
艰难苦恨繁霜鬓5,潦倒新停浊酒杯6。
从“风急天高”的天上,写到“渚清沙白”的地上。从“无边落木”的山中,写到“滚滚长江”的水里。空间基本不受限制,只要是你看到的起衬托心情作用的景物,都可以写入诗中。至于“听到”的景物,比如“猿啸哀”就是听到的啦。
这些景物,都好像是瞬间发生的,作者是抢拍了这瞬间的镜头。另外自身也是一景。有时候也可以写入景中的。这些大范围大气势的景,当然也可以写小范围的景,自身周边的景。比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就没有写的很开阔,只写了祠堂周围的景物“柏树”、“碧草”、“黄鹂”。为什么这样呢?这就是要看题目,看心情,前首是写《登高》,那么只要登高看到的都行。后面这首题目是《蜀相》,重点是写祠堂。不能离题。这空间的定格就像摄影机选景一样,选好了意境按下快门就行了。只不过诗词的选景的视野比摄像机更宽阔,选景更精准更简洁而已。这就要看作者的眼光了,所以我一再强调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观察景物,就好像摄影一样,大家都拍摄同一个画面,没有新意,有意思吗?
下面说定格的第二个方面——时间,时间的定格也有两种,一种是即时的景物,第二种是综合的景物。即时的景物就是在几分钟或者个把小时之内看到的景物,实景描写,加适当的形容词。这种情况写景,不能定格很长时间,比如不能从白天写到深夜,更不能从春景写到夏景,如果定格的时间太长了,会容易造成意境混乱。大部分是写从你看到景物时算起的几分钟之内的景。这时候的大自然就是一副瞬间定格的画,你只要在写出定格在这画里的景物就行了,没有第二副画。只写这时候的这一幅画。所以说时间的定格不能太长了,。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就是瞬间定格的景物,就好像瞬间按下快门选取的景。再比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也是瞬间定格的景物。是一个镜头的景色,没有第二个镜头,只不过这个镜头是三维立体的镜头,有声有色而已。我们在臆想中读取这个镜头看看;黄四娘家门口的路上春花盛开,多多各色花挂满枝头,花旁有几只蝴蝶有的停在花蕊上,有的在翩翩起舞,而树枝上的黄莺在婉转地鸣唱,呼朋引伴。这样的镜头,让人陶醉。这就是瞬间定格的镜头。一般很少会从白天写到晚上的镜头,定格的时间不会那么长的。再如
点绛唇
(李清照宋代)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我们看定格的时间,仅仅是蹴罢秋千后的短短几分钟,也瞬间定格的情况。
再看;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如否?
应是绿肥红瘦。
--宋 李清照
这首词写的仅仅是早上刚刚睡醒时候的片刻时间;把睡醒的这片刻的平常的生活画面截取下来,定格下来。这就是时间上的定格。
第二种是综合的画面定格,因为写诗可以联想,所以当你看到的景物还不够理想的话,你可以搬移景物,用“移山倒海”的手法把别处的景物移到你的视野中来,把以前或以后的景物移到你的视野中来(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违反季节,不能违反自然规律,),比如你现在写秋天,你可以把去年秋天的菊花当成今天才开,也可以把今天才种的菊花(打比喻)本来是明年开的你可以当成今天就开了。但是不能把春、夏、冬的景物写到今天写作的画面中来,也不要把晚上的景物写的白天中来,同样的,不能把白天的景物写到夜晚中去。这就是时间的定格。
大家知道,我们诗词中的景物就是一幅画,空间上你可以尽情地画,天上地下,前后左右都可以画,可以画就是可以写出来,只要是你看到的。那么时间上最好是白天就只写白天,晚上就只写晚上,更不能反季节写,写诗不是种大棚菜,大棚菜可以反季节种。写诗词不能违反季节的自然规律。画画也不可能在天上画一个太阳又在旁边画一个月亮。更不能一半画春天一半画秋天。即使有这样的画,意境也不好啊。所以大家在空间和时间的定格方面要多注意,以免造成意境混乱。
相信今天讲的许多人都明白,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那么这里再说一下“情感”的定格;一般写诗词,诗词里面情感的定格也是很短的,就是说只是写片刻时间内的心理活动,就好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比如上面首的《点绛唇》,这首词里面的情感仅仅是见客之后的片刻的心理活动。也是瞬间定格的情感。再如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同样也是写片刻时间内的心情。
至于情感的定格一般都是当时一时间的情感,即使是杜甫的《登高》,也是写登高之后触景伤情后的短暂时间内的心情,所以我们今后要经常留意,片刻触动的灵感。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下个星期我们讲诗词的“造景”。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八讲-------造景

章文轩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写诗的方法之一,诗词中的造景。前节课我说过“依情定景”而古人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诗歌中的景色,部分选自大自然,只是经过作者加工而已,那么大自然的景物不能满足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时候就要作者去造景了,这不足部分的景,一般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用来满足诗歌的情感。这些景物不是作者胡编乱造的,而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而且要和选自大自然的景物协调,看不出是人造的景物才行。就好像演戏里面的景,大部分是人造的,我们也很难看出来。我们造的景如果违反了自然规律,那就是败笔,是最不理想的作品。
那么如何造景呢?当然是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意念之中,——想象当中,根据你的心情,幻想出,意境中符合时令,符合自然规律的景物。比如;我们要写一首山村的景色的诗,这时候的心情是悠闲惬意平淡的,那么我们根据这个心情,去构思景物,首先是山村,那么时间可以任意选,你可以写春天,也可以秋天,还可以写冬天,杜甫就写了夏天。不过不管你写什么季节,都要写出那个季节的特点,而且不能把别的季节的特有景物写进来。我曾经看到有个人写,梅花的,用了一句“踏秋思”什么的?这就违背了自然规律,写梅花,就不能有秋天字样,或者写秋天就不能出现梅花。
我在“镜头的定格”里面说过,画面的定格可以用搬移法,把不同年份但同一个季节的景物搬移到同一首诗中来,其实就是造景了。
下面;我们就上面提到的山村,进行选景,选季节。暂时定为秋天,好,我们就用秋天的小山村展开联想;山村,首先是山可以选,秋的枫叶,可以选,秋天的大雁,可以选,秋蛩可以选,秋风可以选,山村的竹篱茅舍可以选,秋天的菊花可以选,山村的动物,山村的植物。很多吧。现在我们把自己当作山村的人,吃过晚饭,走出门口,站在门口的平地上,看夕阳西下,看暮色苍茫,看芦花飞扬,听到秋蛩在衰草中名叫,不一会月亮出来了,看月光如水,竹篱边的菊花在月光下摇曳。还有西风吹着屋后的竹子,呼呼作响。这些都是想象出来的景物,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景物,不同的是有可能不在一个地方,也有可能在一个地方。我们的诗就是把这些景物集中起来,出现在一个特定的坏境中,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我们写诗只是美化一下环境而已。
我们想象出那么多的景物,现在的任务是组织景物,用诗句表达出来,那么如何用诗句表达?上面说了,根据心情,择优录取景物。上面的心情是“悠闲,惬意,恬淡”,那么把哀伤的景物去掉,或者用中性的词语去形容,把火爆的景物去掉,比如红红枫叶,可以不写。如果你要写奋发进取的,就可以写红枫,火爆啊,。现在我们根据心情,组织句子得出下面的一首五绝;
五绝  山居秋夜
故乡的云
蛩声歌夜色,倦鸟落蒹葭。
西苑风鸣竹,东篱月吻花。
这首五绝虽然不是很好,但表达的心情是恬淡惬意的。是满足于现在山居的生活。悠然自得。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意境是;站在门口,听到秋蛩的鸣叫,看到倦鸟还巢,听到风摇翠竹的呼呼声,还看到在月光下摇曳的菊花。是一幅清幽的画面。
我们现在就居住在城市里,根本看不到这些景物,那么就要我们去造景,造出来的景,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一定要符合当时的心情。这两个“一定”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写的这些景物只是在电视电脑里见过,或者在大自然中见过部分,那么我们造景的时候,就把这些没有见到的景物,按自然规律和自然条件造值到山村去,比如明明没有见过月光照在篱边的菊花的情景,但是我们根据自然条件是可以出现这种情况的,那么就把这种情况造到诗歌的景中。这就是造景。为什么人们都说诗人浪漫啊,就是因为诗人会联想,会造景。如果你不会联想,那么写出来的作品就会呆板,就不会优美。就缺乏生命力。所以,希望大家放开思维去联想,结合规律,结合心情地去联想,幻想也好。比如;
点绛唇
(李清照宋代)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里的“青梅”现实中不一定存在在门边,而作者这里就“造”出“青梅”这样的一个意象,很好地衬托出主人翁的心情,少女的心也像青梅一样青涩,将熟未熟。这就是造景的妙处。
再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里,杏花村是不一定有的,也许就是小饭店边有一棵杏花树,但是这里如果实写地名,那么就没有诗意了,通过诗人的夸张和想象,造出杏花村的景象来,诗意大增。也给读者留下一个美丽的遐想。这就是造景。
总起来说,造景就是现实中的景不足以满足诗歌的要求,那么就把现实中没有看到的而又符合自然规律和客观条件的景搬过来,加以加工之后,用到诗词里,就是造景。
这里符合客观条件的造景,要注意的,比如,海滩,白帆点点,就不能写到山村里来,因为不符合客观情况等等。
比如;给你一张只有一朵白玉兰的花的照片,没有任何背景,没有别的物象,这时候要你为图写诗,怎么写,只有造景啊,怎么去造景呢?首先要百度,了解白玉兰的生长习性和各种情况,比如,什么时候开花,颜色特点,等等,不能凭空乱造。要符合自然规律,不然就漏洞百出了,就像电影里的镜头穿帮了一样的道理。现在我们想,春天,白玉兰盛开,有的在花盆里,有的在野外,那么我们观察花色,花蕊带红,花瓣洁白如雪,然后构思意境;比如我写的;
题白玉兰
文/故乡的云
饱经寒暑蕴娇腮,
却被移身盆里栽,

虽处红尘难易志,

丹心只待为春开。

白玉兰经过夏秋冬的磨练到春天才开出洁白的花朵,美丽的花总是被移到花盆里栽种,我们构思的时候,就好像面对一盆白玉兰这样的意境,前面三句都生造出来的,后面一句是当时看到图的想法,只有一句,不能成诗,所以我百度之后,写了这首,虽然造景不多,但可以作为参考。

比如;

山居
文·章文轩
登山观落日,汲水宴黄花。
竹影青灯下,轻云皓月家。
这首诗,全是造出来的景,行为也是想象出来的,这表明心中向往的家;在半山腰,白云缭绕,看看落日,浇浇花,晚上在灯下看看书,是多么惬意自在啊。
那么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你记忆中的,或者合理想象中的景物,都可以写到诗词中。在自己意境的独立空间你可以尽情雕刻你的诗句。
下面我们看看现代诗的造景;
《天路》
清晨我站在清清的牧场看到山鹰披着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
这首歌词,我们看题目,一定感觉单调,难写,那么就要充分发挥想象,第一段就是完全的造景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写第一段看起来和题目没有关系地造景呢?一是勾画意境,把“我”融入意境之中,以“我”为线索。二是象征,西藏就像雄鹰,而铁路就是翅膀。现在有了铁路,西藏就会腾飞起来。所以第一段的景还是造的非常好的,所以前面故乡的云说过,融入意境是非常重要的。注意,造文的时候,一定要所有的景物都能和谐地统一在意境之中.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九讲-----诗词的谋篇布局
故乡的云
同学们好;
今天我我们谈一下诗词的谋篇布局问题,根据前几节课的内容,我们学会了意境和立意,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造景的“依情定景”等,讲了这些意境和造景,实际上就是谋篇,那么有了这些,就到了该安排句子了,如何安排句子?这就是布局的事情了,所以今天主要谈布局的问题。
我在许多讲义里看到,讲到布局无外乎“起承转合”,当然起承转合是基本的东西,不管是散文、现代诗、还是论文,都少不了起承转合。但是,我看他们的讲义只是款款而谈,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看了等于没看一样,初学者摸不着头脑。
那么我还是讲具体的东西,让初学者有个基本的概念,当然我的这篇讲义也离不开“起承转合”,讲谋篇布局,同学们必须明白;起承转合都是用来写什么的?只有搞懂这些,才能理解谋篇布局,起承转合,故乡的云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讲了,今天主要讲比较具体的布局的问题。
起承转合是诗词、文章的结构模式,那么我们布局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写景的句子用在“起承”里面,把写心中感想的句子安排在“转合”里面。这种写法是最通用的。
比如;有个网友给我一张图;图的背景全黑的,只有一朵白玉兰独立枝头,没有其他的陪衬物。
这样一幅图要写诗比较困难,因为物象很少,主题白玉兰这种物象轻易用的话,就没有别的可写了,那么这种情况就要充分发挥想象,然后造景,造句(这一点,故乡的云在《造景》里面讲过),在这种情况下,我当时最早想到的一句是;“丹心只待为春开”,那么我们如果把这句用在开头,然而这句把志向都说出来,后面再写情就有点困难了,当时我想了好久,(当时也是初学),后来突然想,干脆把这句用在合句,其他几句再造,有了这个想法就比较容易写出一首绝句了,
七绝    题图白玉兰
饱经寒暑蕴娇腮,
总被移身盆里栽,
虽处红尘难易志,
丹心只待为春开。
那么这首诗,前面三句都是为第四句作铺垫,把读者往第四句引,这样的布局还是比较合理的,这首诗的“义境”(在早的时候故乡的云讲过“义境”)是;形容忠贞的爱,或者是形容那些身在章台而还是眷恋着家乡的情人或者家乡的亲人的人(这是“义境”和“意境”的不同),2010年网上不是报道了为学生卖身的女老师吗?这样的女老师是圣洁的,就像我诗中的白玉兰——洁白如雪,丹心似火。

这里,故乡的云说点“悟”的事情,我是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感悟到布局的原理,所以我当时就写了日志,把这点经验记录下来,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这堂课,故乡的云以前就说过,学习诗词靠“悟性”,希望大家以后多写日志,把稍微有点触动的灵感都记录下来。
从上面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在布局的时候,最早想出来的诗句,不一定就用用在首句,要看该句的内容,然后分析看看,放在哪里合理,感觉合理了才行。下面看看网上的一首诗;
送别
佚名
远树先笼雾,朝阳还未浮。

送君执手别,心也逐行途。

柳舞晓风里,水随齿岸迂。

孤帆远影尽,晨鸟互唏嘘。

大家看这首诗的布局怎么样?大家分析两分钟;

现在我们不分析句子的好坏,我们看布局,看上半首;

远树先笼雾(起),朝阳还未浮(承)。

送君执手别(转),心也逐行途(合)。


看看是不是一首比较完整的五绝啊,虽然转的突兀,但起承转合都全了,那么意尽了,一首诗也写完了。那么后面的是硬塞上去的,另外,后面四句同样也有起承转合,如果当成两首《送别》的绝句,比合成一首好的多。所以上面这首诗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明白“起承转合”的原理。就好像你去旅游,看了一半,就把撵出来,然后又把你接回去继续看一样,那么如果一定要这首写成五律,就应该调整句子,适当修改后把颌联和颈联互换,这样互换之后,布局就合理了。
现在讲第二点,就是先写情语后写景语的绝句;

不过不管先写什么,都要景语写在一起,情语写在一起,不要像上面网摘的诗一样中间穿插,下面看先写情语的诗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

大家看这首诗就是先写情语,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写出景语进行解释,说出原因,那么这首诗情语是一起的就开头两句,景语是后面两句。这首诗的写法就好像我们常用的句法“即所以……是因为……”一样。

布局,就是要认真分析自己写出来的草稿,看看句子的安排是不是合理,理论上逻辑上结构上是不是说的通了,说通了就行,如果造成意境混乱的就要重新安排句子,或者重新写。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十讲-----诗词的留白
故乡的云
同学们好;我在上两节课讲到“造景”和“景物”的定格。都是讲景物,那么这节课还是讲景物,为什么那么啰嗦地讲景物的描写你?因为景物的描写是非常重要的,景物是对情感的铺垫,是陪衬情感的,也是立意的“因”,立意是“果”。有因才有果啊,比如“兴”的手法里面讲的“睹物思人”,“因”是睹物,“果”是思人。如果不“睹物”,也许暂时不会“思人”啊。是不是这个道理啊?没有“因”就没有“果”。所以我才着重介绍景物的写作方法。
那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留白”,为什么要“留白”。
诗词的“留白”就是留出空白的地方,不能写的满满当当,不要把所有的事理剖析完。那么为什么要留白呢?俗话说“辞尽而意未尽”就是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你如果写完了所有的情感或事理,就会让所有读者跟你一样去理解,那么有的就会不以为然了,只有留出空白,让所有的读者去想象,每个人的想象不同,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填补作者留出的空白,写成圆满的境界,这样才会得到所有读者的齐声叫好。而再不会有人不以为然了,不会有人置疑了。这种境界是诗词的最高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这里“故乡的云”认为留白有两种情况;
一,是写作实景时的“留白”。
二,是意境上的艺术“留白”。
我们现在先说第一点,写作实景时候的“留白”;
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过各种艺术有相通之处,就是意境是相通,那么我们现在就用画画说明一下意境的“留白”。比如一个画家画一副荷花的画,他不会把整个池塘全部画上荷花,最多画几朵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画家心情的荷花,剩下大部分是画水的,为什么呢?这就是“留白”啊,如果池塘里画满了荷花,那么我们读者看到就会像心里堵着什么一样,总会想这幅画缺少什么一样,不清秀,没有魅力,给人以笨浊的感觉。再如书法,不能把一张纸写的满满当当的,要留出天头地格,行距等,这样一幅字才清爽啊,那么我们写诗,也是同样的道理,意境就是一张纸一样,你一句诗中最多写进去一两样景物就差不多了,再多就会感觉杂乱,意境繁杂,混乱。比如写的好的古诗,一句中的景物就比较少,给人以简明扼要的清秀之感,比如名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爱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大家看看,整首诗只写了几种景物啊?“石径,白云,茅屋,霜叶”四种,白云和霜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几样景物,在读者的意境中组合,就会出现一副优美清秀的图画,轻灵飘逸,而又落落大方。再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全诗只写两样景物,水蒸气和水波浪,简明扼要,却给人无比的震撼,读者也会从意境中知道洞庭湖的浩淼壮阔,声势澎湃。
再比如杜甫的“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看看,这里两句只写了“燕”和“鸥”两种景物,多么明了。
不好的诗有我自己写的一首,现在做反面教材用。

故乡的云
雁过寒天云度急,猿啼林海雾蒸风。
霜欺万叶换山色,水落深溪泛彩虹。
挥手高岗怀泰岳,驰心旷野慕苍穹。
秋光无限袖盈去,又见夕阳如血红。
大家看看这首诗就是景物过多,意境混乱,(别人是这么评论的)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而且我感觉许多是牵强臆造的,不自然。所以希望大家要引以为戒,写实景也要“留白”,不能写太多的景物,只要能够衬托心情就行了。
现在说第二点;意境上的艺术“留白”。就是留下余韵。
同样用画画比喻,上面画荷花,留下的空白,读者会怎么去想,水中有鱼,还是虾子,或者青蛙,荷花边有蜻蜓,或者蝴蝶,或者美人采荷花,读者随便联想。这就是余韵,余味。也叫“留白”。最有代表的是“维纳斯”塑像的双臂,读者可以去想象“维纳斯”的双臂应该如何接,应该摆放什么位置,什么姿势?这是最好的艺术“留白”。是结束后的意境“留白”。总体“留白”,和前面讲的局部写景“留白”是不同的。
比如弹琴;有时候“铁骑突出刀枪鸣”,相当激烈。有时候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就是意境上的留白,总不能一曲从头到尾都是激烈啊,如果这样听众也会受不了啊。
下面我们看古诗的“留白”艺术,
比如,《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兒,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
这首诗前面三句都是写“闺中”是蓄势,最后句把线索一抛就抛到“辽西”去,那么读者就会跟着去“辽西”看看是什么人能够让美女魂牵梦萦的。他又为什么好好的美女不去关心反而跑到“辽西”去呢?这些都是艺术“留白”,让读者去想象。
留白,其实就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用读者的想象去弥补“留白”的地方,让读者满意。
下面看一首本人的拙作;
《七律   残荷》
故乡的云
霜风凄紧香魂断,枯叶伶仃恨雨声。
半亩方塘收艳骨,一抔净水送残英。
池鱼罔顾儿时伴,蝴蝶岂怜昨日情。
雁影何曾捎信至,犹将断臂向天擎。
这首诗我自己认为不是非常差,那么这首诗的“留白”是什么呢?因为荷花的容颜凋谢了,没有人再关心她了,最后句是不甘吗?是向天讨回公道吗?或者是向雁要书信呢?还是表示从此不再理会别人,或者从此卧薪尝胆呢?这些都是留白。不过这是我自己的自我感觉。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这么理解。
有妓与人赠别云:
“临歧几点相思泪,滴向秋阶发海棠。”
情语也。而庄荪服太史《赠妓》云:
“凭君莫拭相思泪,留着明朝更送人。”
说破,转觉嚼蜡。
佟法海《吊琵琶亭》云:
“司马青衫何必湿?留将泪眼哭苍生。”
一样杀风景语。
特别是写景的诗,许多人在最后总是写“宛如此处在天堂”或者是“恰如此处是桃园”等等,这样写就是“味同嚼蜡”了,好不好看是要读者去评说的,不是作者点明的,作者只要写出景色就完成了,剩下的是读者怎么看了。
五绝  雄鸡
作者/故乡的云
身寄矮檐下,三餐不定时。

声音虽短小,一唱九州知。

我们看这首诗;明着是写鸡的,暗的是写有才能的人,意思是不要看他现在落拓,一旦做出事情来,必定是令人瞩目的。那么我们写的时候,就不能把这暗的含义也写出来,让读者自己理解,也许会引起怀才不遇者的共鸣。这就留白的妙处。

今天讲的留白是两点,一是写景的具体“留白”,二是意境的艺术“留白”,希望大家有所体会。今天就到这里,下星期再见,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十一讲-----词学知识
故乡的云
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以及填词的方法。故乡的云不喜欢长篇大论,只喜欢简明扼要,所以关于词的来源和发展史这里就不说了,这节课,我们讲一下诗词的美,从下节课开始讲具体的词的知识,至于其他的大家可以在网络里查到的。

我国最早的词集是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花间集》里面收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作品。全部是婉约的作品,喜欢婉约派作品的同学一定要看看《花间集》。

我们学习填词,既要学习原词的清新华丽的语句更要学习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清新的语句是外表,情感是灵魂。

不但诗要情景结合,词也一样要情景结合,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谓之境界”,诗词同理,

王国维还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这里的“要眇宜修”,故乡的云理解是;词的表面句子清新华丽而情感要真挚感人。眇;美丽也,修;古代指修饰,故乡的云认为;“修”应该解释为修养品德也就是内在的美,那么用在词里就是情感的真挚。词不能光顾表面,诗词都要内外兼修。词,不单是内外兼修,相对来说表面还要华丽一些,这也是词比诗难写的原因之一,当然了诗也需要清新的句子哦,相对来说词更需要一些,因为“诗庄词媚”。

那么我们现在的时代古诗词已经没有市场了,现在的大部分人更喜欢庸俗的、低级趣味的小说,报刊杂志上有许多歌功颂德内容空洞的东西。这些东西更加让人们不修品德,道德沦丧,现在人们的生活,就像有外表没有灵魂的词,表面极尽华丽风光,内里没有品德、没有修养。真正的好东西很少了。那么我们这少部分人为什么还对诗词念念不忘,恋恋不舍啊?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叶嘉莹说;“中国古诗词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的、富于联想的、活泼开放的、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可见叶嘉莹老师的概括是多么中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的魅力,古诗词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修养,淬炼人们的灵魂。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说;“宋词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唯美文学,它的文字、意境和音乐的美,没有一个文学品种能比得上”。

为什么许多女士更喜欢宋词啊?因为宋词对细腻的爱情,刻画的入木三分,这是女生们最喜欢也最能引起共鸣的地方。比如“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果对景的时候,想起这句词,更加潸然泪下啊,这是唐诗不能及的地方。

第二就是字句的华丽也是女生们向往的,念念不忘的东西,

第三点是词的韵律的委婉缠绵符合女生们的性格,就说我们男人吧,有时候读起宋词也深深扣动着心弦啊。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对于游子来说是句句扣人心弦啊,看看这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么传神啊,惟妙惟肖啊,这就是缠绵悱恻啊。

当然了,男人也喜欢词,男人并不是无情动物,大部分男人也是侠骨柔肠的,也是感情丰富的,而这种感情恰好可以用词来表达,诗歌很难表达这种细腻的情感。而且现在时代不同了,男人越来越女性化了,洗衣做饭基本是男人的事情了,喜欢婉约词也是情有可原,我自己就喜欢婉约词,也喜欢豪放词,但是相比而言还是女生更喜欢一点。

我们学习这些东西,最大的原因是自己的爱好,因为喜欢才学习,如果不喜欢,就不必学习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喜欢这些古诗词的人,绝对是学不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尊重大家各自的爱好,那么我们学习古诗词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学习古人的写作方法,而不是复古,许多人反对学习古诗词,那只是说明思想的局限性,古人好的东西要继承,要发扬,我们学习了是继承,那么发扬呢?发扬不是会写格律诗就是发扬,发扬是需要我们吸收前人的精华之后,用来改革古诗词。不是顺规蹈矩,而是改革,因为古诗词没有市场,现代诗也有很多不足,所以必须改革古诗词。那么改革古诗词靠嘴巴说说就行吗?不行啊,必须学懂古诗词,才能谈改革。就好像要改革大飞机一样,你必须懂才能改革的出来,总不能叫一个樵夫去也能改革大飞机吧,,所以必须学懂古诗词,中国今后诗词的发展就靠你们中的人才了,我是没有能力,只能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有人说不喜欢格律,我也赞同。不喜欢格律可以写古风,也可以写现代诗,但不要用格律束缚意境为借口,讲束缚的人,基本是水平不够。语言驾驭能力不够。

今天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十二讲-----词的定义与别称
故乡的云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讲了古诗词的魅力和美丽,那么我们就要学习然后发扬,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词的相关知识;

词;什么是词?词是诗歌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因为打破了五七言的固有句式,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的艺术魅力,后来追上,逐渐与唐诗争奇斗艳,并驾齐驱。

词的定义;词是按照乐曲名称的固有音律和固定格律填写出来的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歌词。具有可歌的特性。(这是故乡的云在找不到资料的情况下,自己总结的定义)。

词的别称;

1;诗余;因为词是从诗歌发展过来的,所以呗称为“诗余”。

诗余的意思最早是这样的;诗歌描写的大部分是气势宏大,正气凛然的内容,所以有“诗言正,诗言阔”的说法。而一些缠绵悱恻,闺房趣事,不会出现在诗中,而这种缠绵的情感偏偏是人人都喜爱的,所以古代人在作诗之后,心底个人的小资情感就发泄到词中来,所以最早的词都是比较缠绵的,也没有豪放派。只是后来才发展了豪放派的。就好像写诗是在做面对大众的事,而填词是个人私事一样,这种情况就好像人们在工作一天之后,晚饭后和女人开开玩笑,调剂调剂情绪,释放情感,紧张了一天,也需要释放一下精神。“词”刚好是这种调剂品,释放私心的情绪,所谓的“诗余”就是人们情感的另一面——柔情的一面。拿人来比喻,诗就像男人,词就像女人。如果拿一个人来说明诗词的情况,那么诗就像人们上班时候的工作状态——一本正经,词就像人们休闲时候的放松状态——嬉笑怒骂(这就是因为诗庄词媚)。另外,过去人们把诗词做了分工,“诗言志,词言情”,志是大方向,所以词会被称作“诗余”。后来苏东坡提倡“以诗为词”,才打破了这种分工,也变格了“诗庄词媚”的风格。

2;曲子词;曲子词是词的最早的名称。

曲子词,意思是说按曲子填写出来的共歌姬歌唱的歌词。因为最早的乐曲里没有歌词的,只有乐器演奏。后来“有好事者”为了听歌姬唱歌,就按照乐曲,填出歌词,逐渐发展成为现在我们读到的词。所以柳永的词也就成为歌妓争相传唱的歌词。

3;长短句;因为词的句式打破了五七言固定的句式,采用长短不一的句式,所以叫“长短句”。

长短句意思是大部分词牌的句式是长短不一的,只有《浣溪沙》等少数几个词牌的句式的字数是一样的。

以上三种是比较普遍的别称。下面几种是不太流行的别称;

4;“倚声”“乐府”,由于词可以配合音乐歌唱所以被叫做“倚声”“乐府”。

注意,这里的“倚声”仅仅是词的别称,不是“倚声填词”的“倚声”,“倚声填词”是一种填词的方式。

5;歌曲;如姜夔的词集叫《白石道人歌曲》。

6;乐章;比如柳永的词集叫《乐章集》。

7;语业;杨炎正的词集叫《西樵语业》。

8;琴趣;秦观的词集叫《淮海琴趣》。

以上八种词的别称,常用的只有三种。那么从这些名称我们可以看出,词是和乐曲紧密相连的,但是我们现在填词根本就不知道乐谱了,也无法真正全面懂的填词,李清照才说“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但是我们现在填词却是继承了宋词的精神所在,词的深度,广度。这些就是词的灵魂。虽然失去乐谱,除了不能唱外,精神还在。

比如;苏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这首词,也是打破了曲调,无法唱。但照样是千古名作,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不懂乐谱而烦恼。只要表达出你的情感就可以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填词啊,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王国维还主张;"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我们只要写出真景物,真感情就可以了,

上面我们讲了词的定义,以及词的别称,大家作为参考就行。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十三讲-----词的主要名词解释
故乡的云
同学们好;前两节课我们讲了词的别名,词的定义,还有词美丽之处。词;真情实感是重点,清新华丽也是需要的。当然两者都具备,那就是上上之作了。既然我们要学习填词,那么一些基本的概念就必须掌握。

下面我们讲一下词的基本概念。

1;婉约;根据《宋词常识必读》的解释;“婉约”即是婉转含蓄、柔美、香软的词风。词最早本是为娱宾遣兴而作。内容基本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比如《花间集》和“李煜”的作品,都是香软的词风。这些婉转含蓄香软的词,叫婉约词。

比如“柳永”的《雨霖铃》

那么人们把婉约词归为“婉约派”词,“婉约”和“豪放”的说法是明代张?提出来的。他写出了我国最早的词谱《诗余图谱》,取一百多首宋词标出平仄。由于他的主张,从此,词也就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周邦彦、欧阳修、晏殊、秦观、李清照,姜夔、张炎等。

婉约词,被视为词坛正宗,豪放词为别宗。

2;豪放;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

豪放词的风格就是;慷慨激昂、雄壮豪迈、悲愤苍凉。境界宏大、气势恢宏、不拘格律,崇尚直率。

比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这首《念奴娇》不但气势磅礴,而且打破了格律,很难歌唱。

豪放风格的词人们都归为豪放派词。

豪放派代表词人有;以苏东坡为代表的苏派词人,如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等,还有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词人有岳飞、李纲、陆游、文天祥等。

当然了,宋词的派别比较多,除了“苏派”、“辛派”,还有“李煜”为代表的“江西派”,“柳永”为代表的“市井奇艳派”,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的“清婉派”,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格律派”。林逋为代表的“闲逸派”等。

词;总的就分这两种;婉约词和豪放词。

婉约词,就像“邓丽君”唱《何日君再来》,缠绵悱恻。

豪放词,就像“屠洪刚”唱《尽忠报国》,悲壮苍凉。

3;小令;小令即篇幅短小,精炼含蓄的小词,一般整首内容字数在五十八字或六十字以内。比如《十六字令》《浣溪沙》等。

根据《宋词常识必读》记载,小令是从酒令发展过来的。为了助兴,文人为旧酒令填写新内容,歌妓即席演唱。促使酒令向小令发展。

张炎在《词源.令曲》中说,小令是词中最难写好的,就像诗中的绝句一样难写。因为字数少,不能出现无意义的字。

4;中调;中调即篇幅相对小令来说要长一些,整篇内容字数在五十九到九十字之间。

比如;《江城子》,《念奴娇》等。

5;长调;就是篇幅比较长的词,字数在九十一字以上。

如《九张机》《六州歌头》等

上面三种根据篇幅的长短的分法是明代“顾从敬”的《类编草堂诗余》中的分法。

还有根据音乐的长短、遍数来分如下;

6;令;就是小令。节奏比较快。

7;慢;篇幅较长,节奏舒缓又称为“慢曲”。与小令比较,延长了曲调,更加舒缓动听。

慢曲和小令一样,在唐代就出现了。慢曲只唱一遍,张炎的《词源》记载“慢曲中间有;抑扬高下,丁抗掣拽,大顿、小顿。大柱、小柱……累累如贯珠之语”

8;引;“引”本是大曲中的“引歌”,就像戏台上人物出场前的奏乐,也像小说开头的“引子”。后来人们截取大曲中的这一部分填词,称谓独立的词体。

引;有长有短《翠华引》只有二十四字。《迷神引》有九十九字。《石州引》有一百零三字。

9;近;近也叫“近拍”,是大曲中某一遍曲调名。“近词”一般是“句短韵密音长”

通常情况是“引、近”篇幅要比小令长,比“慢词”要短。“引、近”大部分属于中调范围。

10;散词;每首内容各自独立的词,称为“散词”。散词是相对于成套词或大曲而言的。散词是词的主要体式之一。我们在教科书书中读到的都是散词。辑录的《宋词三百首》也都是散词。
比如;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水调歌头  游泳》,苏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铃》这些都是散词。我们目前“经常”看到的词全部是散词。
11;成套词;是词的主要体式之一。成套词包括;鼓吹词、诸宫调词、赚词这三种。
鼓吹词;王国维说;“合数曲而成一乐者,唯宋鼓吹曲中有之”,所以鼓吹词就是由几种曲子集合而成的。
诸宫调词;这里的“宫”不是“宫廷”的意思,而是五音中“宫商角徵羽”的“宫”调。(五音以后讲)。诸宫调词,就是集合几个宫调形成的乐曲。
一般来说是每曲一个宫调的,一个宫调一首词。
赚词;就是集合若干首同一宫调的曲子组合而成的。
12;联章词;是把两首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歌咏同类题材的套曲。
如;欧阳修有吟咏同类题材的十一首《采桑子》联章词。
13;大遍;是大曲用语,就像大型歌舞《东方红》一样。不是教科书中几句话的《东方红》
14;杂剧词;词的一种体式。是娱乐游艺节目。
15;自度曲;是词人自己谱写的新曲调,但词人必须通晓音律。姜夔就是喜欢自度曲,他的自度曲有《暗香》《疏影》《扬州慢》
自度曲也叫“自度腔”或“自撰腔”“自制腔”。
16;孤调;是指到宋朝末年止,只有一个人写过一首词,除此之外再无他人写过,这样的词调就是“孤调”,
如寇准的《江南春》,还有“黄庭坚”的《望江东》等都是“孤调”
17;杂体词;把杂体诗的一些方法移植到词里,在句法、声律和押韵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为奇异之作,一般都是游戏性。
杂体词;有“回文体”、“集句体”、“福唐体”、“嵌字体”等
如苏东坡的《西江月  咏梅》就是杂体词,如下;
马趁香微路远,纱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
斜烟淡月笼纱,远路微香趁马。
今天就到这里,下节课继续讲名词解释,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十四讲-----词的主要名词解释
故乡的云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讲必须掌握的名词;

1;遍;是指大曲中的一个乐章。大曲可由若干个“遍”构成,一遍相当于一片,也就是一段乐章。大曲是大型歌舞曲。如晏几道作《泛清波摘遍》就是大曲《泛清波》的一遍。

2;歌头;歌头是指全曲的首章。词人截取全曲的首章,倚声填词,所以叫“歌头”,比如《水调歌头》等

3;曲破;曲破是词的一种体裁。破,又叫“舞遍”,“破”是一种舞曲,一般由若干“遍”组成,第一遍名“入破”,节奏由慢转快,越来越繁促,所以这部分曲子也叫“急遍”。

如;《凉州彻》《伊州遍》《万岁凉州曲破》都是属于曲破。

4;促拍;也叫“促遍”“促曲”“急遍”,就是增加字句,或改变一些韵式的唱腔,使音节变得急促。

如把《采桑子》加以改变成为《促拍采桑子》,还有《促拍丑奴儿》等。

5;减字;顾名思义也可以理解,就是在原来的词调上减少一些字句,形成一种新的词调。

如,在《木兰花》的基础上减少一些字,形成《减字木兰花》

偷声;和“减字”意义相同,就是在音乐中截短乐句,简化节奏。填词就是减少字句。。

6;摊破;就是在原来词调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字句。形成新的词调,和“减字”刚好相反。

如;把《浣溪沙》加上一些字句,形成新的词调《摊破浣溪沙》。

7;句读;就是“句号”和“逗号”,句,就是读词的时候停顿时间长一点。

“读”谐音“逗”“豆”。就是读词的时候停顿的时间稍微短一点,但比其他词组停顿时间又长一点。

8;一字豆;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就是读词的时候,开头这个字要停顿一下,然后再读后面的。一字豆就是“领字”。

领字;就是由“句首”的一个字或两字统领后面的一句或几句。就是后面一句或几句都在“领字”的范围之内,或在“领字”的含义之中。

比如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中的句子“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几句中,“望”字就是“领字”,后面六句都在“望”的范围之中。当然不是真实看那么远,而是想象。

领字,一般都是用去声字,或入声字。

《沁园春》里面这六句都是对偶句,是什么对啊,是“扇面对”,“ 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

“领字”不算在对偶里面的,要记住。

9;阕;是词的特有名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中的一段也叫一阕,上一段叫上阕,下一段叫下阕,上下阕合起来还是叫一阕,不能叫两阕。分段的阕就是“片”,上阕就是上片,下阕就是下片。

有的词由许多段组成,那么每一段就是一片,

10;词的分段;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叠韵”五种。

单调,就是单片词,如《忆江南》《如梦令》等

双调;就是两片词,有的上下片相同,如;《浪淘沙》《卜算子》等;有的上下片不同,如《佳人醉》等,

三叠;就是一首词有三段。

三叠词分“双拽头”和“非双拽头”,“双拽头”就是前两段(两叠)字句相同,而且比第三段短,宛如第三叠的两个头,就像一条蛇生了并排的两个头。如《瑞龙吟》就是双拽头词。

非双拽头的词如《兰陵王》等

四叠;就是一首词有四段,如《莺啼序》

叠韵,就是把原来的词韵叠加一倍,如晁补之的《梁州令叠韵》,就是把原来50字的《梁州令》叠加一倍成为100字的《梁州令叠韵》。

11;重头;就是一首词的上下片的句法完全相同,那么就叫“重头”,即;上下片的平仄、句式是重复的。如;《浪淘沙》《江城子》等,只有小令才有“重头”。比如;现代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唱了第一段,后面两段一样的唱法,还有《北国之春》等,一遍一遍,曲调是一样的,只是文字的内容不一样。

12;换头;是指词的下片起句在句式上和上片起句不同。改换头面了,在音乐上,也改变了一些,与上片起句的节奏不同,这种情况就叫“换头”。

如《忆秦娥》等,上下片的起句就不同了。

换头的起句相当于“过片”必须承上启下,“换头”宋词里有时候是指整个下片。

13;过片;就是下片的开头句,《词源》云“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承上启下”,

过片相当于律诗的“转句”

那么“换头”和“过片”的作用是一样的,只不过“小令”里面有的是“重头”没有“换头”所以必须叫“过片”,而“引、慢、近”里面换头也就是过片。

14;句式;有“一字句、二字句一直到七字句,七字句以上叫长句”。

如;一字句;《十六字令》的第一个字,三字句,如;“江南好”等。

15;词牌,就是词的曲调名,如,词牌《满江红》就是曲调的名称。

16,词谱;是指每一种词牌的格式,包括;平仄、字数,句数、声韵的安排,词谱是《钦定词谱》最好,也指集合各种词牌的书。

17;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主要分“令、引、慢、近”四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十五讲-----声律
故乡的云
同学们好;前面两节课我们讲了一些基本名词解释,这节课我们讲词的声律;
词,原本是配合音乐演唱的,所以要讲究声律的和谐,
词,不但要讲究平仄、押韵,字还要按一定的声律需要进行排列,只有这样才能使词吟诵的更有情感,更有感染力。
这些都是过去的要求,自从苏东坡开辟新意境以来就没有那么多要求了,今天关于声律的内容不重要,有个大概了解就行了。
词的特点是什么呢?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调有定格;就是有规定的词牌和词谱,就是你选用了某个词牌,就按照这个词牌的曲调去填词。
句有定数;就是一句词有几个字是规定了的,是什么音调也是规定了的。
字有定声;就是每个字都有规定好的音调配合的,也有平仄配合,有的甚至于“阴平,阳平”都要分别出来。比如《沁园春》的首句四个字的最后一个字,必须用阴平,如果用阳平就感觉不顺口,不是那么一回事。既然知道声调重要,那么我们继续讲声律。
声律;包括;四声、平仄、韵格、押韵(通韵、转韵)词调。
四声;我就不多讲了,故乡的云在讲律诗的时候就讲过,词里入声字比较重要,希望大家努力掌握好入声字。
平仄;词谱也有,不过也要避免“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按词谱填,一般不会错。
韵格;词的用韵格式简称为韵格;(具体的以后讲)
押韵;大家也基本知道,(具体以后讲)
词调;我们上节课简单说了一下,下面我们具体说说词调;
词调是指词的腔调,就是词的歌谱,写一首词必须先选用一个词调,然后按照该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来填词。
词调是依据一定的宫调来定律的。宫调有七音,十二律。
七音;分别是;宫、商、角(jue)、徵(zhi)、羽、变宫,变徵。
这七音是用来定声音的高低的。
那么主音是“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调称为“五音”,比如“故乡的云”唱歌五音不全,就是指这五个音调。
那么现代音乐的“1234567”和宫、商、角(jue)、徵(zhi)、羽、变宫,变徵是怎么对应啊?对应如下;
宫对应的是“1”,商对应的是“2”,角对应的是“3”,徵对应的是“5”,羽对应的是“6”,
变宫对应的是“4”,变徵对应的是“7”。
古乐调分为;宫(C)、商(D)、角(E)、变徵(F)、徵(G)、羽(A)、变宫(B)七种。变徵相当于现代西洋乐的F调,声调悲凉。羽声相当于现代西洋乐中的A调,比变徵音高,能表现激愤或高昂的情绪。
那么都有哪些字和这五音相对应呢?下面我们讲“四呼五音”,
那么我们为什么现在还学习“四呼五音”呢?现在又不倚音乐填词?
“故乡的云”认为;学习四呼五音,可以帮助大家准确地掌握“字”的发音,只有读音准确了,才能填出好词,在词里面,阴平阳平的区别也是要掌握的。发音不准确,你的词就感觉拗口。还有押韵也要正确的读音,懂的四呼五音辨别韵脚,押韵就简单的多。
这里特别说一句;为什么有的人的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而有的人的作品虽然平仄都对但读起来还是拗口,或者有种气没有出来的感觉啊?这就是字的声调没有掌握好,没有用对字。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不过分强求声律,但适当的声调还是要了解一下的。
宋人沈括称:“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
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提出的“四呼”,即:“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此读字之口法也。开口谓之开,其用力在喉。齐齿谓之齐,其用力在齿。撮口谓之撮,其用力在唇。合口谓之合,其用力在满口”。
那么四呼就是;
1、  开口呼
2、  齐齿呼
3、  撮口呼
4、  合口呼
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
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十二律是用来定音阶高低的。
古时候就有7调×12律==84调
但隋唐时期是用琵琶定律的,琵琶只有四弦,每弦七调。所以唐朝实际只用二十八调。
而到南宋时,则只用了七宫十二调。张炎的《词源》记载了当时用的
七宫是;黄钟宫、正宫、仙吕宫、南吕宫、高宫、中吕宫、道宫。
十二调是;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商调。
宋代的词集也经常按宫调来编排的。
通常一个词调只属于一个宫调,但也有个别属于几个宫调的;
如;柳永的《望远行》既然入中吕调,也入仙吕调。
今天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第十六讲——宋词史上的二人
大家好,今天为大家介绍大家熟悉的两个人。本来今天应该讲四呼五音的,后来想想大家不太懂音律,声律。包括我自己也不懂,现在人填词,更不会去按什么音律来填,音律讲多了,反而使大家更糊涂。所以就跳过音律这一节。
那么为什么今天讲这两个人物啊,大家看了之后,就会明白的。
第一个人,就是“柳永”,号称“柳三变”。
柳永,精于音律,开启了“慢词”的新天地,慢词比较长,便于表达复杂多变的都市生活。
慢词,最早在敦煌曲子词中就有了,但宋初文人比较小心,大多写一些短调,柳永是扭转这种风气的第一人。柳永采用层层铺叙,讲究韵味的手法大量填写了慢词而取的巨大的成功。然后苏轼,秦观等才开始大量创作慢词。至此宋词完成了第一次华丽转变,有了柳永开启的新天地,宋词才走向更广阔的写作道路。
比如;柳永的慢词《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是比较有名的慢词,词牌也叫《雨霖铃慢》
柳永还开创了“俚俗词派”,把许多民间俚语用在词中。
刚才说了,柳永是精于音律的人,所以他的词,都是合音律的,更容易演唱,因为容易歌唱,所以流传更广,不是说,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唱柳永的词吗?
柳永可以算音律词的代表。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那么我们不懂音律,我们怎么填词?我们不学柳永的音律填词,我们学柳永的写作技巧,学柳永的用情方法,那么不用音律填词我们学谁?
我们学今天讲的第二个人物——苏轼
词;在以前被称为“小道”“艳科”。凡是反映重大社会生活的题材,只能入诗,却不能用词来写,所以词被称之为“诗余”。
苏轼发起了“以诗为词”的变革,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的题材分工,变革了“诗庄词媚”的风格。
苏轼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填词,用词同样可以抒写爱国的豪情壮志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词,无事不可在词中言”。
比如苏轼的代表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fā)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 (qíng) 苍。
锦(jǐn)帽貂(diāo)裘(qiú),
千骑(jì) 卷 (juǎn) 平冈。
为(wèi)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bìn)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qiǎn)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
这首词中的体裁,过去应该写在诗中,现在苏轼用来填词,同样效果非常好,或许比这题材写成的诗更好。
经过苏轼的尝试,人们才真正看到词也可以反映更广阔的生活内容,,才开始突破词为“艳科”的偏见。也改变词为“诗余”,“诗高词卑”的看法。因此说“词至东坡,其体始尊”。
苏轼在词史上的另外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是拓宽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使词与诗气脉相通而创立的“豪放派”。
那么我们今天着重学习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苏轼词摆脱了音乐的枷锁,只把词当作一种新体诗来创作。苏轼的词,或慷慨激昂,或开朗旷达,为以后的辛弃疾等人的创作奠定基础。
我们今天着重要学习的就是苏轼的摆脱音乐枷锁地去创作,比如;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的这首词,人们常说不可歌性,就是摆脱了音乐的枷锁,适合我们现代人学习,
摆脱音乐枷锁,并不是不要格律,这一点要注意的,
我们填词应该怎么办?填词之后要读几次,感觉不够顺口的就要改一改,平上去入四声也要适当运用,
既然苏轼都可以不用音乐填词(并不包括苏轼全部的词),那么我们现代人不懂音乐,也可以填词,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不懂音乐而失去填词的信心。可以说“豪放派”基本是摆脱了音乐枷锁的。
那么有同学会问,我不想写豪放派的作品,我想写婉约派的作品,不懂音乐可以吗?
回答;当然可以,苏门四学士的秦观,就是学习苏轼的风格,同样也写出婉约的词来。苏轼自己也同样写出婉约缠绵的词。所以今后大家只要按词牌格律,按自己的心情填词就行。
这里顺便说一下“周邦彦”,周邦彦是“清真词风”的创始人,周邦彦的词符合音乐,讲求四声,结构严密。特别注重谋篇布局以及前后呼应。是在北宋和南宋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只要学周邦彦的谋篇布局,学苏轼的洒脱而不要音乐的填词方法。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第十七讲
文/章文轩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讲到苏轼,苏轼为我们在广袤的词林中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大道,是什么样的大道啊?那就是“词甩开了音乐的束缚”,不懂音乐一样可以填词。就是“倚声填词”。
那么填词也需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啊,比如词牌格式,一定要会背,当然了,光死记硬背是比较难的,如果你按照词谱边填词边记词谱就轻松一点,不必要记那么多词谱,只要自己喜欢的词牌,记住二三十个就行了。小令,中调,长调,每样记三五个就可以了。自己不熟的词牌尽量少填。网络上我看到许多人,不管什么词牌拿来就填,甚至连词牌都没有审就填词了,这不是笑话吗?纯粹凑字算什么啊?有些人还挑字数最多的词牌来填,比如“戚氏”或者“凤凰台上忆吹箫”这样的长调,以显示自己的才学。这完全是错误的想法,这样的长调,古代著名的词人也没有几个填的好的,何况我们初学者啊。凑出长调不一定算会填词啊。
今后我们讲一些填词的注意事项和方式方法;
今天我们先讲词的平仄的掌握方法;
词的平仄不像格律诗那样可以推导,格律诗,我们掌握了推导方法就不用记格式了,词不一样,词的平仄是在掌握部分规律外还要结合“记”。才能完整地掌握词的平仄。
比如;
忆江南 按律填词
平⊙仄(句)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句)
⊙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韵)
注;⊙表示可平可仄。
这个“忆江南”的词牌的词谱,
我们学格律诗的时候,学过“马蹄韵”那么词谱里面我们也可以适当运用“马蹄韵”来掌握词谱。
上面“忆江南”的首句三字句,“平⊙仄,”那么我们运用马蹄韵就是“平平仄,”或者是“平仄仄”,这样的情况,所以中间的哪个字变成可平可仄了。另外,“忆江南”是押平声韵,所以不押韵的句子的尾字一般是仄声字(一般来说规律是这样的)。
那么“忆江南”的第二句“⊙仄仄平平(韵)”
这里为什么会是第一个字可平可仄而第三个字却一定要仄声字啊?
我们在讲格律诗平仄的推导中讲过,诗句不能出现孤平,不能出现三平尾,不能出现三仄尾。
诗句中的这些规定,词的句子中也同样适用。
什么“忆江南”的第二句“⊙仄仄平平(韵)”,这句的第三个字如果可平可仄的话,那么就会出现三平尾了,这是不行的,所以该句的第三个字必须是仄声字。
另外该句的最后两个字是平声字,而这个词牌是押平声韵,所以该句的尾字必须是“韵字”。
就这个词牌来说,大家可以这样理解,这第二句和第一句是“对”的关系,就好像格律诗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关系一样(这样好记一点,当然也可以是“粘”的关系,因为第一句只有三个字。如果用“粘”的关系,后面就不好记了)
下面看第三句,按照格律诗第三句和第二句是“粘”的关系,那么在这个词牌里面,第三句和第二句也是可以用“粘”的关系,我们看第三句句式;
⊙仄仄平平(韵)(2
⊙仄⊙平平仄仄(句)(3
看看,是不是“粘”的关系啊,是“粘”的关系,那么第三句比第二句多出了两个字,因为第三句不押韵,所以只要后面加两个仄声字就行,
那么第四句和第三句纯粹是对的关系,因为第四句结尾是平声字,所以必须押韵,这里随便说一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不单是“对”的关系,还应该是对偶句。那么第五句,和第四句就不是“粘”的关系了,因为第五句也是韵句,所以第五句除了最后两个字是平声字,前面三个字就随便是平还是仄了,当然不能出现三平尾了。
另外;这个词牌,有些或许感觉字数太少,而继续填一次,因而出现上下两片。在这样的时候,不要不认识这个词牌哦,这同样是“忆江南”词牌,也不要认为是两首词哦。同样是一首词。
另外,我们看看别的词牌的格式的平仄;
浣溪沙 按律填词
⊙仄⊙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句)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浣溪沙”这个词牌的句式,刚好适用“马蹄韵”。
同样句子不能出现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
至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大家可以自己去审,有些没有规律的地方,那么就要去死记硬背。
还有一点就是,背宋词,如果不能背很多的宋词,那么你把你喜欢的词牌中的宋词一定要背下来。这样即使记不住词谱,也可以参照宋词的平仄填词。
关于词句的平仄格式,大部分词句和诗句类似的,押平韵的词句,尽量避免孤平,或三平尾(一般是五字句以上)那么不押韵的句子(就像诗的格式差不多)不存在孤平。那么押仄韵的词句,尽量运用马蹄韵的格式。
不管怎么说;按词谱填,一般不会出大问题。至于四字句及以下的句子,就要背词谱了。可能会出现孤平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里面的句子“万里雪飘”,这句就是孤平了。
一句话;大家套用马蹄韵按词谱填词,注意可平可仄的地方,尽量避免三平尾,三仄尾及孤平。至于其他的词谱,大家自己按马蹄韵找规律,找不出规律的,就要背.
我们不用每个词牌都去填,学会喜欢的词牌就够用了,《长征》电影里面,毛主席填词,随口而来,就是记住了自己喜欢的词牌,
古代的著名词人,也不见得每个词牌都会填的,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第十八讲-----词的对偶(对仗)
文·章文轩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讲了词句的平仄格式,从词句的平仄格式,我们可以看出,先学习格律诗然后学习词,是比较正确的。掌握了格律诗的各种要点,词的句式就比较简单了。
那么今天我们讲词里面的对仗——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对偶;
词里面的对仗有三种情况。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一;正对;
词里面的“正对”就像诗里面的对仗一样,包括,词语相对,平仄相反,句子为中心思想服务。
那么,词里面的对仗比较多,有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等等。不像诗句里面的对仗那么单一,
1;三字对;
波渺渺
柳依依
这是寇准的《江南春》首句
碧云天
黄叶地
这是范仲淹《苏幕遮》首句
2;四字对;
春色将阑
莺声渐老。
密约沉沉
离情杳杳。
这是寇准《踏莎行》里面的句子,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这是柳永《望海潮》里面的句子
3;五字对
孤村芳草远
斜日杏花飞
这是寇准《江南春》里面的句子。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这是晏几道的《临江仙》里面的句子。
挥金陌上郎
化石山头妇
这是贺铸《陌上郎》里面的句子。
4;六字对;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这是李煜《破阵子》里面的
宝髻松松挽就
铅华淡淡妆成
这是司马光《西江月》里面的句子
5;七字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是宋祁《玉楼春》里面的句子。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是晏殊《浣溪沙》里面的句子。
大家看上面这些对仗的句子里面,二四六位置和尾字字的平仄都是相反,就像五七律里面的对仗一样的形式。那么在词里面出现和律诗里面一样形式的对仗,章文轩把这种形式的对仗称为“正对”。这里的“正对”和律诗里面的“正对”有一点点不同,就是对句按词谱可以是仄声收尾。所以词里面一般把这种对句叫做“对偶句”。
二;粘对
这里的“粘对”是章文轩自己给这种对句起的名字,
粘对;就是词语相对,平仄相同(只看二四六位置)尾字平仄相反,含义为主题服务。
我们在律诗里面学过“粘”的规律。词里面的有些对句就是运用律诗里面“粘”的规律写作的。所以章文轩才把这种对句称为“粘对”。(至于百度里面有没有我不知道,没有看)。
下面我们看例子;
比如晏殊的《破阵子》里面的对偶句;
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
再如欧阳修的词《生查子•元夕》里的句子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再如毛主席《卜算子·咏梅》里面的句子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这里说明一下;词里面的对偶句,不像诗那么严谨,个别字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毛主席的词里面这里的“春”就是重复使用。还有如晏几道的《卜算子》里面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也是重复使用了“是”字。还有如李之仪的《卜算子》里面的对偶句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这也是对偶句,重复使用的字更多。
粘对的还有如李煜的《破阵子》里面的对偶句;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还有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里面的对偶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这些对偶句里面的规律都是粘的关系,只有尾字不同。大家填词的时候就要看仔细了。这就是“粘对”和“正对”的不同之处。
三;扇面对
在讲格律诗的时候,我们讲过扇面对;词中的扇面对形式与诗中的差不多,只是平仄有不同。
我们看例子;
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里面的扇面对:
“水风轻,苹花渐老;
月露冷,梧叶飘黄”,
这里;“水风轻”对“月露冷”,“ 苹花渐老”对“梧叶飘黄”
下片里面的扇面对;
“念双燕,难凭远信;
指暮天,空识归航。”
这里呢?“念双燕”对“指暮天”,“ 难凭远信”对“空识归航”。
还有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这里“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这里“秦皇汉武”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对“稍逊风骚”。
这些就是扇面对,是隔句的扇面对。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就是;“领”字,比较独立,不属于对偶之中,在对偶的时候,可以把“领”字撇开不管。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第十九讲-----词的押韵
文·章文轩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讲了词的对偶,有“正对”,“粘对”,“扇面对”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词的对偶比较宽松一点,可以重复使用某个字,当然不重复更好啊。还有就是动词对形容词也是比较多,没有律诗那么严格。
今天我们主要讲词的押韵。
词的押韵比较多样,有押平韵,有押仄韵,还有平仄互押的。
平仄互押的词有外部换韵,有内部换韵。所以词的押韵不像诗的押韵那么简单。格律诗是一韵到底的,那是比较简单的。
词的押韵,一律用《词林正韵》押韵。
1;我们先看平声韵一韵到底的词;
比如;
浣溪沙 按律填词
⊙仄⊙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句)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宋-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就是一韵到底了,不用换韵。
《词林正韵》里面的“通”就是几个韵部都可以用,比如;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这三个韵部里面挑选到《词林正韵》里面的字都可以填词押韵用。这里有个“半”字,意思是“十三元”里面只挑出来一半拿来这里通用,另外一半在别的地方通用。
在用通用的韵字押韵的时候,尽量用读音相近的韵字,读起来顺口一些。
仄声韵通用部分用法相同。
通用的韵字,可以当作一韵到底。没有换韵。
2;仄声韵一韵到底的如;
蝶恋花 按律填词
⊙仄⊙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豆)
⊙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豆)
⊙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韵)
⊙平⊙仄平平仄(韵)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就是仄声韵的词了,像这些不用换韵的词,还不麻烦一点,那些换韵几次的词牌,才麻烦。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的;如;
满江红
⊙仄平平(句)⊙⊙仄(豆)⊙平⊙仄(韵)⊙⊙仄(豆)⊙平⊙仄(句)⊙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句)⊙平⊙仄平平仄(韵)⊙⊙⊙(豆)⊙仄仄平平(句)平平仄(韵) ⊙⊙仄(句)平⊙仄(韵)平⊙仄(句)平平仄(韵)仄⊙平⊙仄(句)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句)⊙平⊙仄平平仄(韵)⊙⊙⊙(豆)⊙仄仄平平(句)平平仄(韵)宋-岳 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也是押仄声韵,不过是押“入声字”。入声字虽然是仄声字,但是入声字不能和其他的仄声字混用押韵。如果打开《词林正韵》对照着填词,倒是不会混用,如果没有《词林正韵》就会容易混用了。
3;平仄互押的词内部换韵;
内部换韵就是,只要挑出一个平声韵部一个仄声韵部,然后不管怎么换韵,都在这两个韵部里面互换押韵。这种情况就是内部换韵(章文轩个见)。
如;
《杨柳枝 》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换仄韵),
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换原平韵),
仄平平(韵)。
宋-晁补之
素色清薰出俗华。
腊前花。
轩前爱日扫云遮。
几枝斜。

月淡纱窗香暗透,
白於纱。
幽人独酌对芳葩。
兴无涯。
这首词就属于内部换韵,只用一平韵部一仄韵部就够了,因为最后两个韵字和开头押韵的字韵部是相同的,只有中间仄声韵是另外一个韵部。整首词只用两个韵部,这种情况就是内部换韵。
4;平仄互押的外部换韵;
平仄互押的外部换韵就一首词需要的韵部是三个或者三个以上韵部的情况,就叫外部换韵,(章文轩个见)
意思就是,开始用平声韵,后来用仄声韵;再后来又用平声韵,只是此时的平声韵和前面的平声韵不是一个韵部,并且是不可以通用的韵部;再后来又换仄声韵,而且此时的仄声韵和前面用过的仄声韵,也不是同一个韵部,并且也是不可以通用的韵部。就是说,只要一换韵就换到韵部外面去了,不管平仄都换到外面去了,都需要重新找一个韵部了。这种情况就是外部换韵(章文轩个见)。
如;
虞美人 按律填词
⊙平⊙仄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叶仄)
⊙平⊙仄仄平平(换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叶平)

⊙平⊙仄平平仄(换仄韵)
⊙仄平平仄(叶仄)
⊙平⊙仄仄平平(再换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叶平)
南唐-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8部 仄声 上声十七筱韵,“风和中”是第1部 平声 一东韵。而“在和改” 第5部 仄声 上声十贿韵,而“愁和流”是第12部 平声 十一尤韵。
这样它们就需要四个韵部,这种换韵的形式,就属于外部换韵。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3229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1472

首届风云纪念章首届舞会纪念章表演奖(铜)最佳写手(初)活跃管理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班第二十讲-----词的上片过片下片(起承转合)
文·章文轩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讲了词的押韵,词的押韵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内部换韵”和“外部换韵”(章文轩自己的叫法)。一首词只需要两个韵部的情况叫内部换韵,如果需要两个以上韵部的情况叫外部换韵(一个韵部即包括通用部分)。
下面我们讲今天的内容------词的起承转合
其实词里面的结构不叫起承转合的,只叫上片,过片和下片。那么我们学过律诗的起承转合。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姑且把它叫做“起承转合”。
词主要写什么?词和诗一样主要写两种内容,即“景”和“情”。
一般情况是上片写景,过片承上启下,下片抒情。
那么这里上片,过片,下片,和起承转合,不能一一对应啊?
其实啊,上片里面就包含了“起承”,过片对应“转”下片对应“合”。
只是词的下片比诗的合句内容长一点而已。
有些同学会说;你讲的有两片的词容易区别啊,
那么单片词和多片词怎么区分“起承转合”啊?
那么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律诗的起承转合是根据什么去区分的啊?
我想许多同学不知道这个问题吧,这个问题我以前没有讲过,这是我的不对,不过以前我也没有想起讲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讲一下这个问题。
答;不管什么体裁的文学作品,区分起承转合的根据就是脉络----也就是写作思路。(关于这一点我估计大家都没有听说过吧。不过我相信许多人知道怎么划分起承转合,只是没有说出来,而今天由我归纳出来而已)。
我在点评同学们律诗的作业的时候,往往会指出“转”的力度不够,或者没有明显的“转”。我这样的点评就是从你们的写作脉络中看出来的。而不是简单地以首联是起,颔联是承,颈联是转,尾联是合。如果这样硬性地去区分起承转合,那就是错误的。我以前讲过,起承转合是一种写作方法,写到颈联的时候就需要转---就是放开更大的意境,写到尾联的时候就需要合---收拢回归题目含义。因为律诗就那么几句,如果不这样写就不够完整了。所以思路要顺着起承转合来。
接下来我们看单片词和多片词的起承转合;
1;我们先看单片词的起承转合;看例子;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我们看这首词的起承转合,我们读一遍,理解了这首词,那么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思念的小词,主要是回忆性。那么根据写作思路,我们来划分起承转合,我们首先在脑子里勾画意境;白居易和人谈起江南,就直接赞叹江南好,还说江南的景色我比较熟悉,那么江南的景色有什么好的啊?白居易说莲花红如火,江水绿如蓝,这么美,我难道不想念吗?
那么根据这样的思路分析,那么起句就“江南好”,承句就是“风景旧曾谙”。转句是回忆江南的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合句就是“能不忆江南”。
这里的转句就放开,合句就是收拢。收放自如啊。“放”是放开思路,思绪。“收”是收回思绪。
2;两片词的起承转合;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的思路大家自己去分析,根据上面的例子的分析方法就行,那么这首词的起句就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承句就是“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里的起承都写景,是实写。就是眼前看到的景物。
转句是“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转句是回忆分别时候美人垂泪的情景,我们在讲律诗的“转”的时候讲过时间的荡开和地域的荡开。那么这里回忆过去在王宫分别的情景,是时间上的荡开,地域上也从眼前荡开到故国的王宫。这就是“转”。就是“放”
合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收回思绪,感叹现在心中的不甘和无奈。
这就是起承转合,上片包括“起承”,过片就是转句,过片都是在下片的内容里面的。下片除了转,其余的就是“合”了。
再如;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1
梨花落后清明。(2
池上碧苔三四点,(3
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4

巧笑东邻女伴,(5
采桑径里逢迎。(6
疑怪昨宵春梦好,(7
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8
起句;12两句,承句34两句,转句56两句,合句78两句,
以前我讲律诗的起承转合的时候,讲过“点式”起句和“面式”起句。那么词里面也有这样的情况。也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所以啊,我章文轩的讲义是前后有连贯性的,前面的讲义如果不懂,那么后面的讲义理解起来就有点吃力了。希望大家好好复习。
那么这首词采用的就是“点式”起句,承句也是“点式”。章文轩以前讲过,起句可以点式也可以面式,但承句只能是点式,不能用面式。
再如;
柳永的《 望海潮 》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起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这就是“面式”起句,总写杭州的繁华。
承句;“烟柳----竞豪奢”这么多都是承句,都是“点式”的承句。
转句;“重湖------吟赏烟霞”,这么多是转句,是从地域的荡开,从市区,荡开到西湖中来。
合句;就是“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那么这首词,就是“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那么总之一句话;起承转合或者说上片过片下片,就是按照写作的脉络(也就是思路)进行划分的。
我们今后填词,可以根据思路去布局起承转合,勾画意境,表达情感。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

Copyright © 2001-2012 | 吴门诗社诗词文学网  版权所有 ( 鄂ICP备14014552号 ) | GMT+8, 2024-3-29 12:36

返回顶部